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秘傳治癰疽訣

前藥為末,共搗如泥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一錢,白滾湯吞。服後腹疼,勿慮,此藥力追毒之故。

又方,取過冬青(即荔枝草,正名天明精,五六枝),同鯽魚入鍋煮熟,去草及魚,食汁數次,即愈。

朱文學鏕患癧,仲淳為灸肩井、肘尖兩穴各數壯而愈。

治瘰癧。(回蒸膏,仲淳試之有效)。

真芝麻油(二斤),胎髮(四兩,如無,以童男發洗淨代之),穿山甲(五錢),白礬(飛過,一兩),黃蠟(四兩),飛丹(二兩),松香(六兩),輕粉(五錢研),乳香,沒藥(各五錢,另研),燕窩泥(朝北者,二兩,微炒),五靈脂(淘淨,五錢),麝香(另研,五錢),密陀僧(五錢)

將穿山甲、五靈脂煎數沸,下胎髮熬溶,濾去渣,稱淨熟油二十四兩,仍入鍋內,下白礬,煎二三沸,下黃蠟、黃丹,煎一沸,下松香、官粉(六兩),再煎一沸,下燕土,如沉香色,滴水成珠,住火,方下乳香、沒藥,攪勻,少頃,下輕粉,桃柳枝攪,溫可入手,然後投麝香攪勻,水浸去火毒七日。用貼瘰癧,未破者軟,已潰者干。內服夏枯草湯。

夏枯草湯

金銀花(五錢),夏枯草(二兩),柴胡(七分),貝母(二錢),土茯苓(白色者,二兩),鼠黏子(一錢,微炒),鱉蝨胡麻仁(二錢,微炒),酸棗仁(二錢),栝蔞仁(二錢,略炒),陳皮(一錢),皂角子(一錢),白芍藥(酒炒,一錢),當歸身(二錢),粉甘草(一錢),荊芥穗(一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何首烏(五錢),漏蘆(二錢)

水煎,食後服。

又方,夏枯草,蛇苗草,紫背天葵,紫花地丁,金銀花,九龍草

或汁者汁,或末者末,俱要以好酒調服。

又方(藻星膏,兼治魚口,一切等瘡)。

巴豆(一兩,炒黃色,復以紙條點火燒之,候黑色用),海藻(二錢,炒),昆布(一錢,炒,產海中),天南星(一錢,切碎,醋浸二日.炒),升麻(五分),天花粉(五分,炒)

各為極細末,以香油和成稀膏,用文火熬,候燒乾,入巴豆。下巴豆後,略熬退火。冬月加巴豆(五錢),南星(一錢)。夏月減南星(五分),加天花粉(一錢)。

治熱癤。(廖憲副夢衡傳)。

黃梅水時,取新出蝦蟆(黑而細者是)。置瓶內,木蓋口,蠟封,埋地下,久化成清水,取出蘸抹之,兼可治疔疽。

治對口癤。(試之神效)。

鮮茄蒂(七個),鮮何首烏(輕重等分)

水二盅,煎八分。一服出膿,再服收口。

又方,金銀花(一兩,淨),木槿樹根皮(一兩,切片)

酒水各一碗煎。食後服。面上疔,加白芷一錢,蒲公英(即直下根)。和黃蜆打爛,患處以真麻布包之,三日立愈。

梁溪一女子,頦下發一硬塊而不痛,有似石癭。仲淳疏方服十劑全消。

白話文:

秘傳治癰疽訣

第一種藥方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搗成泥狀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服用後如果腹痛,不用擔心,這是藥物驅除毒素的表現。

第二種藥方,取五六枝過冬青(即荔枝草,正名天明精),與一條鯽魚一起煮熟,去除藥草和魚,服用魚湯數次,即可痊癒。

朱文學患有癰疽,仲淳醫生為他灸治肩井穴和肘尖穴,灸刺數壯後痊癒。

治療瘰癧的藥方(回蒸膏,仲淳醫生試用有效)。

將真芝麻油(二斤)、胎髮(四兩,如無,可用童男頭髮洗淨代替)、穿山甲(五錢)、白礬(飛過,一兩)、黃蠟(四兩)、紅丹(二兩)、松香(六兩)、輕粉(五錢,研磨)、乳香、沒藥(各五錢,另研磨)、燕窩泥(朝北採集的,二兩,微炒)、五靈脂(淘洗乾淨,五錢)、麝香(另研磨,五錢)、密陀僧(五錢)等藥材,先將穿山甲、五靈脂煎煮數沸,然後加入胎髮熬至溶化,過濾掉渣滓,得到淨重二十四兩的熟油。再將熟油倒回鍋中,加入白礬,煎煮二三沸,然後加入黃蠟、紅丹,煎煮一沸,再加入松香、輕粉(六兩),再煎煮一沸,加入燕窩泥,直至顏色像沉香一樣,滴水成珠,即可離火。然後加入乳香、沒藥攪拌均勻,稍待片刻,加入輕粉,用桃柳枝攪拌,待溫度適宜可觸摸後,再加入麝香攪拌均勻。將膏藥用水浸泡七天去除火毒。用於貼敷瘰癧,未潰爛的可以使其軟化,已潰爛的可以使其乾燥。內服夏枯草湯。

夏枯草湯的配方:

金銀花(五錢)、夏枯草(二兩)、柴胡(七分)、貝母(二錢)、土茯苓(白色者,二兩)、鼠黏子(一錢,微炒)、鱉蝨胡麻仁(二錢,微炒)、酸棗仁(二錢)、栝蔞仁(二錢,略炒)、陳皮(一錢)、皂角子(一錢)、白芍藥(酒炒,一錢)、當歸身(二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荊芥穗(一錢)、連翹(一錢五分)、何首烏(五錢)、漏蘆(二錢)。

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
另一種夏枯草湯配方:

夏枯草、蛇苗草、紫背天葵、紫花地丁、金銀花、九龍草等藥材,可以取汁服用,也可以研磨成粉末用好酒調服。

藻星膏(也可用於治療魚口等各種瘡瘍):

巴豆(一兩,炒至黃色,再用紙條點火燒至黑色)、海藻(二錢,炒)、昆布(一錢,炒,產自海中)、天南星(一錢,切碎,醋浸二日後炒)、升麻(五分)、天花粉(五分,炒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香油調和成稀膏,用文火熬製,待熬乾後加入巴豆。加入巴豆後,稍微熬製一下,降低火候。冬季可增加巴豆(五錢)、天南星(一錢);夏季則減少天南星(五分),增加天花粉(一錢)。

治療熱癤的藥方(出自廖憲副夢衡傳):

在黃梅季節,取新生的黑色細小的蟾蜍,放入瓶中,用木塞蓋緊,封上蠟,埋入地下,待其長時間分解成清水後取出,用清水塗抹患處,也可治療疔疽。

治療對口癤的藥方(經試驗效果神奇):

鮮茄蒂(七個)、鮮何首烏(輕重等分)。

加水二盅,煎至八分。服用一次即可排出膿液,再服用一次即可收口。

另一種藥方:

金銀花(一兩,淨)、木槿樹根皮(一兩,切片)。

酒水各一碗煎煮服用。如果長在臉上的疔瘡,可以再加入白芷一錢、蒲公英(取直根)和黃蜆,搗爛後,用乾淨的麻布包裹患處,三日即可痊癒。

梁溪一位女子,下巴長了一個堅硬的腫塊,不痛,像石癭一樣。仲淳醫生為她開方服用十劑藥後,腫塊完全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