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9)
卷之三 (9)
1. 痧疹續論
冬月痧疹,因寒不得發透,喘渴悶亂,煩躁不定。用麻黃去節,湯泡過,以蜜酒拌炒,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,一服立透。藥用乾葛、麥門冬、貝母、前胡、荊芥、玄參、西河柳、甘草、知母。
治痧後下積滯。(仲淳立)。
川黃連(酒炒,一兩),升麻(七分),乾葛(八錢),甘草(四錢),黃芩(八錢),白芍藥(酒炒,八錢),滑石(如法,一兩)
懷山藥粉和丸。白湯吞三五錢。
治痧後口瘡。
雄黃牛糞尖(一個,火煅過研細),明礬(五分),冰片(一分五釐),皮硝(一錢),白硼砂(三錢),銅青(三分,能作痛,可去之)
研細,以鵝翎管吹入患處。
治痧後瘧。(仲淳立)。
鱉甲(如法,二錢),山楂肉(三錢),橘紅(二錢五分),貝母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炙甘草(七分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二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柴胡(一錢),如不渴,去知母。渴甚,加石膏(五錢)。
顧鳴六乃郎,稟賦素弱,年數歲,患脾虛證,飲食絕不沾唇,父母強之,終日不滿稀粥半盂,形體倍削,鳴六深以為憂。予為之疏一丸方,以人參為君,茯苓、山藥、橘紅、白芍藥、蓮肉、扁豆為佐。更定一加味集靈膏相間服之。百日後,飲食頓加,半年肌體豐滿。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,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。
治病全在活法,不宜拘滯。(附)。
白話文:
痧疹續論
冬天發生的痧疹,是因為寒邪阻礙痧疹透發,所以出現呼吸困難、口渴、胸悶、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等症狀。可以用麻黃(去節,用湯泡過,再用蜜酒拌炒),加一錢或七八分到治療痧疹的藥方中,一劑藥就能讓疹子透發。藥方用乾葛、麥門冬、貝母、前胡、荊芥、玄參、西河柳、甘草、知母。
治療痧疹後出現的積滯。(仲淳立方)
川黃連(酒炒,一兩)、升麻(七分)、乾葛(八錢)、甘草(四錢)、黃芩(八錢)、白芍藥(酒炒,八錢)、滑石(炮製方法同上,一兩),製成山藥粉丸劑,用溫開水送服三到五錢。
治療痧疹後出現的口腔潰瘍。
雄黃、牛糞尖(一個,火煅研磨成粉)、明礬(五分)、冰片(一分五釐)、芒硝(一錢)、硼砂(三錢)、銅青(三分,如果會引起疼痛,可以去除),研磨成細粉,用鵝毛管吹入患處。
治療痧疹後出現的瘧疾。(仲淳立方)
鱉甲(炮製方法同上,二錢)、山楂肉(三錢)、橘紅(二錢五分)、貝母(三錢)、竹葉(五十片)、炙甘草(七分)、麥門冬(去心,三錢)、知母(一錢五分)、白茯苓(二錢)、乾葛(一錢五分)、柴胡(一錢),如果病人不口渴,就去除知母;如果病人非常口渴,就加入石膏(五錢)。
顧鳴六小朋友,體質素來虛弱,年紀尚幼,患有脾虛,飲食方面一點都不想吃,父母強迫他吃,一天也吃不下一半稀粥,身體消瘦。鳴六因此很擔心。我為他制定了一個藥丸方劑,以人參為主藥,茯苓、山藥、橘紅、白芍藥、蓮子、扁豆為輔藥。再配合服用加味集靈膏,交替服用。一百天後,他的食慾明顯好轉,半年後身體就豐滿了。世人只知道香燥溫補的方法治療脾虛,卻不知道甘寒滋潤益陰的方法對脾胃也有益處。
治療疾病關鍵在於靈活運用,不應該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(附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