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炮炙大法》~ 用藥凡例

回本書目錄

用藥凡例

1. 用藥凡例

藥劑丸散湯膏各有所宜,不得違制。

藥有宜丸宜散者,宜水煎者,宜酒漬者,宜煎膏者,亦有一物兼宜者,亦有不可入湯酒者,並隨藥性不可過越。湯者蕩也,煎成清汁是也,去大病用之。散者散也,研成細末是也,去急病用之。膏者熬成稠膏也。液者搗鮮藥而絞自然真汁是也。丸者緩也,作成圓粒也,不能速去病,舒緩而治之也。

漬酒者,以酒浸藥。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,如當歸地黃黃柏知母陰寒之氣味,假酒力而行氣血。也有用藥細銼,如法煮酒,密封,早晚頻飲,以行經絡,或補或攻,漸以取效是也。凡諸湯用酒,臨熟加之。

細末者,不循經絡,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,及治肺疾咳嗽為宜。氣味厚者,白湯調,氣味薄者,煎之和渣服。丸藥去下部之病者,極大而光且圓,治中焦者次之,治上焦者極小。麵糊丸取其遲化,直至下焦,或酒或醋取其收斂,如半夏南星,欲去濕者,以生薑汁稀糊丸取其易化也。湯泡蒸餅又易化,滴水尤易化。

煉蜜丸者,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。蠟丸者,取其難化而遲取效也。

凡修丸藥用蜜,只用蜜,用餳,只用餳,勿交雜用。且如丸藥用蠟,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,勢力全備,以過關膈而作效。今若投蜜相和,雖易為丸,然下咽亦易散化,如何得到臟中。若其更有毒藥,則便與人作病,豈徒無益,又害之,全非用蠟之本意。

凡煉蜜皆先掠去末,令熬色微黃,試水不散,再熬二三沸。每用蜜一斤,加清水一酒杯,又熬一二沸,作丸則收潮氣而不黏成塊也。冬月煉蜜成時,要加二杯水為妙。衍義云:每蜜一斤,只煉得十二兩,是其度數也。和藥末要乘極滾蜜和之,臼內用搗千百杵,自然軟熟,容易作條好丸也。

凡丸散藥亦先細切,暴燥乃搗之。有各搗者,有合搗者。其潤濕之藥,如天門冬地黃輩,皆先切曝之,獨搗,或以新瓦慢火炕燥,退冷搗之,則為細末。若入眾藥,隨以和之,少停回潤,則和之不均也。又濕藥燥皆大蝕耗,當先增分兩,待燥稱之,乃准其湯酒中,不須如此。

凡合丸藥用密絹,令細。若篩散藥,尤宜精細。若搗丸,必於臼中搗數百過,色理和同為佳。

凡藥浸酒,皆須切細,生絹袋盛,乃入酒,密封。隨寒暑目數,視其濃烈,便可漉出,不須待酒盡也。渣則暴燥,微搗,更漬飲之,亦可散服之。

凡合膏,或以醋,或酒,或水,或油,須令淹浸,密覆。至煮膏時,當三上三下,以泄其熱勢,令藥味得出。上之使匝匝沸,下之要沸靜良久,乃上之。如有韭白在中者,以兩段漸焦黃為度。如有白芷附子者,亦令小黃為度。絞膏要以新布。若是可服之。膏滓亦可以酒煮飲之,可磨之。膏渣亦宜以敷患

白話文:

藥劑有丸、散、湯、膏等不同劑型,各有其適合的用途,不能搞錯。

有些藥適合製成丸劑,有些適合製成散劑,有些適合用水煎煮,有些適合用酒浸泡,有些適合煎煮成膏狀;也有些藥物可以適用多種劑型,也有些藥物不適合加入湯劑或酒劑中,這些都要根據藥性來決定,不能隨意混用。湯劑的作用是沖刷,煎煮成清澈的藥汁,適合用來治療嚴重的疾病。散劑的作用是散開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適合用來治療急症。膏劑是將藥物熬煮成濃稠的膏狀。液劑則是將新鮮藥材搗碎後榨取的天然汁液。丸劑的作用是緩慢,將藥材製成圓粒狀,不能快速去除疾病,而是慢慢調理。

用酒浸泡藥材,有些是為了借助酒的力量來加強藥效,例如當歸、地黃、黃柏、知母等具有陰寒之氣味的藥材,可以藉由酒的藥性來運行氣血。有些則將藥材切碎,按照方法煮酒,密封後早晚頻繁飲用,來疏通經絡,達到補益或攻伐的效果,慢慢地見效。凡是在湯劑中使用酒,通常在藥湯快要煮好時才加入。

細末狀的藥物,不走經絡,主要用來去除胃腸或臟腑中的積滯,也適合治療肺部疾病和咳嗽。氣味濃厚的藥末,可以用白開水調服;氣味較淡的藥末,可以用水煎煮後連同藥渣一起服用。丸劑用來治療下焦的疾病,藥丸要盡量大而且光滑圓潤;治療中焦的藥丸則次之;治療上焦的藥丸則要非常小。用麵糊製成的丸劑,藥效會比較慢釋放,直到下焦才發揮作用;用酒或醋製成的丸劑,則具有收斂的作用,例如半夏、南星等藥材,如果要去除濕氣,可以用生薑汁稀糊來製成丸劑,這樣容易消化。用湯浸泡蒸餅(饅頭)也容易消化,滴上水更是容易消化。

用煉蜜製成的丸劑,藥效釋放較慢,且藥氣能循著經絡運行。用蠟製成的丸劑,藥效釋放更慢,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。

凡是製作丸藥,用蜂蜜就只用蜂蜜,用麥芽糖(餳)就只用麥芽糖,不要混雜使用。例如丸藥用蠟,是為了固定保護藥物的氣味,使其藥效完整發揮,可以通過膈膜而產生療效。如果混入蜂蜜,雖然容易製成丸狀,但吞服後也容易散開,如何能達到臟腑中?如果藥物中含有毒性,反而會使人得病,不僅無益,反而有害,完全違背了使用蠟的本意。

凡是煉製蜂蜜,都要先撈去浮沫,熬到顏色微黃,滴入水中不會散開時,再熬煮兩三次。每用一斤蜂蜜,加入一杯清水,再熬煮一兩次,這樣製成的丸藥就不會太潮濕,也不會黏成一團。冬天煉製蜂蜜時,最好加入兩杯水。古籍上說:每用一斤蜂蜜,只能煉製出十二兩,這是它的標準。和藥末時,要趁熱加入滾燙的蜂蜜,在臼中搗搗幾百下,自然就會軟熟,容易製成好的丸藥。

凡是製作丸散藥,也要先將藥材切細,曬乾後再搗碎。有些藥材要分開搗,有些要合在一起搗。對於滋潤的藥材,例如天門冬、地黃等,都要先切片曬乾,單獨搗碎,或者用新的瓦片在慢火上烘乾,冷卻後再搗,這樣才能搗成細末。如果加入其他藥材一起搗,稍後會回潮,無法混合均勻。而且濕藥在乾燥過程中會大量損耗,所以要先增加分量,等乾燥後再稱重,這樣才準確;而湯劑或酒劑則不用這樣做。

凡是混合丸藥,要使用細密的絹布過篩,讓藥粉細緻。如果是篩散藥,更要精細。如果搗製丸藥,一定要在臼中搗數百次,使顏色和質地都均勻一致才好。

凡是用酒浸泡藥材,都要切細,用生絹袋裝好,放入酒中,密封。根據天氣的寒暑和時間長短,觀察酒的濃度,感覺藥性夠了就可以濾出,不必等到酒完全用盡。濾出的藥渣可以曬乾,稍微搗碎,再浸酒飲用,也可以直接服用。

凡是熬製膏藥,可以用醋、酒、水或油等浸泡,要完全淹沒藥材,並密封。煮膏藥時,要三上三下,釋放熱氣,讓藥味能夠出來。升上去的時候要讓它沸騰,降下來的時候要等沸騰平靜一會兒再升上去。如果藥材中有韭菜根白,要熬到兩段都微微焦黃才算完成。如果有白芷、附子等藥材,也要熬到稍微發黃的程度。絞膏藥要用新的布。熬好的膏藥可以服用,膏藥的渣滓也可以煮酒飲用或磨成粉末使用,膏藥的藥渣也可以敷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