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竹亭

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4)

回本書目錄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 (4)

1. 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服兩帖稍效,又服二帖腫漸消,飲食加增,共服十餘帖,月餘氣血紅和,肌肉復生,由是方獲痊癒。古云「病傷可療,藥傷難醫」,信矣。

十全大補揚

黨參6克,炙甘草5克,白朮5克,茯苓10克,大熟地6克,當歸5克,白芍4克,炙黃耆6克,油桂4克,芡實6克,白扁豆6克,西砂仁10克,附子1.5克,薏苡仁6克,遼五味子3克,水煎服。

按:面黃身腫,若無實證可及者,可按虛證論治。不可一見腫證,陡用消散藥。本例診為虛證,其據有二,脈細、聲低、面黃一也,服消藥不效二也,故改用溫補劑取效。案中以服消腫藥不效為鏡,足見問診之重要。

【案八】

南關張善初女,年兩歲餘。患慢脾風證,即《幼幼集成》所謂柔痙也。諸醫皆作風治,以致瘈瘲搐搦,二目天吊,虛汗類雨,面白氣喘,四肢厥逆,腹內腸鳴,大便泄瀉,晝夜二、三十次。迎余診視,餘見凶證俱現,恐難挽回,辭不治。女子父母苦求敦懇,餘曰:「此病九死一生,倘治之不愈如何?」伊曰:「不愈者命也,安敢歸咎。」投以桂附回陽湯,戌時服下,至明日來告曰:「此女病證雖未痊癒,已愈二三。

」原方又服數帖,漸收全功。噫!凡小兒剛柔二痙而作風治者,讀《幼幼集成》書,可以憬然悟矣。

桂附回陽湯加減

熟地10克,黨參10克,白朮6克,丹皮5克,油桂4克,炙甘草6克,附子5克,龍骨10克,山萸肉6克,炮薑5克,肉豆蔻6克,巴戟天6克,山藥6克,破故紙5克,水煎服。

按: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痙有剛柔,剛痙無汗,柔痙有汗。小兒剛痙少,柔痙多。而且肌膚薄,腠理疏,不勝發表,惟宜解肌治痙。」本案原為柔痙而作風治,風藥傷津損陽,以致變證蜂起。患者四肢厥逆,晝夜腹瀉二、三十次,顯係脾腎陽虛,所以翟氏從健脾溫腎入手,數帖竟收全功。誠為不治風而風自止的範例。

【案九】

邑北李莊李玉林女,三歲餘。於二月間隨母探親,偶受大寒,由此得病。寒熱往來,腹疼咳嗽,吐痰日多,至五月肉脫骨立,臥床不起,飲食大減,服某醫藥無效,迎餘往診。六脈沉緊,重取微滑,此乃大寒積於腸胃,非溫中散寒元氣何從而復。余用桂附湯

附子6克,油桂5克,白朮10克,炙甘草6克,炮薑10克,荊芥子7克,丁香2克,破故紙7克,半夏6克,砂仁5克,黨參6克,巴戟天10克,礞石6克。

煎成早晨服下,至晚腹疼咳嗽略減,又服二帖,寒熱已去,飲食漸進,共服七帖,漸收全功。又調養月餘,方能步行。

按:「大寒積於腸胃,非溫中散寒則元氣何從而復」,即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之法。元氣之本在腎,其源在脾,故舍溫補脾腎則元氣難復。翟氏從脈沉緊著眼,診為大寒證,這與《金匱要略》寒疝病的「脈沉緊」同義。

白話文:

八、幼科門(凡三十案)

一個案例中,患者服藥兩帖後症狀略有好轉,再服兩帖腫脹逐漸消退,食慾也增加,共服十幾帖藥後,約一個多月,氣血恢復紅潤,肌肉也再生長,最終痊癒。古人說「病傷可療,藥傷難醫」,確實如此。

十全大補湯

黨參6克、炙甘草5克、白朮5克、茯苓10克、熟地6克、當歸5克、白芍4克、炙黃耆6克、桂枝4克、芡實6克、白扁豆6克、砂仁10克、附子1.5克、薏苡仁6克、五味子3克,水煎服。

**按語:**如果患者面色發黃、身體浮腫,但沒有其他明顯的實證,可以按照虛證來治療。不可一見腫脹就立即使用消散的藥物。本案例診斷為虛證,原因有二:一是脈象細弱,聲音低沉,面色發黃;二是服用消腫藥物無效。因此改用溫補的藥方,最終取得療效。本案例以服用消腫藥無效為鑑,充分顯示了問診的重要性。

【案八】

南關張善初的女兒,兩歲多。患慢脾風症,也就是《幼幼集成》中所說的柔痙。多位醫生都以風寒治療,導致孩子抽搐、眼球上翻、出虛汗、面色蒼白、氣喘、四肢冰冷、腹鳴、腹瀉,一天要拉二三十次。我診治後,見到這些危重症狀,擔心難以挽回,婉拒了治療。孩子的父母苦苦哀求,我說:「這種病九死一生,如果治不好怎麼辦?」他們說:「治不好是命運,不敢怪罪醫生。」我於是給孩子用了桂附回陽湯加減方,晚上服下,第二天他們來告訴我說:「孩子的症狀雖然沒有完全痊癒,但已經好轉了二三成。」繼續服用原方幾帖後,孩子完全康復。唉!凡是小兒剛柔兩種痙攣都用風寒治療的,讀一讀《幼幼集成》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。

桂附回陽湯加減

熟地10克、黨參10克、白朮6克、丹皮5克、桂枝4克、炙甘草6克、附子5克、龍骨10克、山茱萸6克、炮薑5克、肉豆蔻6克、巴戟天6克、山藥6克、破故紙5克,水煎服。

按語:《幼幼集成》說:「痙攣有剛柔之分,剛痙無汗,柔痙有汗。小兒剛痙少,柔痙多。而且小兒肌膚薄弱,腠理疏鬆,不能承受發散的藥物,只宜解肌治療痙攣。」本案例原本是柔痙,卻用風寒治療,風寒藥傷及津液和陽氣,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各種併發症。患者四肢冰冷,一天腹瀉二三十次,明顯是脾腎陽虛,因此醫生從健脾溫腎入手,幾帖藥就痊癒了。這是一個不用治風,風寒卻自行消退的典型案例。

【案九】

邑北李莊李玉林的女兒,三歲多。二月間跟母親探親,偶然受了寒,因此生病。寒熱交替,腹痛咳嗽,痰多,到了五月,瘦得皮包骨頭,臥床不起,食慾大減,服用其他醫生的藥物無效,於是請我診治。脈象沉緊,按壓後略微滑利,這是寒邪積聚在腸胃,不溫中散寒,元氣怎麼能恢復呢?我用了桂附湯:

附子6克、桂枝5克、白朮10克、炙甘草6克、炮薑10克、荊芥子7克、丁香2克、破故紙7克、半夏6克、砂仁5克、黨參6克、巴戟天10克、礞石6克。

煎好後早晨服用,到晚上腹痛咳嗽略微減輕,又服兩帖,寒熱已經退去,食慾逐漸恢復,共服七帖藥,逐漸痊癒。又調養一個多月,才能走路。

按語:「大寒積於腸胃,非溫中散寒則元氣何從而復」,這是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的方法。元氣的根本在腎,其來源在脾,所以如果不溫補脾腎,元氣就難以恢復。醫生從脈象沉緊入手,診斷為大寒證,這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寒疝病的「脈沉緊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