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幼科
疳積散(宋二懷傳,累試神效)。
治兒乳食不節,過飽傷脾,面黃腹大,小便濁如米泔,大便黃泄酸臭,皮毛枯索,甚而雙目羞明生翳,形骸骨立,夜熱晝涼等證,並用此方主之。
厚朴(去皮切片,薑汁炒熟,淨末,一兩),廣陳皮(去白,淨末,八錢),粉甘草(去皮,炙,七錢,淨),真蘆薈(明如漆,苦如膽,淨末,七錢),蕪荑(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,去白衣殼,淨末,五錢),青黛(取顏料鋪中浮碎花青,淘淨研,二錢),百草霜(取山莊人家鍋底煤,二錢五分),旋覆花(淨末,一錢五分)
勻和成劑。小兒每一歲用藥一分,燈芯湯空心調服。服後病愈,再用肥兒丸調理。如脾氣未實,用啟脾丸,或大健脾丸。如疳氣未盡,用陳皮(一兩),白木香(三錢),白茯苓(五錢),加平胃散(三錢)為末,陳皮湯調下。
肥兒丸
人參(三錢),蕪荑(一兩),史君子肉(一兩),白芍藥(一兩),橘紅(八錢),黃連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紅曲(七錢),麥芽(七錢),砂仁(五錢),白茯苓(一兩),山楂肉(七錢),滑石(一兩),蓮肉(二兩),扁豆(一兩),青黛(二兩)
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空心白湯化下。
治疳,瀉痢見紅白積者。
用前散子,加黃連(薑汁土炒)、肉豆蔻二味,燈心湯少入熟蜜調服。
治食積成疳。
用前散,砂仁湯調服。(四方俱宋二懷傳)。
治小兒疳症,唇白或紫,腹大,面黃,發乾上指。
施季泉有丸藥如龍眼大,納豬肝內,白酒煮之,止食肝,一劑而愈。其丸取出,尚可救人。方不傳。兒輩累試之奇驗,價亦廉。
治疳眼。
生雞肝一具,不拘大小雌雄,二三歲者只用半具。外去衣,內去筋膜,研極細如面,入疳積散若干,調極勻,加熟白酒,厚薄相和,隔湯燉極熱,空心服,或用甜酒,少加熟白湯調服,至眼開翳散乃止。
又方,白芙蓉花(陰乾,三四錢,聽用),另以肉豆蔻(不油不蛀、一枚,粉裹煨),真胡黃連(五分),共細末,將赤雄雞軟肝去筋膜,入前藥末,同研極細,丸如龍眼核大,白酒隔湯煮熟,空心與兒吃。其藥約分三份,如兒小可再分作四份,兒大者可一二次頓服,立驗。
治小兒走馬牙疳百驗方
冰片(三分),黃連(不犯鐵),栝蔞(為末),紅褐子(煅存性,研細),黃蠶繭殼(煅存性,研,各五錢),明礬(一錢五分,煅過,研),五穀蟲(要有尾者,瓦上煅過存性,研,二錢五分)
各末,和勻再碾。連吹數次,立效。吹藥時,先以米泔漱淨。吹藥後,仍以米泔漱淨。
又將夜壺底內積垢取出,燒灰存性,研極細,敷牙根腫爛處,立愈。前方中加入,更效。
又將蝸牛連殼,煅灰存性,研極細末,吹患處,立愈。(上二方俱施季泉傳)。
白話文:
[幼科]
疳積散(宋二懷傳方,多次試驗都很有效)。
治療小兒飲食不節,吃得過飽傷了脾胃,出現面色發黃、腹部膨大、小便混濁如米湯、大便稀爛且發黃、酸臭,皮膚乾燥粗糙,嚴重者還會眼睛紅腫生翳,形體消瘦,晚上發熱白天畏寒等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。
組成:厚朴(去皮切片,用薑汁炒熟,研成細末,一兩)、廣陳皮(去白,研成細末,八錢)、炙甘草(去皮,炙烤,七錢)、真蘆薈(質地像漆一樣光亮,味道像膽汁一樣苦,研成細末,七錢)、蕪荑(選擇孔洞大、白色絨毛多的好蕪荑,除去白色絨毛和外殼,研成細末,五錢)、青黛(選取顏料店裡浮在水面上的碎青黛,淘洗乾淨研磨,二錢)、百草霜(取山區人家鍋底的煤灰,二錢五分)、旋覆花(研成細末,一錢五分)。
用法: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。小兒每週歲用藥一分,用燈芯草熬的水空腹服用。服藥後痊癒,再用肥兒丸調理。如果脾胃功能還未恢復,則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;如果疳氣尚未完全消除,則用陳皮(一兩)、白木香(三錢)、白茯苓(五錢),再加平胃散(三錢)研末,用陳皮水送服。
肥兒丸
組成:人參(三錢)、蕪荑(一兩)、砂仁(一兩)、白芍藥(一兩)、橘紅(八錢)、黃連(一兩)、甘草(五錢)、紅曲(七錢)、麥芽(七錢)、砂仁(五錢)、白茯苓(一兩)、山楂肉(七錢)、滑石(一兩)、蓮子肉(二兩)、扁豆(一兩)、青黛(二兩)。
用法: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
治療疳積,瀉痢伴有紅白膿血者。
用法:使用上述疳積散,再加入黃連(用薑汁炒)、肉豆蔻,用燈芯草水加少量熟蜜調服。
治療食積導致的疳積。
用法:使用上述疳積散,用砂仁水送服。(以上四個方子都出自宋二懷傳)。
治療小兒疳積,症狀為嘴唇發白或發紫,腹部膨大,面色發黃,頭髮乾燥豎起。
施季泉有一個丸藥方,丸藥如龍眼大小,放入豬肝內,用白酒煮,只吃豬肝,一劑即可痊癒。丸藥取出後,還可以救治其他人。具體方子未傳下來,但兒科醫生多次試驗,療效奇特,價格也便宜。
治療疳眼。
用法:取新鮮雞肝一個(不限大小和雌雄,二三歲的小孩用半個即可),去除外皮和筋膜,研磨成細末,加入適量疳積散,攪拌均勻,加入熟白酒,調成糊狀,隔水燉熱,空腹服用;也可以用甜酒,少加熟白開水調服,直到眼睛裡翳膜散去為止。
另一個方子:白芙蓉花(陰乾,三四錢,根據情況調整用量)、肉豆蔻(沒有油膩和蛀蟲,一個,用藥粉裹住煨熟)、真胡黃連(五分),研磨成細末,加入赤雄雞軟肝(去筋膜),一起研磨成細末,製成龍眼核大小的丸劑,用白酒隔水煮熟,空腹服用。藥物可分成三份,小孩可以再分成四份,大的孩子可以一次或兩次服用,療效迅速。
治療小兒走馬牙疳(百驗方)
組成:冰片(三分)、黃連(不能接觸鐵器)、栝蔞仁(研成細末)、紅褐子(煅燒至存性,研成細末)、黃蠶繭殼(煅燒至存性,研成細末,各五錢)、明礬(一錢五分,煅燒後研成細末)、五穀蟲(要有尾,在瓦片上煅燒至存性,研成細末,二錢五分)。
用法: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再研磨一遍。連續吹入患處數次,即可見效。吹藥前,先用米湯漱口;吹藥後,也要用米湯漱口。
再將夜壺底部的積垢取出,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,敷在牙齦腫脹潰爛處,即可痊癒。將此藥灰加入上述方中,療效更好。
再將蝸牛連殼一起煅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,吹入患處,即可痊癒。(以上兩個方子都出自施季泉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