翟竹亭

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8)

回本書目錄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8)

1.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仲聖曰: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」王肯堂先生云:「小兒大病後,抽搐口噤身有汗者,人曰慢驚,即柔痙也。」宋太醫賈才云:「小兒柔痙而作風治,未有不斃者。」李東垣先生云:「小兒柔痙,多見於吐瀉、天花、痘疹、大病後,庸醫誤作風治,實殺之耳。

」伊曰:「先生既云非風,因何有抽搐口噤現象?」餘云:「胃屬陽明而榮於口,主宗筋,至於口噤、四肢抽搐,皆陽明血虛不能榮宗筋故也,二目上吊者,足太陽膀胱脈起於目內眥,行頭後而走脊,上視者證明是膀胱氣血雙虧也。」伊聞餘言,請賜妙方。遂用參附回陽湯加味,水煎成,令徐徐服之。

投一帖少效,二帖諸症均減半。原方共服五帖,方獲十全。

參附回陽湯:

西洋參5克,杞果6克,遼五味子3克,川牛膝5克,油桂4克,附子5克,巴戟天6克,砂仁5粒,茯神5克,炙甘草6克,熟地10克,炒棗仁6克,當歸身6克,山藥6克,茯苓10克,杭白芍6克,白朮6克,山萸肉5克,大胡桃1個(連老皮打如泥),丹皮6克,川芎5克,水煎服。

按:此方溫腎健脾,補肝養心,名曰回陽,實則溫陽益氣、養血填精俱備,非至虛不得用之。

【案二十】

南郭外臘梅莊,卞鳳魁次子,乳名二成。二歲時患痞塊症,肚大青筋外露,每日午後發熱,消積破塊之藥,服過無數。飲食漸少,形容日見憔悴,無奈就診於餘。六脈緊細,乃虛中挾實之證,攻之元氣不支,補之塊從何消。左右掣肘,忽憶李東垣先生枳朮丸,誠古今消積之妙方。

遂用枳朮丸加穿山甲15克,三味藥共為細末,摻入飯內。日服10-12克,初服60克,發熱稍減,飲食漸增。又服120克,腹塊消去四、五,似有若無。後又服120克,大便膿血四、五次,由此塊無體胖,氣色紅融,已復原狀。兒父十分感激。

按:小兒痞塊,虛中挾實者多,攻之元氣不支,補之塊從何消。翟氏推李東垣積術丸健脾消滯,另加穿山甲破積化痞,製成丸劑,以圖緩治,使積消正復。這種治法值得我們效法。

【案二十一】

南郭外八卦亭村,王姓,年五十二得一子,三月餘,患赤遊丹毒。迎余往視,見小兒腹背紫,聲音己啞,絕證俱現,辭不治。後聞請老嫗於患處針百餘針,外擦以金黃散,香油調抹,竟日而亡。此證本在不治之例,又用此法逼毒內歸,實是小兒催命符也。噫!病豈可妄治哉。

【案二十二】

余毗鄰張姓,與餘素有小隙,伊女五歲,四月染瘧疾,至十月百治無效。骨瘦如柴,面目浮腫,腹內左脇下有塊,大似碗許,按之微疼,伊無奈,托人求餘診治。診得脾肺脈有力,肝脈虛數。古云,瘧本屬肝。膽者肝之府,乃半表半裡,所以寒熱住來也。肝脈虛數者,可知肝病。

白話文: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燒出汗,但不惡寒的,叫做柔痙。」王肯堂先生說:「小孩子大病之後,抽搐、口噤(嘴巴緊閉)、身上出汗的,叫做慢驚,也就是柔痙。」宋朝太醫賈才說:「小兒柔痙而用治風的方法治療,沒有不致死的。」李東垣先生說:「小兒柔痙,大多見於吐瀉、天花、痘疹、大病之後,庸醫誤以為是風邪而治療,實際上是殺了孩子。」

有人問:「先生既然說不是風邪,為什麼會有抽搐、口噤的現象呢?」我回答:「胃屬於陽明經,而陽明經的氣血榮養到嘴巴,主宰宗筋(筋絡),所以口噤、四肢抽搐,都是陽明經血虛不能榮養宗筋造成的。眼睛往上吊,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(眼角內側),循行頭部後面而沿脊椎下行,往上看表示膀胱經氣血雙虧。」那人聽了我的話,請求我給他開個有效的方子。於是,我用了參附回陽湯加味,煎好後,讓孩子慢慢服用。

服用一劑效果不佳,服用兩劑後,諸症狀都減輕了一半。總共服用了五劑,病就完全好了。

參附回陽湯:西洋參5克,枸杞子6克,五味子3克,川牛膝5克,桂枝4克,附子5克,巴戟天6克,砂仁5粒,茯神5克,炙甘草6克,熟地10克,炒棗仁6克,當歸身6克,山藥6克,茯苓10克,白芍6克,白朮6克,山茱萸5克,大胡桃1個(連皮搗爛),丹皮6克,川芎5克,水煎服。

按:這個方子溫腎健脾,補肝養心,叫做回陽湯,實際上是溫陽益氣、養血補精都具備了,只有非常虛弱的人才能使用。

【案二十】

南郭外臘梅莊,卞鳳魁的次子,小名二成。兩歲時患痞塊症,肚子大,青筋外露,每天下午發熱,服用過很多消積破塊的藥,都沒效果。飲食越來越少,樣子一天天憔悴,無奈之下來找我診治。六脈緊細,這是虛中夾實的證候,攻伐它元氣會受損,補益它,痞塊又怎麼會消呢?我左右為難,突然想起李東垣先生的枳朮丸,確實是古今消積的妙方。

於是,我用枳朮丸加穿山甲15克,三味藥一起研成細末,摻入飯中。每天服用10-12克,第一次服用60克,發熱稍微減輕,飲食也漸漸增多。又服用120克,腹塊消去了四五成,似有似無。之後又服用120克,大便排出膿血四五次,從此痞塊消失,身體變胖,氣色紅潤,已經恢復正常。孩子的父親非常感激。

按:小兒痞塊,虛中夾實的多,攻伐它元氣會受損,補益它,痞塊又怎麼會消呢?翟氏推崇李東垣的枳朮丸健脾消滯,另外加入穿山甲破積化痞,製成丸劑,以圖緩慢治療,使積塊消除,身體恢復正常。這種治療方法值得我們學習。

【案二十一】

南郭外八卦亭村,王姓人家,五十二歲得子,孩子三個月大,患赤遊丹毒。請我去看,見孩子腹部和背部紫紅,聲音已經啞了,危重症狀都出現了,我說治不好。後來聽說請了個老婦人,在患處針刺了一百多針,外用金黃散,用香油調和塗抹,結果孩子一天就死了。這個病本來就難治,又用這種方法逼毒內歸,簡直就是小兒的催命符啊!唉!疾病怎麼可以亂治呢?

【案二十二】

我鄰居張姓人家,與我素有嫌隙,他女兒五歲,四月染上瘧疾,到十月都沒治好。骨瘦如柴,面容浮腫,腹部左側肋骨下有塊狀物,大小像碗那麼大,按壓時略微疼痛。他沒辦法,托人請我診治。我診脈發現脾肺脈有力,肝脈虛弱而數。古書上說,瘧疾本屬肝。膽是肝的府藏,所以瘧疾是半表半裡的病,因此寒熱往復發作。肝脈虛弱而數,可以知道是肝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