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10)
卷之三 (10)
1. 腫毒
疔疽一切腫毒神方(仲淳立,屢試神驗)。
生甘菊(連根打碎,一兩五錢),紫花地丁(五錢),甘草(水炙,三錢),鼠黏子(炒研,一兩五錢),栝蔞根(二錢),貝母(去心,三錢),金銀花(五錢),白芷(一錢五分),懷生地(三錢),白芨(三錢),連翹(二錢五分),五爪龍(五錢,即茜草)
先用夏枯草(六兩),河水六碗,煎三大碗,去渣,入前藥,煎一碗,不拘時服。潰後加黃耆(鹽水炒,五錢),麥門冬(五錢),五味子(一錢)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治療各種腫毒,包括疔瘍的神奇處方,由仲淳創立,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非常有效。
所需藥材如下:新鮮的甘菊花,連同根部一起搗碎,用量為一兩五錢;紫花地丁,用量為五錢;甘草,用水稍微烤過,用量為三錢;鼠粘子,炒過後磨成粉,用量為一兩五錢;栝樓根,用量為二錢;貝母,去掉心部,用量為三錢;金銀花,用量為五錢;白芷,用量為一錢五分;懷生地,用量為三錢;白芨,用量為三錢;連翹,用量為二錢五分;五爪龍,也就是茜草,用量為五錢。
首先,使用夏枯草,用量為六兩,加入六碗的河水,煮至剩三大碗,然後濾掉藥渣,再加入上述所有藥材,煮至剩一碗,可於任何時間服用。若腫毒已經化膿,則需額外添加:黃耆,用鹽水炒過,用量為五錢;麥門冬,用量為五錢;五味子,用量為一錢。
2. 秘傳治癰疽訣
凡未發疽,大熱作渴及愈後作渴,大小便秘,神昏,作嘔,不食,不知痛,全犯者不治,腰痛者不治。清便自調,神思清爽,能食,知痛,不嘔,夜能睡,微發熱者,易治。
癰疽發熱,作渴,不知痛,用黃耆(君),麥門冬(上),五味(中),甘草(下),煎湯服。大小便秘,用大黃下之。毒氣攻心,神昏,作嘔,不食,用護心托裡散;綠豆粉(上),硃砂(中),乳香(下),俱為極細末,和勻。每服三錢,白滾湯下。
圍陰症瘡瘍。(外勢平而不起,色黑黯,其痛沉在肉裡者,用此)。
紅藥子(四兩),白芨(一兩五錢),白蘞(一兩五錢),乳香(六錢),沒藥(六錢),硃砂(三錢),雄黃(三錢),麝香(一錢),冰片(一錢),黑狗下頦(一個,煅存性),豌豆粉(一兩)
各另研為極細末,和勻,以醋蜜調敷,四圍以極滾醋蘸潤,兼可服。
圍陽症瘡瘍。(外勢高腫散大,色紅甚者帶紫,但發亮鮮明,發熱,大小便不利,用此)。
大同鹼(以桑皮綿紙襯滾湯淋下,十分),加桑灰淋汁(三分),下硃砂,雄黃,乳香,沒藥,冰片,白芨,白蘞,蟾酥(俱中),麝香,牛黃(俱下),明礬(上),五倍子,大黃(上上)
各藥另研為細末,待汁冷,和勻,入上好小口磁器罐中,口上用鉛套套上,外以黃蠟封好,令固密聽用。
灸癰疽藥餅
夜明砂(五錢),月經布灰(存性,一錢),麝香(三分),冰片(三分),乳香(一錢),沒藥(一錢),明礬(研細,一錢五分),雄黃(一錢)
蕎麥麵拌勻做薄餅,放疽頭上,加大炷艾火灸之。先令病者吃些米飲,及托裡等湯藥。每灸至百壯,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,但得一爆,其瘡立愈。元氣弱者停一會再灸,鎮日夜灸方好。
治發背及腫毒圍藥
騰黃二錢五分(研細),五倍子末(二兩)
米醋調,敷圍。
治發背神方
一法:但用敗龜板一味,去肋塗黃蠟,炙透,內服外敷。錫山保安寺僧秘訣也。有奇效。(馬銘鞠傳)。
又方,血竭(一錢),雄黃(一錢),沒藥(五分),麝香(五釐)
研細末,用綿紙為捻,長一尺二寸,將藥四五分,以真麻油潤,燃著燈頭,令病人避風處端坐,執燃者離瘡四五分,自外而內徐徐照之,瘡上微微覺熱,即心神快爽,不可太過,恐傷好肉。初用三條,每日加一條,漸加七條;勢消,每日減一條,直薰至紅腫消盡為度。可貼太乙膏加琥珀,薰一次,隨用敷藥,日日如此。
薰時將豬蹄湯掠去油,用新羊毛筆潤湯,將敷藥洗淨始熏,熏罷用後敷藥:車前子(連根葉)、豨薟草、金銀花、五爪龍(俱用鮮者,各等分),搗爛,加多年陳小粉,調敷四圍紅腫處,中留一孔,恐出膿。如瘡口大,用蔥葉(滾水泡批開,去內涎水)。拍熟貼之。如瘡口久不合,恐流膿水,再以藥敷之。
白話文:
凡是癰疽還沒發作,就出現發高燒、口渴,或者痊癒後仍然口渴,大小便不順暢、意識不清、想吐、吃不下飯、感覺不到疼痛,以上症狀全部出現的,這種情況很難治好。如果出現腰痛,也是很難治好的。
如果大便正常,神智清醒,胃口好,能感覺到疼痛,不噁心想吐,晚上能睡覺,只是稍微發熱,這種情況就比較好治。
癰疽發熱、口渴、感覺不到疼痛,可以用黃耆(當主藥),麥門冬(次要藥),五味子(輔助藥),甘草(佐藥)一起煎湯服用。大小便不通暢,用大黃來通便。毒氣攻心、意識不清、想吐、吃不下飯,可以用護心托裡散:綠豆粉(當主藥),硃砂(輔助藥),乳香(佐藥),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開水送服。
圍陰症的瘡瘍(外表看起來平坦不起,顏色黑沉黯淡,疼痛感在肉裡面很深):
可以用以下藥方:紅藥子(四兩)、白芨(一兩五錢)、白蘞(一兩五錢)、乳香(六錢)、沒藥(六錢)、硃砂(三錢)、雄黃(三錢)、麝香(一錢)、冰片(一錢)、黑狗下巴骨(一個,燒成炭)、豌豆粉(一兩)。
各個藥材分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混合均勻,用醋和蜂蜜調和後塗敷在患處,四周用滾燙的醋浸濕,也可以同時內服。
圍陽症的瘡瘍(外表高腫散開,顏色鮮紅甚至帶紫,但光亮明顯,發熱、大小便不順暢):
可以用以下藥方:大同鹼(用桑皮紙墊著,用滾水淋過,取十分的量),加入桑樹灰淋出來的汁(三分),再加入硃砂、雄黃、乳香、沒藥、冰片、白芨、白蘞、蟾酥(這些藥的藥性屬中等),麝香、牛黃(藥性屬下等),明礬(藥性屬上等),五倍子、大黃(藥性屬上上等)。
各個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,等汁液冷卻後,混合均勻,放入優質的小口瓷罐中,罐口用鉛套封好,外面用黃蠟密封好,以保持密閉備用。
灸癰疽的藥餅
夜明砂(五錢)、月經布灰(燒成炭,一錢)、麝香(三分)、冰片(三分)、乳香(一錢)、沒藥(一錢)、明礬(磨成細粉,一錢五分)、雄黃(一錢)。
用蕎麥麵混合均勻做成薄餅,放在瘡頭上,用較大的艾炷來灸。先讓病人喝些米湯,並服用托裡等湯藥。每次灸到一百壯,如果感到疼痛,就灸到不痛,如果不痛,就灸到感覺到痛,只要出現一聲爆裂的聲音,瘡就會立刻痊癒。元氣比較虛弱的人,要停一會兒再灸,整天整夜地灸才會好。
治療發背和腫毒的敷藥
騰黃(磨成細粉,二錢五分),五倍子末(二兩)。
用米醋調和,敷在腫塊周圍。
治療發背的奇效藥方
一法:只用敗龜板一味藥,去除肋骨,塗上黃蠟,烤透,內服外敷。這是錫山保安寺僧人傳下來的秘方,有奇效(馬銘鞠傳授)。
另一藥方:血竭(一錢)、雄黃(一錢)、沒藥(五分)、麝香(五釐)。
研磨成細末,用棉紙做成捻子,長一尺二寸,將藥末約四五分,用真正的麻油浸潤,點燃後像燈火一樣,讓病人背向風坐在避風的地方,拿著燃燒的捻子離瘡口四五分遠,從外向內慢慢地照,瘡口微微感覺到熱,就會覺得精神舒暢,但不要太過,以免傷到好的肌肉。開始用三條,每天增加一條,逐漸增加到七條;等到腫勢消退,每天減少一條,直接薰到紅腫完全消失為止。可以貼太乙膏並加入琥珀,薰一次,隨即敷藥,每天都這樣做。
薰的時候,把豬蹄湯撈去油,用新的羊毛筆沾湯,把敷的藥洗乾淨後再薰,薰完後用以下藥材敷:車前子(連根帶葉)、豨薟草、金銀花、五爪龍(都用新鮮的,各取等量),搗爛後,加入多年陳舊的小粉,調和後敷在四周紅腫的地方,中間留一個孔,防止膿液流出。如果瘡口很大,用蔥葉(用滾水泡軟後攤開,去除裡面的黏液),拍熟後貼上。如果瘡口久不癒合,擔心流膿水,再次敷上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