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7)
卷之三 (7)
1. 幼科
存之孫女痘後泄,以鴉片如法飲之不止。仲淳更以糯米、蓮肉作糜,一甌立愈。
一老醫有孫,痘已脫痂,少腹脹,小水不通。眾醫以為痘後餘毒,以利水解毒藥投之愈脹。老醫忽悟曰:痘後無實證,土堅則水清,脾虛下陷故也。用後方一服,立效。人參(一兩),大棗(五枚),水姜(五片)
治痘後脾虛作泄,老人脾虛作瀉亦甚效。
黃耆(四兩),人參(四兩),肉豆蔻(二兩),五味子(四兩),山茱萸肉(四兩),蓮肉(六兩),白扁豆(四兩),白朮(三兩)
為細末,棗肉搗膏和丸如彈子大。每用一丸,薑湯磨化下。
一小兒痘已脫痂,初無他苦。一醫視其目精無神帶白,曰:不可為已。逾日亡。
治痘痂艱脫。(血熱又兼血虛,故艱脫也。尚宜保養,俟脫盡乃可見風)。
人參(一錢五分),白芍藥(酒炒,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五錢),五味子(六錢),懷生地(四錢),金銀花(四錢)
水煎,飢時服。
痘毒非元氣壯實者,不可外治,大忌圍敷藥,戒之。
痘疳神效方
雄黃牛糞尖,燒灰存性,為末。每一錢,加冰片(二分),研細,吹患處,立愈。
冶痘後翻瘢。(不拘上下部,腫爛淋漓者,俱效)。
象牙末(三錢),真珠末(三錢),白殭蠶(二錢,炒),孩兒茶(一錢五分)
為極細末,以濟寧胭脂調敷,毒水如注,漸漸收口。
防痘傷目方(吳季泉傳自王府)。
雌雄檳榔(二枚),每枚用清水,粗碗上磨一百轉,隨將痘兒目閉者,以口津潤開,用雞毛蘸檳榔水拖眼梢三四次,其痘痂即落,永不傷目。
又方,用真濟寧油胭脂塗眼腔周遭三四次,永不傷目,試之累驗。
治痘後病目,兼治血熱病目,而脾胃壯實者。
天門冬(四兩),麥門冬(四兩),枸杞子(四兩),甘草(一兩),生地黃(八兩),五味子(二兩五錢),甘菊花(三兩),玄參(三兩),地骨皮(二兩),白蒺藜(炒去刺,五兩),穀精草(三兩),木賊草(三兩),密蒙花(二兩),草決明(二兩),女貞實(同黑豆九蒸九曬,六兩),槐角(四兩),羚羊角(三兩)
蜜丸。
梁溪一女子,痘後目痛,上白靨,不見物,服二十劑全愈。(仲淳立)。
穀精草(二錢),草決明(炒研,一錢五分),川黃連(酒炒,一錢五分),懷生地(二錢),川芎(八分),甘草(六分),白蒺黎(炒研,一錢),柴胡(七分),甘菊花(二錢),石菖蒲(一錢),木賊草(一錢五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),麥門冬(二錢)
白話文:
[幼科]
一個孩子的孫女痘瘡痊癒後腹瀉不止,用鴉片治療也無效。仲淳醫生用糯米和蓮子煮成粥,一碗就治好了。
一位老醫生孫子的痘瘡結痂後,下腹部脹痛,小便不通。很多醫生認為是痘瘡後的餘毒,用利水解毒的藥物治療,反而更加腫脹。老醫生突然醒悟,認為痘瘡後沒有實症,腹部堅硬則小便清澈,是脾虛下陷造成的。他用了一個方子,馬上見效。這個方子包含:人參一兩、大棗五枚、生薑五片。
這個方子治療痘瘡後脾虛腹瀉有效,也適用於老人脾虛腹瀉。
另一個方子:黃耆四兩、人參四兩、肉豆蔻二兩、五味子四兩、山茱萸肉四兩、蓮子六兩、白扁豆四兩、白朮三兩。將這些藥磨成細末,用棗泥調成彈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薑湯送服。
一個孩子痘瘡結痂後,一開始沒有其他症狀。一位醫生觀察到他的眼睛神采不足,眼白渾濁,說病危在旦夕,第二天孩子就死了。
治療痘痂難以脫落(這是因為血熱又兼血虛,所以痘痂難以脫落。還需要保養,等到痘痂完全脫落後才能見風)。
方子:人參一錢五分、白芍藥(酒炒)三錢、甘草(炙)一錢、麥門冬(去心)五錢、五味子六錢、生地黃四錢、金銀花四錢。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痘瘡患者元氣不足者,不宜外治,切忌在患處貼敷藥物,應當避免。
痘瘡引起的疳疾特效方:雄黃和牛糞尖燒成灰,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冰片二分,研細後吹入患處,馬上見效。
治療痘瘡後留下的疤痕(無論是身體的哪個部位,只要腫脹糜爛,流膿流水,都適用)。
方子:象牙末三錢、珍珠末三錢、白僵蠶(炒)二錢、孩兒茶一錢五分。研成極細的粉末,用濟寧胭脂調勻敷在患處,膿水會像流水一樣流出,逐漸癒合。
預防痘瘡損傷眼睛的方子(吳季泉從王府學來的):
雌雄檳榔各一枚,每枚用清水在粗碗上磨一百圈,如果痘瘡患者眼睛閉合,用口水潤濕,用雞毛蘸取檳榔水塗抹眼梢三四次,痘痂就會脫落,眼睛就不會受損。
另一個方子:用濟寧油胭脂塗抹眼周三四次,就能防止眼睛受損,經過多次驗證。
治療痘瘡後眼睛疾病,也治療血熱引起的目疾,適用於脾胃強健者。
方子:天門冬四兩、麥門冬四兩、枸杞子四兩、甘草一兩、生地黃八兩、五味子二兩五錢、甘菊花三兩、玄參三兩、地骨皮二兩、白蒺藜(炒去刺)五兩、穀精草三兩、木賊草三兩、密蒙花二兩、草決明二兩、女貞子(與黑豆一起九蒸九曬)六兩、槐角四兩、羚羊角三兩。製成蜜丸服用。
梁溪的一位女子,痘瘡後眼睛疼痛,眼白渾濁,看不見東西,服用二十劑藥就痊癒了。(仲淳治療)。
方子:穀精草二錢、草決明(炒研)一錢五分、川黃連(酒炒)一錢五分、生地黃二錢、川芎八分、甘草六分、白蒺藜(炒研)一錢、柴胡七分、甘菊花二錢、石菖蒲一錢、木賊草一錢五分、玄參一錢五分、連翹一錢、麥門冬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