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湖岳村叟醫案》~ 七、腹痛門(凡十五案)
七、腹痛門(凡十五案)
1. 七、腹痛門(凡十五案)
【腹痛總論】
腹痛之證,有虛痛,有實痛,有內傷而痛,有外感而痛,證雖不一,不外虛實,實者易治,虛者難醫,此盡人而知也。然此外有因邪祟而痛者;有延綿終年累月,時疼時止者;有發於倉猝,一疼即斃者;有因氣滯而疼者;有因血瘀而致痛者。種種不一,無不由於內傷外感之所致。
餘行醫四十年來,惟治腹疼,所遵書並無一定,皆審其病源,因勢而調治之。如內傷七情虛也,治宜補中帶調,外感六淫實也,治宜去邪固本;至於為邪所祟,外邪乘虛而入也,治宜逐邪,有多年不愈者,虛中挾實,攻補兼施;氣血鬱結者,確係實證,開瘀行滯,若倉猝暴發,藥所不能及,非是陰陽閉絕,即屬性陰陽暴脫,此係天命之安排,良醫無如何者也。總之,腹疼諸症,或外感,或內傷,因虛因實,診脈用藥,罔不即廖。
可見行醫一道,當使一團活潑之氣,常存於胸中,能如此,則終身運用無窮矣。
【醫案】
【案一】
邑北十二里寨賈某,年三十餘,在田耕作,偶經大雨,身冷衣薄,受寒腹疼。初不為意,日久重甚,飲食漸減,面黃肌瘦,三月未愈,始迎餘治療。六脈浮中沉皆無,推筋著骨,指下勁硬,似有若無,知是沉寒痼疾,非大熱藥不可。遂用祛寒溫裡湯,服一帖減半,二帖痊癒。
祛寒溫裡湯
炮薑30克,油桂15克,附子24克,吳茱萸15克,花椒10克,破故紙15克,水煎服。
按:《素問?舉痛論篇》云:「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又云:「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故痛。」是案因冒雨受寒腹痛,久之成「沉寒痼疾」。翟氏診脈真切,遣藥處方精當,故投藥而病廖矣。
【案二】
官林寨村劉開業者,年三十餘,患腹疼證二年餘,百治無效。請餘診療,面黃肌瘦,腹大如盆。診其脈,亂無統緒,古書云:「亂無統緒者,蟲積也。」彼云:「饑時疼甚,飽時略減。」此蟲積無疑也。余用殺蟲湯,辰時服下,午時腹疼更甚,餘命速服二煎,至戌時,大便解下蛔蟲近千條,腹痛消去七八分。隔日又投一劑,又下百餘條,服第三劑蟲盡無也。
後服八珍湯,調理脾胃,月餘始獲平復,方開於後。
殺蟲湯
雷丸30克,使君子15克,榧子30克,蕪荑15克,苦楝根皮15克,檳榔10克,白薇10克,黃芩10克,寸冬12克
八珍湯見虛證門。
按:《靈樞?厥病》:「腸中有蟲瘕及蛟蛔,……心腹痛,憹作痛,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喜渴,涎出者,是蛟蛔也。」詳細地敍述了蛔蟲成因和蟲病發生時特有的症狀。此案係蛔蟲成團之重證,狀如腫聚,腹大如盆。然翟氏膽識過人,放量用藥,遂投以驅蛔殺蟲之重劑而收功。
【案三】
本城宋慶云之母,年六十餘,素有胃氣疼疾,每犯疼痛幾死,二十年來無藥不嘗,終不除根。迎餘往診,六脈參差,又見唇現白點,間伊饑時疼否?答曰「饑時疼甚」,始知確係蟲疼。用雷丸掃蟲湯,一帖服下,至夜半疼痛略輕,天未曉伊子來告,言大便二次,瀉下紅蟲尺餘者共六條,其病如失。
雷丸掃蟲湯
雷丸13克,苦楝根皮12克,蕪荑15克,檳榔10克,使君子15克,白薇10克,鶴虱草18克,榧子15克,花椒10克,條黃芩6克,大黃10克,烏梅3個,川黃柏6克,水煎服。
按:《素問?咳論篇》:「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則長蟲出。」是案之胃氣疼,每犯疼痛幾死,乃蟲邪作祟所致。然唇現白點,面部有白色斑暈,時疼時止,饑時疼甚,是蟲證之特徵。
【案四】
南郭外有朱六合者,年二十五歲,患少腹疼證,疼時四肢厥逆,冷汗如雨,唇口皆青,病半載,服藥不效。邀餘診治,肝腎二部脈極虛細,腎主少腹,腎虛不能養肝,肝虧則多燥,燥則暴怒,疼痛生焉。乙癸同源,肝腎同治,宜用母子兩濟湯:
熟地24克,山藥18克,茯苓15克,山萸肉12克,丹皮10克,梔子10克,杜仲12克,川牛膝10克,杞果10克,澤瀉10克,柴胡15克,遼五味子6克,白芍12克,附子10克,炮薑7.5克,吳茱萸10克,肉桂10克。
水煎服,七帖而愈。諺云:「痛無補法」,此不通之言也。
按:少腹痛者,多屬於厥陰肝經之病;肝腎同源,肝為腎之子,腎為肝之母,在生理上,腎水盛則能涵養肝木,肝氣盛則可以抑制脾土,使其不至於克伐腎水,在病理上母病可以及子,子病可以竊母氣。是案患者,由於腎水虧不能涵養肝木,使肝臟暴燥,從而失去條達柔和之性,其氣妄行,故其經脈所絡之少腹痛。翟氏用子母兩濟湯,滋水以揚木,令肝木條達,以治其病源,故不治疼而疼自止。
【案五】
邑西門內李王松,年八十二歲,患腹痛十餘日,嘔吐不止。延餘診治,肝脈弦緊,乃木克土之證。況肝性最急,急則易於作痛,能制肝木者肺金也,補肺以平肝木,則腹自不疼矣。方用百合補肺湯:
建百合60克,白朮10克,五味子6克,炙百部10克,薏苡仁12克,炙黃耆15克,廣木香6克,炙馬兜鈴7克,遼沙參15克,炙紫菀12克,山藥12克。
水煎服,三帖而廖。
按:《內經》:「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。」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首條指出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。因此治療肝實證用清金制木,瀉肝實脾法,《醫宗金鑒》認為這是「隔二隔三之治」也。翟氏深刻領會「亢害承制」的旨義,掌握隔治法的規律,故對肝實腹痛,才用補金刑木之法而取效。
【案六】
西關王其良,年三十餘,五月患腹痛。請余時病已半月,調氣止痛疏肝之劑,服十餘帖均無功效。餘診脾胃兩脈,浮中不見,惟重按至筋骨沉滯有力,知是胸膈停食之故。更有可證,見食發嘔,疼處拒按。遂用六神湯加減:
神麯10克,焦山楂12克,檳榔10克,雞內金12克,鱉甲10克,大黃18克,萊菔子12克,川朴12克,枳實15克,麥芽12克。
晚間煎服一帖,天明攻下燥糞如核桃大者五六枚,破開色似黑泥,諸症若失,永不再犯。
按:診斷清楚,組方謹嚴,藥到病除,效著邪蠲。
【案七】
坡吳村吳姓業農,其子四歲,患腹疼。每發必先潮熱,吐痰不止,脾胃脈沉滑,此是濕痰鬱結所致。用瓜蒂散加減:
鬱金4.5克,梔子4.5克,白礬6克,瓜蒂3個。
煎服半盅,二時許遂吐白沫,如雞蛋清者甚多,潮熱即退。後服八珍湯二帖,永不再發。
按:脾胃脈沉滑,乃濕痰結於內無疑,涎鬱氣機不暢故腹痛。濕邪鬱而作熱,故見潮熱。治用瓜蒂散加味湧吐以去其病源,甚妙。後用八珍湯以扶其正,甚妥。
【案八】
西關張自立之妻,年五十餘,患腹痛,每疼時腹內氣上下奔響如雷鳴。迎余診治,六脈和平,無藥可用,辭而不治。患者曰:「我若無病,疼自何來?」餘細揣其故,憶本草云:「丹參一味能治腹疼如雷鳴。告伊曰:「有丹參一味,能治汝病,願試之否?」伊曰:「願試」。
遂用丹參240克,煎成兩碗,一夜服盡,疼已稍減,腹鳴已去。又連服四帖,其病霍然而愈。
按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是案患者,腹痛時氣上下奔響如雷鳴,乃是氣機不暢所致。翟氏用丹參一味治癒,本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書中指出:「丹參治腸鳴幽幽如走水,寒熱積聚」。《藥性論》亦云:「丹參治腹痛,氣作聲音鳴吼。」現代通過兔、狗試驗,丹參「有擴張血管作用」。古今實踐均證實丹參有活血、溫散、去痛之效確鑿無疑。因此,若能真正掌握經典旨意,用於臨床,必能獲得高效速效。
【案九】
官劉寨劉某之妻,年二十餘,患少腹疼痛,寒熱往來,屬治不愈。迎餘診治,肝脈弦急,脾脈滯澀,此係氣鬱血滯之故。遂用歸附調氣湯:
當歸尾15克,川芎12克,桃仁15克,紅花10克,五靈脂10克,玄胡12克,生蒲黃15克,香附15克,茜草10克,川牛膝10克,丹皮10克,三棱10克,通血香10克,赤芍12克,甘草6克,莪朮6克。
水煎服。兩帖後自覺少腹雷鳴,知是氣欲行之兆,又服二帖,諸症已愈。但愈後身體軟弱,及手不能支持,又服八珍湯,數帖方愈。
八珍湯見前。
按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行則血行,氣鬱則血滯。是案患者之腹痛,係肝脾不和氣鬱血滯而致腹痛,故用調氣活血之法取效。此實係治氣鬱血滯所致諸痛的根本大法。
【案十】
南門內史興春,年三十餘,患腹痛證,每日午後必犯,痛苦萬狀,嘔吐酸水。診其脈,太陰脾脈鬱滯,確係實證。用枳實厚朴湯,加大黃15克,服一帖無效,又加焦山楂、神麯各15克,服下腹內響如雷鳴,移時瀉下烏糞似泥,內有燥糞三枚,破開似血類,不知何日所食停留腸胃之間,今得藥脫然而下,病證若失。
加減枳實厚朴湯
枳實15克,厚朴12克,陳皮10克,檳榔12克,萊菔子10克,焦神麯15克,麥芽15克,焦山楂24克,大黃15克,香附12克,青皮10克,水煎服。
按:辨證清楚,治法得當,投藥中病,效如桴鼓。
【案十一】
邑東台屯村蔣某,年將弱冠,患腹痛證,時痛時止,痛時手足皆青,冷汗淫淫,呼天喊地,求死不得。診其脈知係肝氣鬱結,木不條達。遂用小柴胡湯:
酒炒柴胡120克,白芍60克,香附30克,當歸18克,青皮15克。水煎服。一劑稍輕,四劑痊癒。
按:能用此重方,非有過人之膽識,深明經義要旨,精通藥物性能,安能取此捷效。
【案十二】
城西南門內王鳳山,年近花甲,臘月羈旋外方,路受風寒,冷熱腹痛,飲食銳減,小便艱澀。眾醫皆謂熱傳膀胱,用利水止痛之藥,服六七帖俱與病左。邀餘診治,腎脈沉細無力,命脈極虛,此係老人腎虛受寒之故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腎經受寒則膀胱之津液不能化氣,以致小便艱難而腹亦疼。
余用金匱腎氣湯加減,熟地24克,山藥15克,山萸肉12克,茯苓12克,澤瀉10克,丹皮10克,川牛膝10克,巴戟天12克,破故紙12克,丁香3克,油桂10克,炮薑10克,附子6克,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,三帖痊癒。
按:金匱腎氣湯乃仲景創治「虛勞腹痛,小腹拘急,小便不利」等症,意在助腎陽之弱以化水,滋陰之虛以生氣,使腎陽振奮,促使膀胱氣化,則小便通利,腹痛自去,翟氏此案甚合經義,故用之立竿見影,收效甚速。
【案十三】
西郭外陳莊有張克明者,年五旬餘,患少腹疼證,寒熱並作,四肢厥逆,小便赤澀,痛苦萬分。某醫用行氣散寒之藥,三劑不效,更加渴思飲水,大腸脫肛,日夜哭泣,後事已備。迎餘往診,兩尺脈洪滑有力,此係濕熱壅遏下焦之故,若使濕熱一行,病當霍然。遂用清腸湯一帖,晚間服下,夜半大便瀉下兩次,內有膿血甚多,病去大半,又改清濕利熱解毒之劑,服四帖漸次痊癒。
清腸湯
金銀花15克,槐花10克,滑石12克,生地12克,梔子6克,黃連10克,黃芩10克,川黃柏6克,大黃18克,芒硝12克,木通4.5克,乳香10克,甘草6克,水煎服。
按:濕熱壅遏作祟,方藥緊扣病情。故投藥霍然而愈。
【案十四】
南馬莊馬明三先生,年逾不惑,舌耕為業。孟秋患右肋疼痛,服藥少效,至中秋肌膚銳減,闔家惶恐。迎餘診治,脾脈澀而中實,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澀主宿血。」疼不移處,定是病血作祟,遂用:
當歸尾15克,桃仁18克,穿山甲6克,玄胡12克,生蒲黃15克,大黃18克,枳實10克,丹皮10克,藏紅花3克,白芍10克,茜草10克,焦山楂15克,當門子0.3克。
水煎服。戌刻服下,至子時大便瀉下三次,及曉見所下之物內有核五六枚,家人用物破開,內有黑紫敗血,由此諸症痊癒。
按:見證真切,用藥恰當,藥到病除,堪稱名家。
【案十五】
邑南聶王村劉某婦,年二十餘,八月間患腹痛,痛時嘔吐不止,渴思飲冷,業己數月,服藥罔驗。延餘往診,胃脈洪大有力,余脈和平,經曰:「火勝則痛,此因胃中積熱,火炎土燥之故。用大承氣湯加減:
生石膏15克,生地18克,黃連10克,枳殼10克,大黃15克,玄明粉10克,黃芩12克,玄參18克,甘草6克。
水煎服。一劑輕,再劑痊癒。
按:胃脈洪大有力,痛時嘔吐不止,乃胃家實無疑。服大承氣湯,使胃氣下行,塞者通,閉者暢,實熱去,積滯除,不治痛則痛自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