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寶詒醫論醫案》~ 醫案 (11)
醫案 (11)
1. 噎膈門
木鬱傷胃,胃氣不得通降,痰瘀交阻,為噎為膈,氣短便堅,咽喉鯁痛,膈症已成。調復不易。
白芍,川連(吳萸炒),乾薑,半夏,淡芩,瓦楞子殼,桃,杏仁,丹參,歸尾,鬱金,紫菀,旋覆花,代赭石,竹二青
肝胃不和之病,久則胃氣空虛,痰濁內阻,谷納脹悶作嘔,不得下降,大便堅少,漸有膈證之象。兼以肝氣竄入絡脈,腰腹撐痛,氣病及血,癸水不調。當與通降胃氣為主,而和營泄肝,則兼顧及之。
桂枝,乾薑,半夏,茯苓,白芍,川連(吳萸三分煎汁拌炒),青皮,枳實,金鈴子肉,延胡,丹參,旋覆花,烏梅炭,竹二青
再診,脾為木克則脹滿,胃為木克則痛嘔,理固然也。此病谷納痛悶,欲嘔不得,大解旬日不行,胸膈氣窒不快,胃氣為肝木所激,失順降之常,因之痰濁上阻,中陽痞塞,大有延成膈證之勢。前方用苦辛溫降,似亦偏燥。茲擬專以泄木清胃為法。望其腑氣下行,則上中得以疏暢矣。
川石斛,枳實,半夏,洋參,橘紅,白茯苓,青皮,白芍,川連(吳萸炒),瓜蔞皮,干薤白,竹茹,檀降香,香櫞皮
三診,大便通降,胃氣得以下行,故納穀漸增。脈象左弱右弦,腹中撐痛,頭眩耳鳴,癸水愆期,此皆肝氣不和,氣病則營窒,而化火生風,一切肝木之病,連類而起。治法當疏肝暢營為主。
歸鬚,白芍,丹參,丹皮,川楝子,瓦楞子,延胡,青皮,刺蒺藜,甘菊花,橘絡,橘核,烏藥,檀降香
納穀脹悶,胃為痰氣所阻,不得舒降,病久液枯,便難舌燥,已成關格之候。用喻氏黃連合大半夏法。
川連,淡芩,乾薑,洋參,半夏,生草,青皮,白芍(桂枝三分炒),蔞皮,枳實,白蜜(沖),竹茹,香櫞
脘痛當心,甚則肢厥,嘔水不能安穀,大便艱澀。始由肝氣不和,久而氣瘀交阻,脈象弦細而數,舌色偏紅,木火內燃,胃陰漸涸,已屬關格重候。姑與泄肝養胃,疏暢氣瘀,然必寬懷調理,方能奏效。
旋覆花,代赭石,瓦楞子,川連(吳萸三分炒),烏梅炭,鬱金,歸鬚,丹參,桃杏仁,紫菀,金石斛,白芍,乳香,橘葉,竹二青
方按:此等病,余常用龍薈丸直泄肝經氣火,屢得效驗。
痛嘔較減,但木火久逆,胃中氣液兩傷,而痰瘀所阻,未必遽能疏化。脈弦軟無力,不能安寐。仍從胃腑清養疏降,佐以和肝。
洋參,金石斛,丹參,半夏,廣皮,黑梔仁,茯神,枳實,金鈴子,延胡,左金丸,白芍,川百合,香櫞,竹茹
脘中痛脹,朝食暮吐,兼帶酸濁,脈象弦數,四末不溫,木火內燃,中陽不運。由肝氣而成反胃,正屬難治。姑仿喻氏關格治法。
淡乾薑,白芍(桂枝四分炒),川連(吳萸一分半炒),半夏,瓦楞子,川楝子,川鬱金,烏梅炭,青皮,雞內金,檀降香,竹茹
白話文:
[噎膈病症],當木氣鬱結傷害到胃部,使胃氣無法順利下降,痰和瘀血交纏阻塞,造成吞嚥困難和胸膈堵塞,呼吸短促,排便困難,咽喉感到異物感且疼痛,膈症已經形成。要調理恢復非常困難。
使用白芍、川連(用吳茱萸炒過)、乾薑、半夏、淡芩、瓦楞子殼、桃仁、杏仁、丹參、當歸尾、鬱金、紫菀、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竹茹和竹瀝等藥材。
長期肝胃不協調的病症,會導致胃氣空虛,痰濁在體內阻礙,吃東西時會感到脹悶想嘔吐,食物無法順利下降,大便變得硬且量少,逐漸出現膈症的徵狀。此外,肝氣影響到絡脈,腰腹部會感到劇烈疼痛,氣血受阻,月經失調。治療應以疏通和降下胃氣為主要目標,同時調和營養和疏肝解毒。
使用桂枝、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芍、川連(用三分吳茱萸煎汁拌炒)、青皮、枳實、金鈴子肉、延胡、丹參、旋覆花、烏梅炭、竹茹和竹瀝等藥材。
第二次診斷,脾臟被木氣剋制就會感到脹滿,胃部被木氣剋制就會疼痛並嘔吐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這位患者吃東西時感到疼痛和悶悶不樂,想要嘔吐卻又嘔吐不出來,大便十天都沒有排泄,胸膈部位氣息不暢快,胃氣被肝木激動,失去順利下降的常態,因此痰濁向上阻塞,中陽痞塞,有延長成為膈症的趨勢。先前的處方使用苦辛溫降的藥物,似乎太過燥熱。現在我打算專門以疏肝清胃的方法治療。希望腑氣能夠向下通行,這樣上中焦纔能夠得到疏解和舒暢。
使用川石斛、枳實、半夏、西洋參、橘紅、白茯苓、青皮、白芍、川連(用吳茱萸炒過)、瓜蔞皮、幹薤白、竹茹、檀香和降香、香櫞皮等藥材。
第三次診斷,大便得以順利排泄,胃氣可以下降,因此進食逐漸增加。脈象左邊弱右邊弦,腹部感到劇烈疼痛,頭暈耳鳴,月經失調,這些都是肝氣不協調的表現,氣血受阻,進而產生火氣和風邪,所有肝木相關的疾病接踵而至。治療方法應以疏肝暢營為主。
使用當歸鬚、白芍、丹參、牡丹皮、川楝子、瓦楞子、延胡、青皮、刺蒺藜、甘菊花、橘絡、橘核、烏藥、檀香和降香等藥材。
吃東西時感到脹悶,胃部被痰和氣體阻塞,無法順利下降,病情持續使得體液枯竭,排便困難,舌頭乾燥,已經成為關格的症狀。使用喻氏黃連配合大半夏的療法。
使用川連、淡芩、乾薑、西洋參、半夏、生草、青皮、白芍(用三分桂枝炒過)、瓜蔞皮、枳實、白蜜(沖泡)、竹茹、香櫞等藥材。
胸口疼痛,嚴重時甚至四肢厥冷,嘔吐水樣物質,無法正常進食,大便變得困難。最初是由於肝氣不協調,長時間下來氣血瘀滯,脈象弦細且快速,舌色偏向紅色,肝火旺盛,胃陰逐漸消耗,已經屬於關格嚴重的症狀。暫時使用疏肝養胃和暢通氣血的方法治療,然而必須保持心情愉快,纔能有效果。
使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瓦楞子、川連(用三分吳茱萸炒過)、烏梅炭、鬱金、當歸鬚、丹參、桃仁、杏仁、紫菀、金石斛、白芍、乳香、橘葉、竹茹和竹瀝等藥材。
按照這個病症,我經常使用龍薈丸直接疏泄肝經的氣火,多次得到良好效果。
疼痛和嘔吐有所減輕,但肝火長期逆反,胃中的氣和液體都受到損傷,而痰和瘀血阻塞,未必能夠立即消除。脈象弦軟無力,無法安穩入睡。仍然從胃腑清養疏降,輔以調和肝臟。
使用西洋參、金石斛、丹參、半夏、陳皮、黑梔子、茯神、枳實、金鈴子、延胡、左金丸、白芍、川百合、香櫞、竹茹等藥材。
胸口疼痛和脹悶,早晨吃的食物晚上會吐出來,伴隨酸腐的味道,脈象弦數,四肢不暖和,肝火旺盛,中焦陽氣不運行。由於肝氣造成的反胃,正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。暫時模仿喻氏關格的治療方法。
使用淡乾薑、白芍(用四分桂枝炒過)、川連(用一分半吳茱萸炒過)、半夏、瓦楞子、川楝子、川鬱金、烏梅炭、青皮、雞內金、檀香和降香、竹茹等藥材。
肝木逆行侵犯肺金,氣道受阻,發作時會打哈欠和氣厥,病因是痰和氣體向上阻塞。治療應以疏降為主。
使用旋覆花、瓦楞子、鬱金、蘇梗、鹽半夏、橘紅、枳殼、川貝、前胡、桑皮、枇杷葉、沉香、烏藥等藥材,其中烏藥需研磨後沖服。
腹部脹痛和嘔吐,無法進食,病因是肝木侵犯胃部,胃氣無法順利下降,即將形成枯膈的症狀。
使用北沙參、川連、乾薑、瓦楞子、青皮、白芍、木瓜、半夏、陳皮、鬱金、枳實、茯苓、竹茹、香櫞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