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竹亭

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6)

回本書目錄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6)

1.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按:明?萬密齋曰:「小兒赤游丹毒,雖有十種,皆由心火內盛,熱與血搏,其熱如火,痛不可言,赤如丹砂,故名丹毒。自腹出四肢者,易治,自四肢入腹者難治。」翟氏自擬二花解毒湯清熱涼血解毒,佐以除風活血,該方是從萬氏防風升麻湯化裁而來。若作風治,誤用辛溫,轉生他變,必致難挽。

【案十三】

西關劉明言女,歲餘,患赤遊丹毒三日,始請餘調治。但見小兒滿面紅光,腹背盡成赤色,聲音已啞,二目直視,肝肺己絕。未治即歿。

按:聲啞為肺絕,直視為肝絕。前人有「先發丹而後驚者,此毒氣由外入內者,多死不治。」此案可為佐證。

【案十四】

北羅莊魏信三,小兒半歲余,大病後忽起鵝口白,身熱不退,諸醫不曰濕熱,便曰邪火,屢進寒涼,無稍效,日近危篤,請餘起屙。但見小兒面青氣喘,四肢厥涼,誤作真熱治之,殆矣。華元化曰:「虛其虛實其實而死者,醫殺之也」。余用桂附地黃湯,水煎冷服,遵《內經》用熱遠熱之法,一帖遂效,二帖全廖。

桂附地黃湯:

熟地6克,山藥5克,山萸肉5克,油桂2克,附子2克,茯苓5克,川牛膝3克,丹皮5克,巴戟天5克,杞果5克,五倍子2克,炙甘草2克,水煎服。

按:鵝口白即鵝口瘡,多由心脾蘊熱所致。但此證屢進寒涼,重傷陽氣,遂見面青氣喘,四肢厥冷,疑寒藥傷陽之誤。翟氏用桂附地黃湯加補腎收斂劑,熱藥冷服,二劉全廖。從此看出,若無正確的辨證,就無有效的治療。

【案十五】

王性初,邑北王莊人。其子三歲時,患泄瀉症,每日夜五、六次,自二月至八月不愈,寒熱藥服過數十帖,均不效。迎餘往診。脾脈滑數,它脈和平,此證因脾有濕痰積熱作泄。古云:「五泄皆屬於濕」,又云:「火瀉者腸鳴」。問兒之父母,果然。遂用化痰清熱湯,連服二帖,病去六七,又服二帖痊癒。

化痰清熱湯

半夏10克,膽南星6克,橘紅6克,荊芥子6克,黃連5克,陳皮6克,黃芩5克,甘草6克,水煎服。

按:《醫宗必讀》提出治瀉有九法,即淡滲、升提、清涼、疏利、甘緩、燥脾、酸收、溫腎、固澀。本例是清涼與燥脾兩法的合用。惟診為濕痰積熱作泄,僅憑脾脈滑數理由似欠不足,以藥測證,當有瀉而腸鳴,大便不爽,糞黃而臭,舌苔黃膩等。

【案十六】

朱本良女,於十一歲時,患瘧疾半載方愈。腹內左脇有塊,其大如碗,按之則疼,飲食日減,面目黃腫,每日午後冷熱,肚大青筋,消積破塊之藥服二、三十劑,如石投水,一毫無效,臥床不起。邀餘診療,六脈虛細欲絕,元氣虧損已極,徜不急補養,女命休矣。余自製一方

白話文: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明代萬密齋說:「小兒患赤遊丹毒,雖然有十種不同的症狀,但都源於心火內盛,熱邪與血液搏鬥,熱勢如同火焰,疼痛難忍,皮膚紅得像丹砂,所以稱為丹毒。丹毒從腹部蔓延到四肢的比較容易治療,從四肢蔓延到腹部的則難治。」翟氏自創的二花解毒湯,具有清熱、涼血、解毒的功效,並輔以除風活血,此方是從萬氏防風升麻湯化裁而來。如果誤用辛溫的藥物治療風邪,反而會導致病情變化,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。

【案十三】

西關劉明言的女兒,一歲多,患赤遊丹毒三日,才來找我治療。只見孩子滿臉通紅,腹部和背部都呈現紅色,聲音嘶啞,眼睛直視,肝肺功能已衰竭。還沒開始治療就死了。

聲啞是肺功能衰竭的表現,眼睛直視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現。古人說:「先出現丹毒然後驚厥的,這是毒邪由外侵入內部的,大多數都會死亡,無法治療。」這個病例可以佐證這句話。

【案十四】

北羅莊魏信三的兒子,半歲多,大病初癒後突然出現鵝口瘡,發熱不止,多位醫生不認為是濕熱,反而說是邪火,多次服用寒涼藥物,都沒有效果,病情日益危殆,請我治療。只見孩子面色青白,呼吸急促,四肢厥冷,之前誤以為是實熱而進行治療,險些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。華元化說:「虛症誤認為實症治療,實症誤認為虛症治療而導致死亡的,都是醫生殺死的。」我用桂附地黃湯,水煎後放涼服用,遵循《內經》「用熱遠熱」的治療方法,一劑藥就見效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

桂附地黃湯藥方:

熟地6克,山藥5克,山茱萸5克,桂枝2克,附子2克,茯苓5克,川牛膝3克,丹皮5克,巴戟天5克,枸杞5克,五倍子2克,炙甘草2克,水煎服。

鵝口瘡,大多是由於心脾蘊熱引起的。但是這個病例多次服用寒涼藥物,嚴重損傷了陽氣,所以出現面色青白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厥冷的症狀,是誤用寒藥傷陽造成的。翟氏用桂附地黃湯加入補腎收斂的藥物,熱藥冷服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由此可見,如果沒有正確的辨證,就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【案十五】

王性初,邑北王莊人。他三歲的兒子患泄瀉症,每天夜裡五、六次,從二月到八月一直沒好,服用寒熱藥物數十劑,都沒有效果。請我診治。脾脈滑數,其他脈象平和,這是由於脾有濕痰積熱引起的泄瀉。古人說:「五種泄瀉都屬於濕邪」,又說:「火邪引起的泄瀉,腸鳴音明顯」。詢問孩子的父母,確實如此。於是,我用化痰清熱湯,連服兩劑,病情好轉六七成,又服用兩劑痊癒。

化痰清熱湯藥方:

半夏10克,膽南星6克,橘紅6克,荊芥子6克,黃連5克,陳皮6克,黃芩5克,甘草6克,水煎服。

《醫宗必讀》提出治療泄瀉有九種方法,即淡滲、升提、清涼、疏利、甘緩、燥脾、酸收、溫腎、固澀。本例是清涼與燥脾兩種方法的合用。但是只憑脾脈滑數來診斷為濕痰積熱引起的泄瀉,理由似乎不夠充分,應該通過藥物來驗證,例如應該有腸鳴音、大便不成形、糞便黃色且臭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

【案十六】

朱本良的女兒,十一歲時,患瘧疾半年才痊癒。腹部左側肋部有一個包塊,大小像碗口那麼大,按壓會疼痛,食慾日減,面黃腫脹,每天午後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肚子脹大,青筋暴露。服用消積破塊的藥物二三十劑,如同石沉大海,一點效果都沒有,臥床不起。邀請我診治,六脈虛細,將要斷絕,元氣損傷極其嚴重,如果不緊急進行補養,女孩的性命就危險了。我自製一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