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8)
卷之三 (8)
1. 痧疹論並治法
痧疹者,手太陰肺、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,發而為病者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瘟疫之類與。其證類多咳嗽多嚏,眼中如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咽痛,唇焦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。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以升發之。
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誤施溫補,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。清涼如玄參,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。甘寒如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。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皆應用之藥也。量證輕重,製劑大小,中病則已,毋太過焉。
白話文:
【痧疹的理論與治療方法】
痧疹這種病症,是由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過盛所引發的。這種疾病在兒童中比較常見,但成人也會偶爾發生。它可能屬於流行性瘟疫的一種。其症狀通常包含頻繁的咳嗽和打噴嚏,眼睛像含著淚水,多次腹瀉,多痰,高熱,口渴,以及感到煩悶。在嚴重的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焦躁不安,咽喉疼痛,嘴脣乾燥,精神混亂等症狀。在治療上,應以清涼散熱為主要原則。
使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的藥物來進行治療,藉以提升和散發體內的熱氣。
特別要避免使用酸性收斂的藥物,而應該選擇辛香散熱的藥材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的藥物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辛散的藥物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的藥物如玄參、栝樓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的藥物如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的藥物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這些都是可用於治療的藥物。
根據病情的輕重,調整藥物的劑量大小,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應停止使用,切勿過度使用。
2. 痧疹續論
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。初發時必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嗽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門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痰壅則自愈,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(兩許),玄參、薄荷(各二錢)。如冬天寒甚,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。
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痧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惟宜升散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白扁豆、黃連,便膿血則加滑石末,必自愈。
痧後牙疳最危,外用雄黃牛糞尖,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片腦(一分),研勻吹之;內用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水煎,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。緩則不可救藥。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藥、炙甘草為君;蓮肉、白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門冬、龍眼肉為臣。多服必漸強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痧後生瘡不已,餘熱未盡故也。宜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懷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
痧疹不宜依證施治,惟當治本。本者,手太陰、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,則諸證自退矣。
治痧疹發不出,喘嗽,煩悶,躁亂。
西河柳葉,風乾,為細末。水調四錢,頓服,立定。此神秘方也。砂糖調服,兼可治疹後痢。去歲銘鞠救吳少海子及其侄,湯水不入矣,逐口強灌之而生。今歲張守為長郎初婚亦危矣,治之亦愈。皆仲淳法也。
又方(仲淳立)。蟬退(一錢),鼠黏子(炒研,一錢五分),荊芥穗(一錢),玄參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薄荷葉(一錢),知母(蜜炙,一錢),西河柳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,甚者,加石膏(五錢),冬米(一撮)。
又方,加三黃。
賀知忍少子病痧疹,家人不知,尚以肉飯與之。仲淳適至,驚曰:此痧症之極重者,何易視之?遂以西河柳(兩許),雜以玄參(三錢),知母(五錢),貝母(三錢),麥門冬(兩許),石膏(兩半),竹葉(七十片)。二劑而痧盡現。遍體皆赤;連進四劑,薄暮矣。知忍曰:兒今無恙乎?仲淳曰:痧雖出盡,煩躁不止,尚不可保。
再以石膏(三兩),知母(一兩),麥門冬(三兩),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五錢),西河柳(一兩),竹葉(二百片)。濃煎飲之,煩躁遂定而瘥。
白話文:
痧疹的成因是肺和胃積熱邪所導致的。初期發病時一定會咳嗽,應該清熱解毒,不能止咳。疹子發完後如果還有咳嗽,只要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門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等藥材來清除殘餘的熱邪,化解痰液阻塞就會自然痊癒,千萬不要使用五味子等收斂性質的藥物。如果出現喘氣,那是因為熱邪壅塞在肺部所造成的,千萬不要使用止喘藥,應該用大量竹葉石膏湯,再加上西河柳(約兩份)、玄參、薄荷(各兩錢)。如果冬天寒冷,痧毒被寒氣鬱結在體內無法透發出來,可以加入用蜜酒炒過的麻黃,一劑就能見效。
凡是熱勢很盛的,就用白虎湯,加上西河柳,切記不要過量使用升麻,吃了反而會喘。如果出現腹瀉,千萬不要止瀉,只要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腹瀉就會自然停止。長疹子的人不怕腹瀉,腹瀉可以解除陽明經的邪熱,這也是表裡分治的道理。疹子過後如果腹瀉甚至排出膿血,都是因為熱邪內陷的緣故,最忌諱止澀,應該用升散的方法,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白扁豆、黃連,如果排出膿血就再加上滑石末,自然會痊癒。
疹子過後出現牙齦潰爛最危險,外用雄黃和牛糞尖,煅燒後研成極細的粉末,加入少許冰片,混合均勻後吹在患處;內服則用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用水煎煮,加入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。如果延誤治療就會無法挽救。疹子過後元氣尚未恢復,脾胃虛弱,應該用白芍藥、炙甘草作為主藥,蓮子肉、白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門冬、龍眼肉作為輔藥。多服用就會逐漸強壯,千萬不要輕易使用人參、白朮。
疹子過後如果瘡瘍不斷,那是因為殘餘的熱邪還沒有清除乾淨的緣故。應該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懷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後飲用效果很好。
治療痧疹不應該依照症狀來對症下藥,而應該從根本上治療。根本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邪熱。只要解除這兩條經絡的邪熱,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。
治療痧疹發不出來、喘咳、煩悶、躁動不安。
將西河柳葉風乾,研成細末。用水調服四錢,立刻就能見效。這是個神奇的秘方。用砂糖調服,還可以治療疹子過後的痢疾。去年,我曾用這個方法救活了吳少海的兒子和他的侄子,當時他們已經無法進食了,只能勉強灌藥才能救活。今年,張守為長子新婚,也病情危急,用這個方法治療也痊癒了。這些都是仲淳的方法。
另一個藥方(仲淳擬定):蟬蛻(一錢),鼠黏子(炒研,一錢五分),荊芥穗(一錢),玄參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薄荷葉(一錢),知母(蜜炙,一錢),西河柳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,情況嚴重的話,可以加石膏(五錢),冬米(一小撮)。
另一個藥方,加上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三黃藥。
賀知忍的小兒子得了痧疹,家人不知道,還給他吃肉飯。仲淳剛好來到,驚訝地說:這是痧疹最嚴重的情況,怎麼能輕視它呢?於是用了西河柳(約兩份),加上玄參(三錢),知母(五錢),貝母(三錢),麥門冬(約兩份),石膏(兩份半),竹葉(七十片)。服用了兩劑,疹子全部透發出來。全身都紅了;連續服用了四劑,到了傍晚。賀知忍問道:我的兒子現在沒事了吧?仲淳說:雖然疹子都發出來了,但是煩躁不安還沒有停止,還不能說完全沒事。
再用石膏(三兩),知母(一兩),麥門冬(三兩),加上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五錢),西河柳(一兩),竹葉(二百片)。濃煎後飲用,煩躁就平定了,病也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