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11)
卷之一 (11)
1. 暑
治傷暑。
高存之次郎,童時,夏月身熱十晝夜,止飲白湯。諸醫汗之不解,以麻仁丸下之,熱如故。惶急中,仲淳忽至,診曰:此傷暑也。白虎湯是其本方,因誤汗、下虛甚,加人參(三錢)。一劑微汗瞑眩,少頃熱解。更疏一方,防其瘧、痢,仍用人參(二錢),兼健脾、清暑、導滯之劑。
未幾瘧作,如方飲之,瘧止痢又作。存之不得已,於生脈散中加益元散飲之。兒尪羸甚,諸醫曰:數日後死矣。舉家惶急,禳禱紛紜。仲淳復自松陵來,存之語之故。仲淳曰:生脈、益元散得之矣。不診而諦視兒,問糜甘否?曰:甘。大呼曰:病去矣。存之且喜且訝,兒旦夕虞不保,兄言何易也?仲淳曰:視兒目光炯炯,且飲食味甘,是精神已旺,胃氣轉矣。尋果脫然起。
臧玉涵子歲半,盛夏咳嗽七日,因浴受驚,又傷食,大熱倦頓三日,不敢與藥,目翳唇繭舌乾。謀之仲淳,曰:此暑病也,當與白虎湯。玉涵曰:腹瀉,石膏無害乎?曰:先以天水散探之。服二錢,少頃,藥夾痰而吐,微汗身涼,黃昏復熱;又以天水散二錢,不效。仲淳曰:其為暑症無疑,當以白虎湯加人參。
因兒患肺熱且止。仲淳再診之曰:暑邪客於皮膚分肉,有熱無寒,是為癉瘧。斷當用白虎湯。連服二劑,不效。鼻露,眼開,口不納氣,勢甚危,叩仲淳曰:此正氣不足勝邪也。偶思《刺瘧論》有云,凡瘧先時一食頃乃可治,過時則失之也。又云,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。
意者服藥不得時耶!將前藥並劑,煎露一宿,雞鳴溫服之,病頓失。更不須調理,精神漸復,經年無病。以此知仲淳察病望氣,靈心慧眼,又知服藥貴及時。當早服晚投,當晚服早投,當熱而溫,當溫而熱,均失之也。(此玉涵自定案。)
任丘裴在澗棄家逃禪,持戒茹素,遍遊五嶽,足跡幾滿天下,偶客金壇,寓西禪寺僧舍,酷暑中坐臥小樓,日持准提咒三千,唸佛號三萬。忽患頭痛如斧劈,身熱發躁,口乾,日飲冷水斗余,渴猶未解,自分必死。莊斂之憐其旅病,時過視疾。
一日,急走蒼頭召斂之永訣,以所攜書畫玩器盡授斂之,泣而言曰:兄其為我收藏,吾死後,切勿用世俗禮葬我,惟以兩缸盛吾屍其中,以三尺地埋之耳!斂之涕泗填胸,束手無策。余此時遊梁溪陽羨間,斂之命余僕克勤相追歸,視其脈知系受暑,為疏竹葉石膏湯方。斂之如方製藥,躬為煎服。
不二劑,發熱、口渴俱止;幾十劑,病始退;旋加健脾藥十餘帖而安。
傷暑霍亂神方,(包瑞溪學憲傳,仲淳累驗)。
絲瓜葉(一片),白霜梅肉(一枚)並核中仁,同研極爛,新汲水調服,入口立瘥。
又方(馬銘鞠傳)。用粟米連殼搗碎,煎湯溫服,下口立愈。屢試神效。
白話文:
處理中暑的情況。
有個名叫高存之的次郎,在童年時,夏天連續十天發燒,只喝清水。許多醫生嘗試讓他出汗但情況沒有改善,使用了麻仁丸讓他排便,但他的高燒依然如舊。在焦急中,仲淳突然到來,診斷說:這是中暑的症狀。白虎湯是基礎的治療方法,因為錯誤的出汗和虛弱,需要加入人參(三錢)。服用了一劑後,他微微出汗並感到暈眩,不久後,高燒就消退了。仲淳接著開出另一張處方,預防他可能發生的瘧疾和腹瀉,仍然使用人參(二錢),同時加強脾胃、清暑和助消化的藥物。
不久,瘧疾爆發,他按照處方服用,瘧疾停止但腹瀉又開始。存之無奈之下,在生脈散中加入益元散服用。孩子非常虛弱,醫生們說:幾天後他可能會死去。全家人都非常焦急,忙著祈禱和禳禱。仲淳再次從松陵來,存之告訴他原因。仲淳說:生脈和益元散的選擇是對的。他沒有診斷只是仔細觀察孩子,問他粥是否甜?孩子回答:很甜。仲淳大聲喊道:病好了。存之既高興又驚訝,孩子的病情隨時可能惡化,哥哥的話怎麼能這麼輕鬆?仲淳說:看到孩子的眼睛炯炯有神,而且食物味道甜,這表示精神已經旺盛,胃口也恢復了。不久,孩子真的康復了。
臧玉涵的孩子一歲半,盛夏時咳嗽了七天,因為洗澡受驚嚇,又吃壞了肚子,高燒三天,不敢給他藥物,眼睛模糊,嘴脣裂開,舌頭乾燥。找仲淳商量,仲淳說:這是暑熱的病症,應該服用白虎湯。玉涵問:他有腹瀉,石膏不會有害嗎?仲淳回答:先用天水散看看。服用了二錢,不久,藥物夾雜著痰吐出,微微出汗身體涼爽,黃昏時再次發燒;再用二錢天水散,沒有效果。仲淳說:這肯定是暑熱的病症,應該用白虎湯加上人參。
因為孩子患有肺熱所以停藥。仲淳再次診斷說:暑熱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,只有熱沒有寒,這就是瘧疾。堅決要用白虎湯。連服兩劑,沒有效果。鼻子露在外面,眼睛睜開,口不能呼吸,情況非常危險,問仲淳:這是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。偶然想起《刺瘧論》說,所有瘧疾在發作前一小時可以治療,過了時間就會錯過。又說,不要刺穿熱烈的熱,不要刺穿混亂的脈,不要刺穿持續的汗。
是不是服藥的時間不對呢?將前面的藥物混合在一起,煮沸並在晚上暴露,雞叫時溫暖服用,疾病立即消失。不需要再調理,精神逐漸恢復,一年都沒有生病。由此可知,仲淳對疾病的觀察和氣息的判斷,有著靈敏的心和智慧的眼睛,又知道服藥的時機非常重要。應當早上服用晚上投藥,應當晚上服用早上投藥,應當熱的時候溫暖,應當溫暖的時候熱,都是錯誤的。
任丘裴在澗離開家庭逃離塵世,遵守戒律吃素食,遊歷五嶽,足跡幾乎遍及全國,偶爾住在金壇,住在西禪寺的僧房,酷暑中坐在小樓上,每天念誦準提咒三千次,唸佛名號三萬次。忽然頭痛如被斧頭劈開,身體發熱,口乾,一天喝一斗多的冷水,仍然口渴,自己認為肯定會死。莊斂之同情他的旅行中的疾病,經常來看他。
一天,他急忙派僕人找斂之永訣,把隨身攜帶的書畫和玩具全部交給斂之,哭著說:哥哥請替我保管,我死後,千萬不要用世俗的禮儀埋葬我,只需要兩個缸裝我的屍體,用三尺的地埋葬就好!斂之淚流滿面,無計可施。當時我在梁溪陽羨間遊玩,斂之命令我的僕人克勤追趕回來,看到他的脈搏知道是中暑,為他開出了竹葉石膏湯的處方。斂之按照處方製藥,親自煎煮並服用。
不到兩劑,發燒和口渴都停止了;幾十劑後,疾病才退去;旋即加上健脾的藥物十幾帖後病情穩定。
中暑霍亂的神奇配方。
絲瓜葉(一片),白霜梅肉(一枚)和核中的種子,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糊狀,用新打的水調勻服用,入口後立即好轉。
另一個配方,使用帶殼的粟米搗碎,煎湯溫服,入口後立即好轉。多次實驗非常有效。
另一個配方,取扁豆葉搗碎成汁一碗,飲用後立即好轉。
另一個配方,高存之的家僕婦患這種病,仲淳用砂仁(炒研,一兩),鹽(一撮)。用沸水調勻,冷卻後,服用一劑就好了。如果吃了冷的食物,可以加入吳茱萸(四錢)。
另一個配方,使用青蒿的嫩葉,揉搓成豆子大小,井水吞下幾個,立即好轉。
治療中暑導致的昏眩,煩悶想要死亡。
挖掘深度超過一尺的土地,取出黃土,用新打的水調勻,飲用一二碗,立即好轉。
另一個配方,取田中的泥漿塗抹在肚臍上,讓壯年人在上面小便,同時在口中小便,吞下後立即起牀。
治療中暑導致的大小便不通。
使用田螺(三枚),搗碎,加入青鹽(三分),攤成膏狀,貼在肚臍下一寸的地方,立即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