翟竹亭

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四、痢疾門(凡十一案) (1)

回本書目錄

四、痢疾門(凡十一案) (1)

1. 四、痢疾門(凡十一案)

【痢疾總論】

古有滯下之名,而無痢疾之稱,痢疾之稱,乃後人易之耳。試視歷年以來,此證多起於夏末秋初之際。夫長夏濕勝,赤日當照,濕熱相合,親上親下,人在氣中,如魚在水,誰能逃避濕熱之邪,感受於不知不覺之中。更兼食生冷瓜果,不知禁忌,及至初秋,金風送暑,涼爽日多,身汗漸少,毛竅閉塞,暑熱之邪,仍留臟腑,久之則化為膿血污穢。所以治此症者,多用清熱利濕消導而愈,不知緩急,往往補早為害。

餘非廢補不用,若邪盡正虛何不可補,醫者貴知機耳。

馨山按:痢疾之名,古無今有,古之腸癖、大瘕瀉、大腸瀉、小腸瀉,即今之痢疾也。而今之痢疾,又分為紅痢、白痢、休息痢、噤口痢、水穀痢、五色痢數種,總而言之,不外乎濕熱之所致。然濕熱之因,每於長夏之時,人食生冷瓜果,積久而生濕熱,又受天地之暑邪,至秋而發。

然痢疾之症,實內傷濕熱,外感暑邪,相合而成者也。治痢疾者,初宜清熱之劑,久宜補氣補血之藥,此皆普通之痢疾,普通之治法也。然痢疾亦有特別者,不生於秋夏,而偏生於冬春,夏秋人啖生冷致痢,而冬春飲食不節使然,莫謂夏秋有痢,而冬春無痢也。前人云:「無痰不生瘧,無積不成痢」,豈不信然乎。

至於痢疾治法,亦不可泥,間有特別者,如紅白痢之熱傷氣血,似乎當下,噤口痢之熱傷津液,休息痢之邪毒已盡,似乎當補,然紅白痢脈症果虛,亦有當補者,休息痢、噤口痢,脈證果實,亦有當下者,治法豈可拘乎。至於五色痢之當下,水穀痢之當補,又不可不審也。

行醫者臨證詳視,視而後問,問而後診,診而後斷,斷而後藥,不沾不脫,溫涼補瀉,因證而施。所謂醫者意也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,豈不信然。

【醫案】

【案一】

余姨丈王某,年五十二歲。素有鴉片癮,於四月患痢,初得寒熱往來,大便膿血,晝夜二十餘次,裡極窘迫,腹內疼痛,某醫以為煙後痢,正中病者之惑。遂用嬰粟殼、訶子、肉蔻、龍骨澀大腸之類,一劑而痢止。反加心胸脹滿,腹內痛甚,聞食則嘔,大便重墜,渴燥已極。

此時脾胃之脈沉滑有力,肺脈沉數,確係濕熱、邪毒正盛,誤投堵塞之藥,古云「實其實而死者」即此類也。余用滌洗湯

生地15克,檳榔10克,月石10克,黃連6克,枳殼10克,大黃18克,芒硝10克,當歸24克,木通6克,生地榆12克,黃芩10克,甘草6克。

水煎服。一劑大便五、六次,所下之物,如魚腦爛肉,諸症稍輕。又投一帖,諸症全失。後改用調理脾胃之藥,十餘日而愈。

按:本病乃由誤診又誤投收斂固澀之品,一誤再誤,致變症蜂起。翟氏謹守病機,洞察病情,辨證求因,遂用蕩滌積垢之大黃、芒硝、月石、檳榔以治其有形之標,清熱燥濕解毒,涼血活血之芩、連、生地、當歸、地榆以治其大便膿血之本,枳殼寬中以下其氣,木通以利其濕,甘草和中以調諸藥,俾積垢滌除,蕩其病源,雙管齊下,一鼓作氣,安有不愈者乎。

白話文:

【痢疾總論】

古代只有「滯下」的說法,沒有「痢疾」這個名稱,「痢疾」這個名稱是後人改的。觀察歷年來的案例,這種病大多發生在夏末秋初的時候。因為長夏時節濕氣旺盛,烈日當空,濕和熱結合在一起,無處不在,人就像魚在水中,誰能逃過濕熱的侵襲呢?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。再加上吃生冷的瓜果,不注意忌口,到了初秋,涼爽的天氣多了,身上的汗也少了,毛孔閉塞,暑熱的邪氣仍然留在體內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膿血等污穢之物。所以治療這種病,大多用清熱利濕、消食導滯的方法就能治好,如果不懂得緩急輕重,往往提早用補藥反而有害。

我並不是說完全不用補藥,如果邪氣已經清除,正氣虛弱,為什麼不能用補藥呢?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掌握時機啊。

馨山認為:痢疾這個名稱,古代沒有而現在才有。古代說的腸癖、大瘕瀉、大腸瀉、小腸瀉,就是現在的痢疾。現在的痢疾又分為紅痢、白痢、休息痢、噤口痢、水穀痢、五色痢等幾種,總的來說,都離不開濕熱引起的。而濕熱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在長夏時節,人們吃生冷的瓜果,時間久了就產生了濕熱,又感受了天地間的暑邪,到了秋天就發病了。

所以痢疾這個病,其實是體內有濕熱,體外又感受了暑邪,兩者結合而成的。治療痢疾,開始的時候要用清熱的藥,時間久了要用補氣補血的藥,這是一般痢疾的一般治療方法。但是痢疾也有特殊的情況,不一定發生在秋天夏天,而可能發生在冬天春天。夏天秋天人們吃生冷的東西會得痢疾,冬天春天則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造成的,不要以為只有夏天秋天才會有痢疾。古人說:「沒有痰就不會生瘧疾,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」,這句話真是可信啊。

至於痢疾的治療方法,也不能死板地套用,也有特殊情況。比如紅白痢是因為熱邪傷了氣血,似乎應該用瀉法,噤口痢是因為熱邪傷了津液,休息痢是因為邪氣已經清除,似乎應該用補法。但是,如果紅白痢的脈象和症狀呈現虛弱,也有該補的時候;休息痢和噤口痢,如果脈象和症狀呈現實證,也有該瀉的時候,治療方法怎麼能拘泥呢?至於五色痢應該用瀉法,水穀痢應該用補法,又不可不仔細審查。

醫生在看病的時候,要仔細觀察,觀察之後再詢問,詢問之後再診脈,診脈之後再判斷,判斷之後再用藥,不能太過或不及,溫、涼、補、瀉要根據病情來使用。所謂「醫者意也」,能夠理解病情的奧妙,就看醫生個人的能力了,這話真是可信啊。

【醫案】

【案例一】

我的姨丈王某,五十二歲。平時有吸食鴉片的習慣,在四月份得了痢疾,剛開始是寒熱交替,大便有膿血,白天晚上要上廁所二十多次,肛門墜脹難受,腹部疼痛。有個醫生認為這是吸鴉片後引起的痢疾,正好說中了病人的猜測。於是就用了罌粟殼、訶子、肉蔻、龍骨等收澀腸道的藥,一劑下去痢疾就止住了。結果反而出現心胸脹滿、腹痛加劇、聞到食物就想吐、大便墜脹難受、口渴難耐等症狀。

這時候,他的脾胃脈象沉滑有力,肺脈沉數,確實是濕熱邪毒正盛,卻錯誤地用了堵塞的藥,古人說的「實證反而用實藥,導致死亡」,就是這種情況。我用了滌洗湯

生地15克,檳榔10克,滑石10克,黃連6克,枳殼10克,大黃18克,芒硝10克,當歸24克,木通6克,地榆12克,黃芩10克,甘草6克。

用水煎服。一劑藥下去,大便五六次,拉出來的東西像魚腦和腐爛的肉,各種症狀稍微減輕了。又服了一帖,各種症狀全部消失。後來改用調理脾胃的藥,十多天就痊癒了。

**按:**這個病例是因為誤診,又錯誤地使用了收斂固澀的藥,一錯再錯,導致病情變得複雜。翟醫師謹守病機,洞察病情,辨證求因,於是用了瀉積垢的大黃、芒硝、滑石、檳榔來治療有形的病症,用清熱燥濕解毒、涼血活血的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地榆來治療大便膿血的病因,用枳殼寬胸理氣,用木通利濕,用甘草調和諸藥,使積垢清除,從根源上解決了問題,雙管齊下,一鼓作氣,怎麼可能不痊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