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泄瀉

天地之間,動靜云為者,無非氣也。人身之內,轉運升降者,亦氣也。天地之氣不和,則山川為之崩竭。人身之氣不調,則腸胃失其轉輸。外則風寒暑濕之交侵,內則飲食勞倦之不節,腸胃因之而變,此泄瀉之由也。致疾之端匪一,治療之法自殊。經云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

白話文:

在天地之間,所有動態和靜態的變化,都離不開「氣」。人體內部,運轉升降的也都離不開「氣」。天地之間的「氣」如果不調和,就會導致山川崩塌。人體內的「氣」如果不調和,就會導致腸胃運輸失靈。外界的風寒暑濕入侵,內部的飲食勞倦過度,都會導致腸胃發生變化,這是腹瀉的原因。造成疾病的因素有很多,治療的方法也不相同。經典著作中說:春天受風寒傷害,夏天會引起腹瀉。

春者木令,風為木氣,其傷人也,必土臟受之。又風為陽邪,其性急速,故其泄必完穀不化,洞注而有聲,風之化也,古之所謂洞風是也。宜先以風藥發散升舉之;次用參、耆、白朮茯苓大棗甘草肉桂等藥,以制肝實脾。芍藥、甘草乃始終必用之劑。傷暑作瀉,必暴注、大孔作痛,火性急速,失於傳送也;口多渴,小便多赤或不利,身多發熱;瀉後則無氣以動,熱傷氣也。清暑,用十味香薷飲清暑益氣湯

白話文:

春天是木主令的季節,風為木氣,當風傷人時,必然會損害脾臟。此外,風為陽邪,性質急促,因此其造成的腹瀉必會出現未消化的食物殘渣,排泄時伴隨響聲,這就是風的化現,古人稱之為「洞風」。治療時,首先應使用發散升舉之風藥;其次,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大棗、甘草、肉桂等藥物,以抑制肝火、健脾益氣。芍藥、甘草是始終需要使用的藥物。

傷暑導致腹瀉時,會出現劇烈腹瀉、肛門劇烈疼痛,這是因為火性急促,傳送失常所致;患者會口渴、小便赤黃或不通暢、身體發熱;腹瀉後會元氣大傷、無法活動,這是因為熱氣傷氣所致。治療暑熱,可以使用十味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。

內虛之人,中氣不足,用六和湯;不止,用黃連理中湯,或加桂苓甘露飲。腎泄者,《難經》所謂大瘕泄也。好色而加之飲食不節者多能致此。其泄多於五更或天明,上午溏而弗甚,累年弗瘳,服補脾胃藥多不應,此其候也。夫脾胃受納水穀,必藉腎間真陽之氣薰蒸鼓動,然後能腐熟而消化之。

白話文:

虛弱體質的人,中氣不足,可以用六和湯;如果症狀持續,可以使用黃連理中湯,或加入桂苓甘露飲。腎虛漏泄的人,《難經》稱為大瘕泄。好色縱欲,加上飲食不節制的人容易導致這種情況。他們的腹瀉多發生在清晨或天亮時,上午的大便較稀溏,但不嚴重,多年來一直無法痊癒,服用補脾胃的藥物也效果不佳,這就是他們的症狀。脾胃攝取食物,一定要靠腎臟的真陽之氣溫煦鼓動,才能幫助食物消化吸收。

腎臟一虛,陽火不應。此火乃先天之真氣,丹溪所謂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者也。治宜益火之原,當以四神丸人參沉香,甚者加熟附、茴香、川椒。

白話文:

當腎臟虛弱時,身體的陽氣(先天之真氣)就會不足。丹溪(一位中醫家)說過,沒有這種陽氣,人就不能生存。因此,治療應該以滋補陽氣的根本為主,可以用四神丸加上人參和沉香。如果情況嚴重,還可以加上熟附子、茴香和川椒。

又有醉飽行房,腎氣虛乏,濕熱乘之,下流客腎,久泄不止。治宜升陽除濕,次用八味丸山藥、茯苓,地黃減半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主導小便和大便。如果腹瀉持續不止,大便較多,是體內陰液缺乏所致。此時應從腎臟方面找原因,使用破故子、肉豆蔻、茴香、五味子等補腎藥物不可缺少。

腎司二便,久泄不止,下多亡陰,當求責腎,破故子、肉豆蔻、茴香、五味子之屬不可廢也。白朮、陳皮,雖云健胃除濕,救標則可,多服反能瀉脾,以其燥能損津液故耳!

白朮、陳皮雖然具有健脾除濕的功效,但只能應急緩解症狀。長期服用反而會損傷脾胃,因為它們的燥性會耗損體液。

長夏濕熱令行,又歲濕太過,民多病泄。當專以風藥,如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白芷之屬。必二三劑,緣除風能勝濕故也。

白話文:

在炎熱潮濕的夏天,如果持續下雨導致過度潮濕,人們容易出現腹瀉的症狀。此時需要專門服用發散風熱的藥物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和白芷等。通常需要服用兩到三劑,因為發散風熱可以去除濕氣。

泄而少食,胃弱故也。人參為君,扁豆、橘皮佐之。

泄而食不消,縮砂、人參、肉豆蔻。

泄而腹痛,白芍藥、炙甘草、防風、木香

泄而氣弱,乾葛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。

泄而小水不利,車前子末、木通。(中焦有濕熱者,當用豬苓澤瀉)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利,車前子粉末、木通。(如果有中焦濕熱,應使用豬苓、澤瀉)。

肉積作瀉,用肉豆蔻、山楂、蒜。

面積作瀉,蘿蔔子。

感寒而泄,理中湯加紫蘇。

濕痰作瀉,半夏、白朮、茯苓為君,神麯為佐。

九制黃連,最能止瀉,須與人參等分乃可。蓋久瀉不止,多緣氣虛,純用苦寒,胃氣愈閉;又下多亡陰,必用人參,亦陽生陰長之意也。(然此亦指腸胃虛熱者而言,如虛寒者不宜概用)。

白話文:

九制黃連有非常好的止瀉功效,但用量必須與人參相等。原因是久瀉不止大多是氣虛所致,如果只用苦寒藥物,會讓胃氣更加閉塞;另外,下利多會傷陰,因此必須搭配人參,也就是陽氣生長、陰氣增多的意思。(不過,這只適用於腸胃有虛熱的情況,如果虛寒就不要隨意使用。)

脾腎雙補丸(治腎泄)。

人參(去蘆,一斤),蓮肉(去心,每粒分作八小塊,炒黃,一斤),菟絲子(如法另末,一斤半),五味子(蜜蒸烘乾,一斤半),山茱萸肉(揀鮮紅肉厚者,去核,烘乾,一斤),真懷山藥(炒黃,一斤),車前子(米泔淘淨,炒,十二兩),肉豆蔻(十兩),橘紅(六兩),砂仁(六兩炒,最後入),巴戟天(十二兩,甘草汁煮,去骨),補骨脂(圓而黑色者佳,鹽水拌炒,研末,一斤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根須,一斤)

蓮子(去掉蓮心,每粒切成八塊,炒至金黃,一斤)

菟絲子(依同樣方法另行研磨,一斤半)

五味子(蒸熟後烘乾,一斤半)

山茱萸(挑選鮮紅肉厚的,去核、烘乾,一斤)

懷山藥(炒至金黃,一斤)

車前子(用米湯沖洗乾淨,炒乾,十二兩)

肉豆蔻(十兩)

橘紅(六兩)

砂仁(炒熟後,最後加入,六兩)

巴戟天(十二兩,用甘草汁煮過,取出種子)

補骨脂(選擇圓形、黑色的,用鹽水拌炒,研磨成粉,一斤)

為細末,煉蜜和丸如綠豆大。每五錢,空心飢時各一服。如虛而有火者,火盛肺熱者,去人參、肉豆蔻、巴戟天、補骨脂。忌羊肉羊血

白話文:

磨成細粉,與蜂蜜混合製成綠豆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錢,在空腹時服用。

如果患者虛弱但有發熱的症狀,或肺部熱盛,則去除人參、肉豆蔻、巴戟天、補骨脂。

忌食羊肉和羊血。

梁溪一女人,茹素,患內熱,每食腸鳴,清晨大瘕泄。脾胃雙補丸內去肉豆蔻,以白芍藥代之,外加白扁豆(十二兩),立愈。

白話文:

在梁溪有一位素食女子,患有內熱,每次進食後腸胃都會發出鳴叫聲,清晨會嚴重腹瀉。我替她開了脾胃雙補丸,將肉豆蔻去掉,改用白芍藥,另加白扁豆(十二両),服藥後立刻痊癒。

無錫秦公安患中氣虛不能食,食亦難化,時作泄,胸膈不寬,一醫誤投枳殼青皮等破氣藥,下利完穀不化。面色黯白。仲淳用人參(四錢),白朮(二錢),橘紅(錢許),乾薑(泡,七分),甘草(炙,一錢),大棗,肉豆蔻,四五劑漸愈。後加參至兩許全愈。三年後,病寒熱不思食,他醫以前病因參得愈,仍投以參,病轉劇。

白話文:

無錫的秦公安患有中氣虛弱,導致食慾不振,食物難以消化,偶爾腹瀉,胸悶不適。一位醫生誤用枳殼、青皮等破氣藥物,導致他下痢不止,連未消化的穀物都排出。他的臉色暗淡發白。

仲淳醫師使用了人參(四錢)、白朮(二錢)、橘紅(適量)、乾薑(泡過,七分)、炙甘草(一錢)、大棗和肉豆蔻等藥物,服用四五劑後症狀逐漸好轉。後來加量人參至兩錢,完全康復。

三年後,秦公安再次生病,出現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的情況。另一位醫生認為他之前的病情是因為參藥而痊癒,於是再次給他服用參藥。但這次病情反而加重了。

仲淳至曰:此陰虛也,不宜參。乃用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枸杞、芍藥、茯苓、石斛酸棗仁鱉甲等十餘劑愈。

白話文:

仲淳至說:這是陰虛症狀,不宜服用人參。於是使用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枸杞、芍藥、茯苓、石斛、酸棗仁、鱉甲等十多種藥材,(患者)服用後康復了。

從妹患泄後虛弱,腹脹不食,季父延諸醫療之。予偶問疾,見其用大棗及枳殼、山楂等味。予曰:請一看病者。見其向內臥眠,兩手置一處,不復動。曰:元氣虛甚矣,法宜用理中湯。恐食積未盡,進以人參(三錢),橘紅(二錢),加薑汁竹瀝數匙。夜半思粥,神思頓活。季父大喜,盡謝諸醫。再以六君子湯加山楂肉、砂仁、麥門冬調理之,數劑立起。

白話文:

我的表妹患有腹瀉後的虛弱症狀,肚子脹而且不想吃東西。她叔叔請了很多醫生來治療,我恰巧去探望時,看到醫生在使用大棗、枳殼、山楂等藥材。我說:「讓我看看病人。」

我見到表妹正朝內側側臥睡覺,雙手放在一起,不動彈。我判斷:**「她的元氣嚴重虛弱,應該用理中湯治療。」**因為擔心還有食物積滯未化,又讓她服用了人參(三錢)、橘紅(二錢),並加上了薑汁竹瀝幾勺。

到了半夜,她想喝粥,精神明顯好轉。她的叔叔非常高興,把其他醫生都辭退了。我又讓她服用了六君子湯,並加了山楂肉、砂仁、麥門冬進行調理,服用幾劑藥後,病情就好了。

治腹痛作泄。(予患腹痛泄,日十餘度,仲淳以一劑止之)。

人參(一錢五分),蒼朮(米泔浸炒,三錢),黃連(薑汁炒三次,一錢),北五味(蜜蒸,一錢),橘紅(一錢五分),肉豆蔻,吳茱萸(湯泡),白茯苓(各一錢),藿香(五分)

白話文:

人參(1.5 克),蒼朮(用米湯浸泡後炒,3 克),黃連(用薑汁炒三次,1 克),北五味(用蜂蜜蒸製,1 克),橘紅(1.5 克),肉豆蔻(1 克),吳茱萸(用熱水泡製,1 克),白茯苓(1 克),藿香(0.5 克)

莊斂之平日素壯,食善啖。丁巳四月,忽患泄瀉,凡一應藥粥蔬菜,入喉覺如針刺,下咽即辣,因而滿腹絞辣,隨覺腹中有氣先從左升,次即右升,氤氳遍腹,即欲如廁,彈響大泄,糞門恍如火灼,一陣甫畢,一陣繼之,更番轉廁,逾時方得,離廁諦視,所泄俱清水,盈器白脂上浮,藥粥及蔬菜俱不化而出,甚至夢中大遺,了不收攝。諸醫或云停滯,或云受暑,或云中寒,百藥雜投,竟如沃石。

白話文:

莊斂之平時身體強壯,飲食量大。丁巳年四月,他突然患上腹瀉,凡是藥粥蔬菜,一入口就覺得像針刺一樣,吞下去就覺得辣痛,因此整個肚子都絞痛辣痛。隨後他感覺到肚子裡有氣先從左側上升,然後又從右側上升,瀰漫整個肚子後,他就想上廁所,排泄物噴射而出,糞門像被火灼一樣。一波剛結束,另一波又開始,反覆奔波廁所。過了一段時間纔好點,離開廁所一看,排泄物都是清水,上面還浮著一層白色脂肪,藥粥和蔬菜都沒有消化就被排出。甚至在夢中也會大便失禁,完全無法控制。各個醫生有的說他停滯不消化,有的說他受了暑熱,有的說他受了寒,各種藥物都用上了,但就像澆在石頭上一樣,完全沒有效果。

約月餘,大肉盡脫,束手待斃。斂之有孀母,朝夕相視,哀號呼天,恨不以身代也。余於仲夏末,偶過金壇,診其脈洪大而數,知其為火熱所生病,為疏一方,用川黃連(三錢),白芍藥(五錢),橘紅(二錢),車前子(三錢),白扁豆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),石斛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。囑其煎成將井水澄冷,加童便一杯始服。

白話文:

大約過了半個月,他身上的肌肉都消盡了,只剩皮包骨,準備等死了。收屍的人看到他有一個寡母,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看著他,悲痛欲絕地呼天搶地,恨不得用自己的身體代替他。夏季末的時候,我正好路過金壇,就去給他診脈。他脈象洪大而且數,我知道他是因為火熱而生病的。我給他開了一個方子,用川黃連(三錢),白芍藥(五錢),橘紅(二錢),車前子(三錢),白扁豆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),石斛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。囑咐他煎好後加入井水冷卻,再加一杯童便服下。

臨別再三叮嚀云:此方勿出以示人,恐時師見之,大笑不已也。若為軀命計,須堅信服之耳!斂之卻眾醫,下鍵煎服。藥方入喉,恍如飲薄荷汁,隱隱沁入心脾,腹中似別成一清涼世界。甫一劑,夜臥達旦,洞瀉頓止;連服三劑,大便已實。前泄時藥粥等物,凡溫者下咽,腹中遂覺氣升,即欲大解,一切俱以冷進方快,家人日以為常;至是啖之,覺噁心畏冷,旋易以溫,始相安。余曰:此火退之徵也。

白話文:

告別時,他一再叮囑說:「這個藥方不要拿給別人看,恐怕當時的名醫看到了,會忍不住大笑。如果你為了保住性命,一定要堅信它的療效!」我收起藥方,讓所有人離開,鎖上門煎服。藥液入口,宛如喝薄荷汁,清涼的感覺慢慢沁入心脾,腹中彷彿變成了一片清涼的世界。剛喝完一劑,晚上就睡得安穩,腹瀉頓時止住。連服三劑,大便已經成形了。之前腹瀉時,每吃藥粥等溫熱的東西,腹中就會感覺氣往上冒,立刻想大便,所有東西都只能吃冷的才舒服,家人已經習以為常。現在吃了溫熱的食物,卻覺得噁心怕冷,於是改吃溫暖的食物,這才覺得舒服。我說:「這是體內的火氣退了的緣故。」

前方加人參(二錢半),蓮肉(四十粒),紅曲(一錢五分),黃耆(三錢),升麻(五分),黃連(減半)。五六劑後,余將返長興,斂之持方求余加減。余曰:此已試效,方宜固守多服,但去升麻可耳!越月餘,余再過金壇,斂之頻蹙向余曰:自先生去後,守方煎服,幾三十餘劑矣。

白話文:

在前面加上人參(半兩),蓮肉(四十粒),紅曲(一錢五分),黃耆(三錢),升麻(五分),黃連(減半)。在服用了五六劑之後,餘將返回長興,斂之帶著藥方來找我,請求我增減用藥。我說:這些藥方已經見效了,方子應該保持不變,繼續服用一段時間,只是去掉升麻就可以了。一個多月後,我再次路過金壇,斂之愁眉苦臉地對我說:自從先生離去後,我一直按照藥方煎服,都快有三十多劑了。

今瀉久止而脾氣困頓,不知飢飽,且稍飲茶湯,覺腸滿急脹,如欲寸裂,奈何?余曰:大瀉之後,是下多亡陰也,法宜用補。倘此時輕聽盲師,妄用香燥諸藥,取快暫時,元氣受傷,必致變成蠱脹,即不救矣。

白話文:

現在瀉痢病已經很久才停止,但脾臟氣虛疲倦,不知道飢餓或飽足,而且稍微喝點茶湯,就覺得腸子脹滿急痛,好像要裂開一樣,怎麼辦?我說:大瀉病之後,是因為瀉得太厲害導致身體陰液不足,治療方法應該是滋補。如果此時輕易聽信不懂醫術的庸醫,胡亂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雖然暫時見效,但會損傷元氣,一定會變成難以治療的腹脹。

復為疏一丸方:人參(五兩),白芍藥(六兩),炙甘草(一兩),五味子(六兩),綿黃耆(五兩),山茱萸肉(五兩),懷山藥(五兩),熟地黃(八兩),牛膝(六兩),紫河車(二具),蜜丸。空心飢時各一服,而日令進前湯液方。斂之相信甚力,堅守二方,服幾三年,脾胃始知飢而嗜食,四體亦漸豐矣。

白話文:

再提供一個清疏丸的藥方:人參(5兩),白芍藥(6兩),炙甘草(1兩),五味子(6兩),綿黃耆(5兩),山茱萸肉(5兩),懷山藥(5兩),熟地黃(8兩),牛膝(6兩),紫河車(2具),用蜜製成丸藥。空腹飢餓時各服用一服,並每日服用前面介紹的湯液方劑。這兩個方劑合用,收斂固攝效用顯著。堅持服用二年至三年,脾胃會逐漸恢復正常的飢餓感和食慾,四肢也會逐漸豐滿。

斂之恆對余言,每遇脾胃不和時,或作瀉,覺腹中有火,則用黃連,否則去之,一照余方修治煎服,泄遂止而脾頓醒。迄今以余所疏方,儼如重寶,十襲珍藏,謂余不啻起死而生之也。其病初平後,余勸其絕欲年餘。斂之因出妾,得盡發家人私謀,乃知向之暴泄,由中巴豆毒。

白話文:

中草藥典上說,巴豆的毒性可用黃連和冷水解毒。我曾大量服用黃連清淡滋養的藥方,正是為了對治巴豆的毒性。如果像一般的醫生所懷疑的那樣,用治療停滯、受寒、中暑的方法來治療,那豈不是差得太遠了?即使認為是熱症,但當代醫生使用的黃連,也不過七、八分到一錢左右。況且,一個月間的腹瀉,沒有人不懷疑是虛寒症的,用黃連到四錢,這是庸醫所必定不懂的。曾經有位醫生囑咐我不要把這個方子公開,原因就在這裡!由此可知,診脈用藥,重要的是遵循規律,神奇而透徹地理解它們,這就取決於人本身了!

本草中巴豆毒用黃連、冷水解之。余用大劑黃連澄冷方服,正為對治。向使如俗醫所疑停滯、受寒、中暑法治之,何啻千里?即信為是火,而時師所投黃連,不過七八分至錢許止矣。況一月之瀉,未有不疑為虛寒者,用黃連至四錢,此俗醫所必不解也。向余囑其勿出以示人,為是故耳!始知察脈施治,貴在合法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耳!

余治斂之瀉止後,恐其元氣下陷,急宜升舉,用升麻以提之。初不知其為中毒也,乃因用升麻太早,致濁氣混於上焦,胸中時覺似辣非辣,似嘈非嘈,迷悶之狀,不可名狀。有時滴酒入腹,或啖一切果物稍辛溫者,更冤苦不勝。莊一生知其故,曰:此病在上焦,湯液入口即下注,恐未易奏功,宜以噙化丸治之。

白話文:

我治療了斂患者的腹瀉後,擔心他的元氣下陷,急需提振。所以我使用了升麻來提升他的元氣。一開始,我並不知道他是中毒了,而是因為太早使用升麻,導致濁氣混雜在中焦,胸中時常感覺有一種既辣又不太辣,既嘈雜又不太嘈雜的迷糊悶塞感,無法用言語形容。有時候,喝一滴酒或吃一點辛溫的水果,都會加重他的痛苦。莊醫生知道原因後說:這種病在中焦,湯藥入口後會立即下行,恐怕不容易見效。應該用噙服化丸的方式來治療。

用貝母(五錢),苦參(一兩),真龍腦薄荷葉(二錢),沉香(四錢),人參(五錢)。為極細末,蜜丸如彈子大。午食後臨臥時各噙化一丸。甫四丸,胸中恍如有物推下,三年所苦,一朝若失。

白話文:

使用貝母(5錢),苦參(1兩),真龍腦薄荷葉(2錢),沉香(4錢),人參(5錢),研磨成極細微粉末,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在午飯後和睡前各含化一丸。只要吃四丸,胸中會產生一種被推下的感覺,困擾你三年的問題,瞬間煙消雲散。

治泄瀉在陽明胃、太陰脾經者。

白茯苓(三錢),白朮(炒,二錢),炙甘草(三錢),車前子(炒,三錢),陳皮(二錢),升麻(五分),乾葛(一錢),薑片(三大片),砂仁(炒,一錢),川黃連(一錢五分,薑汁炒,如無濕熱者去之)

白話文:

白茯苓(15克),炒白朮(10克),炙甘草(15克),炒車前子(15克),陳皮(10克),升麻(2.5克),乾葛(5克),薑片(三片),炒砂仁(5克),川黃連(7.5克,如無濕熱症狀則去除)

河水二盅,加棗肉二枚,飢時服。

治大便不通。(張選卿屢驗)。

硃砂(研如飛面,五錢),真蘆薈(研細,七錢)

白話文:

硃砂(研磨成極細粉末,5錢),真蘆薈(研磨成細粉,7錢)

滴好酒少許和丸。每服一錢二分,好酒吞。朝服暮通,暮服朝通。須天晴時修合為妙。

唐震山年七十餘,大便燥結,胸中作悶。仲淳曰:此血液枯槁之候。用大肉蓯蓉(三兩,白酒浸洗去鱗甲,切片),白湯三碗,煎一碗,頓飲。飲竟,大便通,胸中快然。偶一醫問疾,曰:此劫藥也。當調補脾胃為主。易以白朮、厚朴、茯苓、陳皮,病如故。唐翁曰:誤矣。

白話文:

唐震山七十多歲,大便乾結,胸中煩悶。仲淳說:「這是血液枯竭的徵兆。」使用大肉蓯蓉(三兩,用白酒浸泡洗淨鱗甲,切片),白開水三碗,煎成一碗,一口喝完。喝完後,大便通暢,胸中舒暢。後來,一位醫生問他的病況,說:「這是一種補氣的藥。主要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調理脾胃。」改用白朮、厚朴、茯苓和陳皮,病情仍舊。唐老先生說:「錯了。」

仍飲前藥,立解。高存之聞而叩其故,仲淳曰:肉蓯蓉峻補精血,驟用之反動大便,藥性載甚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