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12)
卷之一 (12)
1. 暑
又方(梁溪顧聖符傳)。取扁豆葉搗汁一碗,飲之立愈。
又方,高存之家僕婦患此,仲淳以砂仁(炒研,一兩),鹽(一撮)。沸湯調,冷定,服一劑愈。傷冷物者,加吳茱萸(四錢)。
又方,用青蒿嫩葉,手揉如豆大,井水吞下數枚,立愈。
治中暑昏眩,煩悶欲死。
挖地深尺余,取黃土,以新汲水調化,飲一二甌,立愈。
又方,取田中泥漿塗臍上,令壯者溺其上,並溺口中,得咽立起。
治中暑大小便不通。
用田螺(三枚),搗爛,入青鹽(三分),攤成膏,貼在臍下一寸,即愈。
白話文:
扁豆葉汁:將扁豆葉搗碎榨汁一碗,喝下去就能立即痊癒。
砂仁鹽湯:用炒研的砂仁一兩,鹽少許,用滾水沖泡,放涼後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如果是因為吃冷東西導致的中暑,可以再加入吳茱萸四錢。
青蒿嫩葉:取青蒿嫩葉揉成豆粒大小,用井水送服幾粒,立即痊癒。
黃土水:治療中暑昏迷、煩悶想死的情況,挖地一尺多深取黃土,用新汲的水調和,喝一兩碗就能立即痊癒。
泥漿療法:取田裡的泥漿塗在肚臍上,讓體格強壯的人在泥漿上小便,同時也要喝下一些尿液,就能立即恢復。
田螺青鹽膏:治療中暑導致大小便不通的情況,用三個田螺搗爛,加入三分的青鹽,攤成膏狀,貼在肚臍下一寸處,就能痊癒。
2. 瘧
如發熱口渴,先服此方一二劑。
麥門冬(五錢),蜜炙知母(二錢五分),研細硬石膏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,粳米(一撮)
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治熱多,作吐,頭痛,口渴,無汗或汗少。
白茯苓(三錢),橘紅(二錢),山楂肉(二錢),竹茹(二錢),蜜炙知母(二錢),麥門冬(四錢),研細硬石膏(五錢)
治寒多,熱少,無汗。
乾薑(一錢,生用),柴胡(一錢五分),當歸,廣皮,吳茱萸,土炒白朮(各三錢)
如嘔吐而寒甚者,此方去柴胡、當歸,加人參(二錢),薑汁炒半夏(一錢)。如瀉,去當歸,加茯苓(二錢)。如有食,脾胃不健,第二方去當歸,加白豆蔻末(七分)。如寒熱相半及先寒後熱者,第二方加黃芩(一錢)。如汗多,加酒炒白芍藥(三錢),蜜炙黃耆(三錢),去柴胡。
如傷食,必惡食,第二方加山楂(五錢),白豆蔻末(七分),炒神麯(二錢),薑汁炒厚朴(一錢)。如渴甚者,不可用半夏,當用第一方加天花粉(二錢),倍用麥門冬、知母,須三四劑方可換健脾胃藥,或兼用健脾胃藥,如白茯苓、白朮、廣陳皮、白芍藥、人參、白豆蔻、山楂等劑是也。如寒甚,只用第二方加人參(五錢)、生薑(五片)。
如寒熱俱甚,久不止者,前方中去白朮、乾薑,加鱉甲(醋炙,研極細,二錢),地骨皮(二錢),麥門冬(五錢),牛膝(五錢)。
太陽經瘧,頭痛,遍身骨痛,項脊覺強主方。如渴則兼陽明矣。
羌活(二錢,此係太陽主藥),前胡(一錢五分),豬苓(一錢),炒澤瀉(一錢),陳皮(二錢)
惡寒,加姜皮,甚則加桂枝。渴則加乾葛。渴甚汗多,加麥門冬、知母、竹葉、白朮。久病用黃耆。虛甚加人參。
治秋深寒熱甚而汗多者。
人參白虎湯中加桂枝。素有血證及咳嗽者,勿用參、桂。
陽明經瘧,熱甚,渴甚,煩躁,惡人聲,噁心,不眠主方。
硬石膏(研細),麥門冬(各五錢加至一兩五錢),知母(去皮,蜜炙,三錢加至一兩),竹葉(四十片加至一百片),粳米(一撮)
水三大碗,煎一碗,不拘時服。如瘧初發,汗未大透,本方加乾葛(三錢)。痰多,本方加栝蔞根(三錢),橘紅(三錢),竹瀝(一杯)。如嘔,本方去竹葉,換竹茹(三錢),橘紅(三錢)。汗多,本方去乾葛,加人參、(元氣虛倍之)。白朮(各三錢)。如兼惡寒甚,指爪色黯,本方加桂枝(一錢五分)。
頭痛,骨痛,又兼前症,此太陽陽明也,本方加羌活(二錢)。如在秋末冬初,又兼惡寒,加桂枝(一錢)。每日下午,別服開胃健脾,消食消痰,兼除寒熱瘧邪藥一劑。方具於後:
麥門冬(五錢),鱉甲(三錢加至一兩),廣橘紅,人參(各三錢加至五錢,素有肺火者勿用),白豆蔻仁(四分加至七分),白茯苓(三錢),烏梅肉(一枚),白朮(二錢加至四錢,胃熱及肺火咳嗽勿用),酒洗牛膝(二錢加至八錢)
白話文:
如果發燒口渴,先服用以下第一個藥方一到兩劑:
麥門冬(15克),蜜炙知母(7.5克),研磨細的生石膏(15克),竹葉(30片),粳米(少許)
用水煎煮至剩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發熱嚴重、想吐、頭痛、口渴、沒有汗或少汗的情況。
如果寒冷感較多,發熱較少,且沒有汗,則服用以下第二個藥方:
白茯苓(9克),橘紅(6克),山楂肉(6克),竹茹(6克),蜜炙知母(6克),麥門冬(12克),研磨細的生石膏(15克)
如果嘔吐且寒冷感嚴重,第二個藥方要去掉柴胡和當歸,加入人參(6克),以及用薑汁炒過的半夏(3克)。如果腹瀉,去掉當歸,加入茯苓(6克)。如果有消化不良,脾胃虛弱,第二個藥方要去掉當歸,加入白豆蔻粉(2克)。如果寒熱交替或先寒後熱,第二個藥方要加入黃芩(3克)。如果出汗多,加入用酒炒過的白芍藥(9克)和蜜炙黃耆(9克),去掉柴胡。
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不喜歡吃東西,第二個藥方要加入山楂(15克),白豆蔻粉(2克),炒過的焦神曲(6克),以及用薑汁炒過的厚朴(3克)。如果口渴非常嚴重,不能使用半夏,應該使用第一個藥方,並加入天花粉(6克),麥門冬和知母要加倍使用,需要服用三到四劑才能換成健脾胃的藥,或者同時配合健脾胃的藥,例如白茯苓、白朮、廣陳皮、白芍藥、人參、白豆蔻、山楂等。如果寒冷感嚴重,只使用第二個藥方,加入人參(15克)和生薑(5片)。
如果寒冷感和發熱都很嚴重,而且持續不斷,之前的藥方要去掉白朮和乾薑,加入醋炙後研磨成粉的鱉甲(6克),地骨皮(6克),麥門冬(15克)和牛膝(15克)。
屬於太陽經的瘧疾,會出現頭痛、全身骨頭痛、脖子和背部僵硬,主要使用以下藥方。如果口渴,則表示同時有陽明經的問題。
羌活(6克,這是太陽經的主藥),前胡(4.5克),豬苓(3克),炒過的澤瀉(3克),陳皮(6克)
如果怕冷,加入姜皮,嚴重的話加入桂枝。如果口渴,加入葛根。如果口渴非常嚴重且出汗多,加入麥門冬、知母、竹葉和白朮。久病不癒的,使用黃耆。虛弱嚴重的,加入人參。
以下藥方用來治療秋天寒冷和發熱都很嚴重且出汗多的情況:
在人參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。原本就有出血疾病或咳嗽的人,不要使用人參和桂枝。
屬於陽明經的瘧疾,會出現發熱嚴重、口渴非常嚴重、煩躁不安、不喜歡聽到別人的聲音、噁心、睡不著,主要使用以下藥方:
研磨細的生石膏(15克,可加至45克),麥門冬(15克,可加至45克),去皮後蜜炙的知母(9克,可加至30克),竹葉(40片,可加至100片),粳米(少許)
用三大碗水煎煮成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如果瘧疾剛發作,汗還沒大量出來,這個藥方要加入葛根(9克)。如果痰多,這個藥方要加入栝蔞根(9克),橘紅(9克),以及竹瀝(一杯)。如果嘔吐,這個藥方要去掉竹葉,換成竹茹(9克)和橘紅(9克)。如果出汗多,這個藥方要去掉葛根,加入人參和白朮(各9克,元氣虛弱的要加倍人參的用量)。如果同時有嚴重的怕冷,指甲顏色發暗,這個藥方要加入桂枝(4.5克)。
如果頭痛、骨痛,又同時有前面提到的其他症狀,表示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現問題,這個藥方要加入羌活(6克)。如果在秋末冬初,又同時怕冷,加入桂枝(3克)。每天下午,另外服用一劑開胃健脾、幫助消化、化痰、同時去除寒熱瘧疾的藥。藥方如下:
麥門冬(15克),鱉甲(9克,可加至30克),廣橘紅,人參(各9克,可加至15克,原本有肺火的人不要用人參),白豆蔻仁(1.2克,可加至2克),白茯苓(9克),烏梅肉(1枚),白朮(6克,可加至12克,胃熱或肺火咳嗽的人不要用白朮),用酒洗過的牛膝(6克,可加至24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