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21)
卷之一 (21)
1. 痢
術性溫而燥,善閉氣,故滯下家忌之。郎君陰虛人也,尤非所宜。更以滑石(一兩)為細末,以牡丹皮汁煮之,別以白芍藥(酒炒,五錢),炙甘草(二錢),炒黑乾薑(五分),水煎,調滑石末服之。須臾小便如注,痛立止。
秦公蕃病痢,醫誤投澀劑,一服痢止,濕熱無自而出,遍攻肢體骨節間,以致項強,目赤,肩、臂、腕、膝、足、脛俱發腫,痛甚不能轉側。仲淳疏方寄之,用白芍藥、石斛、牛膝、木瓜、黃柏、薏苡仁、炙甘草、車前子、茯苓。痛雖止,尚不能轉側,更用蒺藜、菊花、何首烏、胡麻、黃柏、炙甘草。
復逾年愈。其始病時,一醫稍投參、術,痛極欲死。此係木證,陰虛有火,又加濕熱暑濕交攻,故現此證,名痢風。陰虛火多,故不受補,又不宜燥,惟微寒清平之劑調之,久之自愈。
凡治滯下,與大腸滑泄自利不止不同。滑泄自利不止,有可澀之道,故古人有間用罌粟殼及訶梨勒以止其滑泄。若夫滯下,本屬濕熱澀滯不行,法宜疏利,藥忌兜澀。大腸者,肺之腑也。大腸既有濕熱留滯,則肺家亦必有熱。肺乃華蓋之臟。經曰: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
是肺氣喜通利,惡閉澀,故古人藥性中每云利肺氣,其意概可見已。倘誤用罌粟殼、訶梨勒,使濕熱無所宣泄,肺氣不得下行,非惟滯下增劇,濕熱薰蒸,上干乎肺,則脹悶、氣逆、不得眠、不思食諸證至矣。又有久嗽不愈,緣於肺虛有火,法當清肺潤肺,忌用澀燥閉氣之藥。
設若誤用粟殼、訶子,俾火壅於肺,不得下降,若兼參、朮、半夏,即死不旋踵矣。世醫往往蹈此覆轍相尋,卒無悟者!聊為論著,敢告方來。
已上瘧、痢二門諸方,皆仲淳斟酌所定,因證加減,與時消息,可謂詳且盡矣。然不盡用方書所載,投之輒效,百不爽一,蓋獨門戶者也。
外有時行疫痢一證,三十年前,間或有之,今則往往夏末秋初,沿門闔境患此。其證大都發熱,頭疼,口渴,煩躁,下痢,溺澀,甚者一日夜行百次。或兼發斑疹,勢甚危迫。世醫妄指為漏底,殊不知此是時氣使然。因世人稟賦漸薄,積感濕蒸厲氣所致。治法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,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連、黃芩之類。
或熱甚渴甚,前藥中可加寒水石。更有別證,以意加減。切忌下行、破氣、收澀,如大黃、芒硝、檳榔、枳實、烏梅、粟殼等。犯此者多致不救。(上一條附)。
白話文:
痢疾的治療,溫燥的藥物容易閉塞氣機,因此腸胃阻塞的患者忌用。體質陰虛的人更不適合。可以將滑石磨成細粉,用牡丹皮汁煮,另用酒炒白芍藥、炙甘草、炒黑乾薑水煎,調入滑石粉服用。很快就能小便暢通,疼痛立刻停止。
秦公蕃患痢疾,醫生誤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雖然痢疾停止了,但體內的濕熱之氣無處宣洩,遍佈四肢關節,導致頸項僵硬、眼睛紅腫、肩膀、胳膊、手腕、膝蓋、腳踝、小腿都腫痛,痛得無法翻身。仲淳醫生寄去處方,用白芍藥、石斛、牛膝、木瓜、黃柏、薏苡仁、炙甘草、車前子、茯苓。雖然疼痛停止了,但他仍然無法翻身,於是又加用蒺藜、菊花、何首烏、胡麻、黃柏、炙甘草。
一年多後才痊癒。他一開始生病時,一位醫生使用了人參、白朮,痛得幾乎要死。這是木證(肝病),陰虛有火,又加上濕熱暑濕的侵襲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,稱為痢疾風。陰虛火旺,所以不能補益,也不宜燥熱,只能用微寒平和的藥物調理,久而久之才能自愈。
治療腸胃阻塞,和腸道滑泄不止的情況不同。滑泄不止,可以用收斂的藥物。因此古人會間斷使用罌粟殼和訶梨勒來止瀉。但腸胃阻塞是濕熱停滯不通,應該疏通,忌用收斂的藥物。大腸是肺的腑,大腸有濕熱停滯,肺部也必然有熱。肺是華蓋之臟。《內經》說:「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」
所以肺氣喜歡通利,厭惡閉塞,所以古人藥性中常說利肺氣,其意由此可見。如果誤用罌粟殼、訶梨勒,使濕熱無處宣洩,肺氣不能下降,不僅腸胃阻塞加重,濕熱上蒸肺部,還會出現胸悶、氣逆、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還有久咳不癒,是因肺虛有火,應該清肺潤肺,忌用收斂燥熱閉塞氣機的藥物。
如果誤用罌粟殼、訶子,使火鬱積在肺部,不能下降,如果再服用人參、白朮、半夏,很快就會死亡。世上的醫生往往重蹈覆轍,卻沒有人醒悟!所以寫下這些論述,告知後人。
以上瘧疾、痢疾兩門的處方,都是仲淳醫生根據病情斟酌制定的,根據病情加減,隨機應變,可以說非常詳盡周全。但並非完全照搬方書上的藥方,使用後就能見效,百試不爽,這是獨門秘訣。
有時會流行一種疫痢,三十年前偶爾發生,現在夏末秋初經常發生,家家戶戶都患病。症狀主要是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煩躁、腹瀉、小便不利,嚴重者一天一夜腹瀉一百多次。有的還會伴有斑疹,病情十分危急。世上的醫生誤認為是漏底(脫肛),卻不知道這是時令因素導致的。因為現代人體質日漸虛弱,積聚感受濕邪蒸熱之氣所致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解毒、表散為先,例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連、黃芩等。
如果發熱嚴重,口渴厲害,可以在上述藥物中加入寒水石。其他個別症狀,可酌情加減。絕對禁止使用下行、破氣、收斂的藥物,例如大黃、芒硝、檳榔、枳實、烏梅、罌粟殼等。犯了這些禁忌,大多數會導致無法搶救。(上一條附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