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3)

1.

水三盅,煎一盅。研入白豆蔻末,乘熱服。如熱甚而嘔,加木瓜(三錢),枇杷葉(三大片),竹茹(二錢)。如虛寒胃弱,有痰有濕,因而嘔者,加半夏(礬湯泡,一錢加至三錢),薑汁(十匙加至半杯,渴而便燥者勿用)。

少陽經瘧,往來寒熱相等,口苦而嘔,或兼耳聾,胸脅痛主方。

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),鱉甲(三錢至七錢)牛膝,橘紅(各三錢至五錢)

如惡食,本方加炒枳實(一錢),白豆蔻(五分)。如有肺火,本方去人參、半夏,加麥門冬(五錢),牛膝、鱉甲、橘紅如故。如爪黯、便燥及痰盛,方中去半夏,加當歸(三錢),竹瀝(一大杯)。惡寒甚,本方加桂枝(一錢至二錢),生薑皮(一錢至五錢)。如兼陽明,渴欲引飲,此少陽陽明也。

本方去半夏,加石膏(八錢),麥門冬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。每日下午,別服開胃健脾,消食消痰,兼除寒熱瘧邪等藥如前方。

太陰脾瘧,寒從中起,寒甚而後熱,嘔甚,嘔已乃衰主方。

桂枝(二錢),人參(三錢),酒炒白芍藥(三錢),姜皮(三錢)

水二盅,煎一盅,空心飢時各一服,再煎五六分。下午別服開胃健脾,消食消痰,兼除寒熱瘧邪藥如前方。

少陰經瘧,惡寒,心煩而渴,小便艱澀,無汗,躁欲去衣,或手足冷,或欲飲水,或咽痛主方。

鱉甲,牛膝(各三錢至七錢),知母(二錢至五錢),桂枝(一錢至二錢),細辛(五分),橘紅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,人參(三錢,有肺火勿用),姜皮(一錢至三錢)

水二盅,煎八分,空腹飢時各一服。如寒甚,倍人參、姜皮。如熱甚,倍鱉甲、牛膝,加烏梅肉。有痰,加竹瀝。下午別服開胃健脾,消食消痰,除寒熱藥,大略如前方。

厥陰經瘧,色蒼蒼然,善太息不樂主方。

桂枝(一錢至三錢),柴胡(一錢至三錢),鱉甲(二錢至四錢),當歸(三錢至五錢),橘紅(二錢至三錢),牛膝(二錢至五錢),何首烏(五錢)

水三碗,煎一碗,空心飢時服。便燥及昏暈欲死,本方加麥門冬、竹瀝。下午別服開胃健脾,消食消痰,除熱藥如前方。如有肺火及內熱,去桂枝,加知母(三錢)。

治陽分間日瘧,寒熱俱甚,煩躁,舌苔。

硬石膏(三兩),知母(五錢),麥門冬(一兩五錢),竹葉(一百片),栝蔞根(六錢),貝母(五錢),廣陳皮(三錢),發日加人參(五錢,有肺熱者勿用),姜皮(一錢)

隔夜煎成,露一宿,五更服。

治隔一日一發,先熱後寒,熱少寒多,午時發,頭疼,筋骨痛,唇燥,口乾,噁心,無汗,後半夜涼,天明頭痛止。

羌活(二錢,頭不痛即去之),乾葛(二錢五分),陳皮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知母(二錢),生薑皮(二錢),炙甘草(五分),何首烏(五錢)

白話文:

瘧疾治療方法:

基本處方及加減:

取水三盅,煎成一盅服用。研磨白豆蔻末,趁熱服用。若發熱劇烈且嘔吐,可加入木瓜(三錢)、枇杷葉(三大片)、竹茹(二錢)。若因虛寒、胃弱、痰濕而嘔吐,則加入半夏(用礬湯泡過,一錢至三錢)、薑汁(十匙至半杯,若口渴且大便乾燥則勿用)。

少陽經瘧疾: 寒熱往來相等,口苦嘔吐,可能伴隨耳聾、胸脅疼痛。主方為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),再加鱉甲(三錢至七錢)、牛膝、橘紅(各三錢至五錢)。若食慾不振,加炒枳實(一錢)、白豆蔻(五分);若有肺熱,則去除人參、半夏,加入麥門冬(五錢),牛膝、鱉甲、橘紅用量不變。若指甲黯黑、大便乾燥或痰多,則去除半夏,加入當歸(三錢)、竹瀝(一大杯)。惡寒嚴重者,加桂枝(一錢至二錢)、生薑皮(一錢至五錢)。若兼有陽明經證狀,口渴欲飲水,則屬於少陽陽明合病,去除半夏,加入石膏(八錢)、麥門冬(五錢)、竹葉(三十片)。每日下午另服用開胃健脾、消食化痰、兼除寒熱瘧邪的藥物,藥物種類與上述類似。

太陰脾瘧疾: 寒邪由內而起,先寒後熱,嘔吐嚴重,嘔吐後症狀減輕。主方為桂枝(二錢)、人參(三錢)、酒炒白芍藥(三錢)、薑皮(三錢)。取水二盅,煎成一盅,空腹飢餓時分次服用,每次一服,之後再煎五六分服用。下午另服用開胃健脾、消食化痰、兼除寒熱瘧邪的藥物,藥物種類與上述類似。

少陰經瘧疾: 惡寒、心煩口渴、小便不利、無汗、煩躁欲脫衣,或手足冰冷、欲飲水、咽喉疼痛。主方為鱉甲、牛膝(各三錢至七錢)、知母(二錢至五錢)、桂枝(一錢至二錢)、細辛(五分)、橘紅(三錢)、白茯苓(三錢)、豬苓(一錢)、澤瀉(一錢)、人參(三錢,若有肺熱則勿用)、薑皮(一錢至三錢)。取水二盅,煎成八分,空腹飢餓時分次服用,每次一服。若寒邪嚴重,則加倍人參、薑皮;若熱邪嚴重,則加倍鱉甲、牛膝,並加入烏梅肉。若有痰,則加入竹瀝。下午另服用開胃健脾、消食化痰、除寒熱的藥物,藥物種類與上述類似。

厥陰經瘧疾: 面色蒼白,經常嘆息,心情不佳。主方為桂枝(一錢至三錢)、柴胡(一錢至三錢)、鱉甲(二錢至四錢)、當歸(三錢至五錢)、橘紅(二錢至三錢)、牛膝(二錢至五錢)、何首烏(五錢)。取水三碗,煎成一碗,空腹飢餓時服用。若大便乾燥或昏暈欲死,則加麥門冬、竹瀝。下午另服用開胃健脾、消食化痰、除熱的藥物,藥物種類與上述類似。若有肺熱或內熱,則去除桂枝,加入知母(三錢)。

陽分間日瘧疾: 寒熱俱甚,煩躁,舌苔厚膩。主方為硬石膏(三兩)、知母(五錢)、麥門冬(一兩五錢)、竹葉(一百片)、栝蔞根(六錢)、貝母(五錢)、廣陳皮(三錢)。發病日加人參(五錢,若有肺熱則勿用)、薑皮(一錢)。隔夜煎好,放置一夜,五更服用。

隔日瘧疾: 先熱後寒,熱少寒多,中午發病,頭痛、筋骨疼痛、口唇乾燥、口渴、噁心、無汗,後半夜涼,天亮頭痛停止。主方為羌活(二錢,若頭痛不嚴重則去除)、乾葛(二錢五分)、陳皮(三錢)、麥門冬(五錢)、知母(二錢)、生薑皮(二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何首烏(五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