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竹亭

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7)

回本書目錄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7)

1.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常山30克,白朮60克,炙甘草15克,紅棗300克與藥同煎,去藥食棗,每日早晚各服15枚。

食完一料,腫漸消,元氣漸充,塊自消。朱曰:不用消腫藥而腫自除,其理安在?請指示以釋餘惑。餘曰:「此證原因得於瘧疾之後,故用常山仍是攻瘧疾之專藥,白朮、炙甘草二味甘溫和平,大健脾土,脾土漸旺,氣血充足,腫塊自消」。東垣先生云:「溫中即是發表,補正即是消積」,味此二句,真千古而定論也。

按:翟氏重視小兒的體質特點,對於痼疾,主張辨證施治,扶正祛邪。如本例腹內痞塊,實中有虛,他醫用攻劑罔效,翟氏立足於補,補中寓消,尤妙在藥、棗同煮,食棗棄湯。這種扶正消積、藥變為食的靈便用法,對於小兒尤為重要。

【案十七】

邑西蓮坡村,工廣文子,年七歲,六月間隨母弔喪,歸家即病。上吐下瀉,指甲微青,精神昏憒,如中鬼祟狀。某醫以為霍亂,針十餘處,又服霍香正氣散,病如故。迎餘診治,六脈離亂,毫無統緒。王肯堂先生云:「脈無統緒離亂者,乃客忤病也」。餘想客忤屬穢惡之氣,人中此氣,閉塞心竅,神明昏亂。

奈小兒正在吐瀉,藥不能進,欲辭不治。兒母含淚苦求,餘不得已,忽憶古云「香能辟穢氣」。遂用:

麝香0.3克,廣木香6克,蒼朮6克,白芷10克,山柰10克,牙皂3克,辰砂6克,明雄10克,丁香3克,鬱金10克。

共十味,研為細末。用一火盞,置小兒面前,藥面頻頻撒之,煙衝兒面,一時許,忽得四五噴嚏,吐出稠痰盅餘,遂能言,不數日痊癒。

按:以六脈離亂毫無統緒,悟到客忤穢惡證;從患兒正在吐瀉,悟出用藥末熏面法,堪為診治之妙。

【案十八】

縣西趙崗村,趙瑞祥子,半歲餘。出溫疹後周身生瘡,皆已饋爛,如蛇退皮,處處皆臭穢難聞,惟頭部獨重,日夜啼哭,乳食已減,中西兩醫,屢治不效,就診於餘。見小兒面目浮腫,氣色暗淡,哭聲低微。餘曰:「此因陽氣虧損,不能攝血,血不歸經之故。」遂用參附回陽湯,每日一帖,五、六日後膿水稀少,啼哭已止。

共服藥十二帖,諸症遂愈。今之習外科而不明內科者,均不免顧此失彼之誚也。

參附回陽湯

黨參6克,白朮5克,茯苓6克,炙甘草5克,炙黃耆16克,白芍5克,熟地6克,附子4克,當歸身6克,油桂2克,炮乾薑4克,破故紙4克,水煎服。

按:參附回陽湯係十全大補湯加味,有補氣養血、溫經化濕作用。乃是翟氏常用的扶正祛邪方劑之一。

【案十九】

本城大士閣街路西,馮先生女,年六歲。三月患泄瀉證,百治不愈,九月瘦至肉脫骨存,命如懸絲,二目上視,口緊不開,兩手握固,濕汗淫淫,抽搐頻作,他醫誤作風治,幾瀕於危,始請餘調治。餘見此證,診其脈,斷為柔痙。馮某乃辨為風,餘引證前醫為之辨論,以釋其惑。

白話文: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案例一:某小兒患病,腹部腫塊。醫生開方:常山30克,白術60克,炙甘草15克,紅棗300克,一同煎煮。藥煎好後,將紅棗取出食用,每日早晚各吃15枚。吃完一劑藥後,腫塊漸漸消退,元氣逐漸充盈,腫塊自行消失。有人質疑不用消腫藥腫塊卻自行消退的原因,醫生解釋說,此病是瘧疾後遺症,因此用常山,它專治瘧疾;白術、炙甘草甘溫平和,能大補脾胃,脾胃功能恢復,氣血充足,腫塊自然消退。正如東垣先生所說:「溫中即是發表,補正即是消積」,這句話千古不易。 此案例中,醫生注重兒童體質,針對久病,辨證施治,扶正祛邪。 因病患腫塊內實外虛,其他醫生用攻邪之法無效,而此醫生採用補中寓消的方法,特別妙在藥與棗同煮,食用棗子而棄湯藥。這種扶正消積、藥變食療的靈活用法,對兒童尤其重要。

案例二:七歲男孩,六月間隨母奔喪後生病,上吐下瀉,指甲發青,精神萎靡,狀似中邪。其他醫生診斷為霍亂,針灸十餘處,並服用霍香正氣散,但病情沒有好轉。經診治,脈象紊亂無序。醫生判斷為客忤,認為是污穢之氣阻塞心竅,導致神志不清。因孩子正在吐瀉,無法服藥,醫生最初想推辭。但孩子的母親苦苦哀求,醫生想起古語「香能辟穢氣」,於是用麝香0.3克,廣木香6克,蒼朮6克,白芷10克,山柰10克,牙皂3克,辰砂6克,明雄10克,丁香3克,鬱金10克,研成細末。用火盞在孩子面前燃燒,藥粉煙氣熏面,不久孩子打了幾個噴嚏,吐出稠痰,病情好轉,幾天後痊癒。此案例中,醫生從脈象紊亂判斷為客忤,又根據孩子吐瀉的症狀,想到用藥粉熏面的方法,十分巧妙。

案例三:半歲男嬰,出疹後全身長瘡潰爛,臭氣難聞,唯獨頭部症狀嚴重,日夜啼哭,吃奶減少。中西醫治療無效。醫生診見孩子面目浮腫,氣色暗淡,哭聲低微,判斷是陽氣虧損,不能攝血,血不歸經。於是使用參附回陽湯,每日一劑,五、六天後膿水減少,啼哭停止。服用十二劑後痊癒。此案例說明,只懂外科而不懂內科容易顧此失彼。參附回陽湯由黨參6克,白朮5克,茯苓6克,炙甘草5克,炙黃耆16克,白芍5克,熟地6克,附子4克,當歸身6克,油桂2克,炮乾薑4克,破故紙4克組成,是十全大補湯加味,具有補氣養血、溫經化濕的作用,是常用的扶正祛邪方劑。

案例四:六歲女孩,三月患泄瀉,久治不愈,九月時瘦骨嶙峋,危在旦夕,眼睛向上看,嘴巴緊閉,雙手握拳,出汗,抽搐頻繁。其他醫生誤診為風證,病情幾近危殆,才來求治。醫生診斷為柔痙,並與先前誤診的醫生辯論,解除了家屬的疑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