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2)

1. 泄瀉

天地之間,動靜云為者,無非氣也。人身之內,轉運升降者,亦氣也。天地之氣不和,則山川為之崩竭。人身之氣不調,則腸胃失其轉輸。外則風寒暑濕之交侵,內則飲食勞倦之不節,腸胃因之而變,此泄瀉之由也。致疾之端匪一,治療之法自殊。經云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

春者木令,風為木氣,其傷人也,必土臟受之。又風為陽邪,其性急速,故其泄必完穀不化,洞注而有聲,風之化也,古之所謂洞風是也。宜先以風藥發散升舉之;次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茯苓、大棗、甘草、肉桂等藥,以制肝實脾。芍藥、甘草乃始終必用之劑。傷暑作瀉,必暴注、大孔作痛,火性急速,失於傳送也;口多渴,小便多赤或不利,身多發熱;瀉後則無氣以動,熱傷氣也。清暑,用十味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。

內虛之人,中氣不足,用六和湯;不止,用黃連理中湯,或加桂苓甘露飲。腎泄者,《難經》所謂大瘕泄也。好色而加之飲食不節者多能致此。其泄多於五更或天明,上午溏而弗甚,累年弗瘳,服補脾胃藥多不應,此其候也。夫脾胃受納水穀,必藉腎間真陽之氣薰蒸鼓動,然後能腐熟而消化之。

腎臟一虛,陽火不應。此火乃先天之真氣,丹溪所謂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者也。治宜益火之原,當以四神丸加人參、沉香,甚者加熟附、茴香、川椒。

又有醉飽行房,腎氣虛乏,濕熱乘之,下流客腎,久泄不止。治宜升陽除濕,次用八味丸加山藥、茯苓,地黃減半。

腎司二便,久泄不止,下多亡陰,當求責腎,破故子、肉豆蔻、茴香、五味子之屬不可廢也。白朮、陳皮,雖云健胃除濕,救標則可,多服反能瀉脾,以其燥能損津液故耳!

長夏濕熱令行,又歲濕太過,民多病泄。當專以風藥,如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白芷之屬。必二三劑,緣除風能勝濕故也。

泄而少食,胃弱故也。人參為君,扁豆、橘皮佐之。

泄而食不消,縮砂、人參、肉豆蔻。

泄而腹痛,白芍藥、炙甘草、防風、木香。

泄而氣弱,乾葛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。

泄而小水不利,車前子末、木通。(中焦有濕熱者,當用豬苓、澤瀉)。

肉積作瀉,用肉豆蔻、山楂、蒜。

面積作瀉,蘿蔔子。

感寒而泄,理中湯加紫蘇。

濕痰作瀉,半夏、白朮、茯苓為君,神麯為佐。

九制黃連,最能止瀉,須與人參等分乃可。蓋久瀉不止,多緣氣虛,純用苦寒,胃氣愈閉;又下多亡陰,必用人參,亦陽生陰長之意也。(然此亦指腸胃虛熱者而言,如虛寒者不宜概用)。

脾腎雙補丸(治腎泄)。

人參(去蘆,一斤),蓮肉(去心,每粒分作八小塊,炒黃,一斤),菟絲子(如法另末,一斤半),五味子(蜜蒸烘乾,一斤半),山茱萸肉(揀鮮紅肉厚者,去核,烘乾,一斤),真懷山藥(炒黃,一斤),車前子(米泔淘淨,炒,十二兩),肉豆蔻(十兩),橘紅(六兩),砂仁(六兩炒,最後入),巴戟天(十二兩,甘草汁煮,去骨),補骨脂(圓而黑色者佳,鹽水拌炒,研末,一斤)

白話文:

天地之間,所有動靜變化,都離不開氣的運作。人體內部的運轉升降,也都是氣的作用。天地的氣不調和,就會導致山川崩塌枯竭。人體內的氣不調順,就會導致腸胃失去正常的運轉功能。外部有風、寒、暑、濕等邪氣侵襲,內部有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等因素,腸胃因此發生病變,這就是腹瀉的原因。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只一種,治療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春天受到風邪侵襲,夏天容易發生飧泄。」

春天屬木,風是木的氣,它侵襲人體,必定是脾土臟受到影響。而且風是陽邪,性質快速,所以腹瀉時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如水柱般快速且有聲響,這是風邪的表現,古人稱為「洞風」。治療上應該先用祛風藥發散升提;然後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大棗、甘草、肉桂等藥,來抑制肝的亢盛、健運脾胃。芍藥和甘草是始終都需要使用的藥。因暑邪引起的腹瀉,必定是突然發生,大便像水柱一樣排出,並伴有腹痛,這是因為火的性質急速,導致傳輸功能失常;患者口渴明顯,小便發紅或不暢,身體發熱;腹瀉後會感到虛弱無力,這是熱邪損傷氣的表現。治療上要清解暑熱,可以使用十味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。

體質虛弱、中氣不足的人,可以使用六和湯;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使用黃連理中湯,或加入桂苓甘露飲。腎虛引起的腹瀉,就是《難經》中所說的「大瘕泄」。過度沉迷於性慾,加上飲食不節制,很容易導致這種情況。這種腹瀉多在清晨或天亮時發生,上午大便稀溏但情況不嚴重,多年都不會好轉,服用補脾胃的藥效果也不佳,這是這種腹瀉的特徵。脾胃之所以能接受和消化水穀,必須藉助腎間的真陽之氣來溫煦和鼓動,這樣才能將食物腐熟消化。

腎臟一旦虛弱,陽火就無法發揮作用。這陽火是先天的真氣,朱丹溪說過,人如果沒有這火就無法生存。治療上應該補益陽氣的來源,可以使用四神丸,加入人參、沉香,情況嚴重的可以加入熟附子、茴香、川椒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酒足飯飽後行房事,導致腎氣虛弱,濕熱之邪趁虛而入,向下流竄到腎臟,導致腹瀉久治不癒。治療上應該升舉陽氣、祛除濕氣,然後可以使用八味丸,加入山藥、茯苓,地黃的用量減半。

腎臟負責大小便的排泄,如果腹瀉久治不癒,多半是陰液虧損,應該從腎入手來治療,破故子、肉豆蔻、茴香、五味子等藥是不可或缺的。白朮和陳皮雖然能健胃除濕,用來應急可以,但長期服用反而會導致脾虛,因為它們的燥性會損傷津液!

長夏時節濕熱之氣盛行,加上當年濕氣過重,很多人都會患上腹瀉。這時候應該專門使用祛風藥,如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白芷等。通常服用兩三劑就可以見效,因為祛風能勝濕。

腹瀉且食慾不佳,是胃虛弱的表現。可以用人參為主藥,扁豆、橘皮為輔助藥。

腹瀉且消化不良,可以使用縮砂、人參、肉豆蔻。

腹瀉且腹痛,可以使用白芍藥、炙甘草、防風、木香。

腹瀉且氣虛無力,可以使用葛根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。

腹瀉且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車前子末、木通。(如果中焦有濕熱,應該使用豬苓、澤瀉)。

因肉食積滯引起的腹瀉,可以使用肉豆蔻、山楂、大蒜。

因麵食積滯引起的腹瀉,可以使用蘿蔔子。

因感受寒邪引起的腹瀉,可以使用理中湯,加入紫蘇。

因濕痰引起的腹瀉,可以使用半夏、白朮、茯苓為主藥,神麯為輔助藥。

經過九次炮製的黃連,最能止瀉,但必須與人參等量使用才能發揮作用。因為久瀉不止,多半是因為氣虛,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,會使胃氣更加閉塞;而且腹瀉多會導致陰液虧損,所以必須使用人參,也是「陽生陰長」的道理。(但這也僅僅是指腸胃虛熱的情況,如果屬於虛寒體質,就不宜這樣使用)。

脾腎雙補丸(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)。

人參(去除蘆頭,一斤),蓮子肉(去除蓮心,每粒分成八小塊,炒黃,一斤),菟絲子(依照方法另外研成粉末,一斤半),五味子(用蜂蜜蒸過烘乾,一斤半),山茱萸肉(選取鮮紅肉厚者,去除果核,烘乾,一斤),真懷山藥(炒黃,一斤),車前子(用米泔水洗淨,炒,十二兩),肉豆蔻(十兩),橘紅(六兩),砂仁(六兩炒,最後加入),巴戟天(十二兩,用甘草汁煮過,去除骨頭),補骨脂(圓而黑色者佳,用鹽水拌炒,研成粉末,一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