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吐血

湖廣張仲虎客邸耽於青樓,且多拂意之事,至冬底,發大寒熱,咳嗽。吳中醫者皆以外感治之,發表和解,無不遍試。適毛子晉拉予視之,見其神色消耗,脈氣虛數中時復一結,咳嗽有血,臥不貼席。予謂子晉曰:此陰虛內傷證也。陰精虧竭,故脈見虛數。內有瘀血,故結脈時見。

肺肝葉損,所以臥不能下。此不治之證,況誤認外感,多服發散,復蹈虛虛之故耶。不數日而歿。

太學許韜美形體卑弱,神氣短少,且素耽酒色,時常齒衄。辛未春,偶患右乳傍及肩背作痛異常,手不可近,捫之如火,日夜不眠。醫以內傷治之,服桃仁、紅花、乳、沒、延胡、靈脂等藥,廿余劑不效。邀余診視,六脈虛數,肝腎為甚。予斷為陰虛火旺之證,當滋養陰血,扶持脾胃,俾陰血漸生,虛火降下,則痛不求其止而止矣。如必以和傷治痛為急,則徒敗胃氣,克削真元,非所宜也。

疏一方付之,用生地、牡丹皮、芍藥、牛膝、枸杞、續斷、石斛、甘草、桑枝、麥冬、蘇子。囑其服十劑方有效,以陰無驟補之法耳。服至八劑後,復邀過看,診其脈氣漸和,精神漸旺,向未出房室,此則能步至中堂,但痛處未盡除,然而生機則躍躍矣。惜其欲速太過,惑於群小,棄置予方,復以前藥雜進。

一月後,胃氣果敗,作嘔逆;陰血愈耗,發潮熱;脾氣傷盡,作腹脹。再半月而死矣。(已上三條附)。

白話文:

[吐血]

在湖廣地方,有位名叫張仲虎的人,在客館裡過度沉溺於風月場所,且常遇到不如意的事。到了冬天尾聲,他突然發起高燒,還伴隨著劇烈的咳嗽。吳地的醫生都認為他是因為外部感染而生病,開了許多治療外感的藥物,試圖幫助他排汗或調和體內平衡,然而所有的方法都試遍了,病情仍沒有改善。

恰好毛子晉帶我去看他,我看到他的神情憔悴,脈搏虛弱且時常出現停頓,咳嗽時會咳出血來,甚至無法安穩地躺著。我對子晉說:「這是典型的內傷陰虛症狀。陰精大量流失,導致脈象呈現虛弱的狀態。體內有瘀血存在,所以脈象才會時常出現結滯。

肺部和肝臟受到損害,所以他無法躺平。這種病是無法治癒的,更何況被誤診為外感,服用太多散熱的藥物,這無疑是在虛弱的身體上雪上加霜。」果然,沒過幾天,他就去世了。

另一位叫許韜美的太學生,身材瘦弱,精力不足,而且他長期沉溺於酒精和女色,經常牙齦出血。辛未年的春天,他突然覺得右邊乳房旁邊以及肩背疼痛得異常,連手都不敢碰,摸上去像火燒一樣,日夜難眠。

醫生按照內傷的方式來治療,讓他服用了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、延胡索、靈脂等藥物,但是二十多帖藥下去,卻一點效果都沒有。他請我去診斷,我發現他的脈象虛弱且頻率快,肝腎兩臟尤其嚴重。我判斷這是陰虛火旺的病症,應該要滋養陰血,調理脾胃,等到陰血逐漸生成,虛火自然就會下降,屆時疼痛就不會再發生。

如果只是急著止痛,而忽略了調理內傷,那樣只會傷害到胃氣,削減生命力,並不是好的做法。

我開了一個藥方給他,裡面有生地、牡丹皮、芍藥、牛膝、枸杞、續斷、石斛、甘草、桑枝、麥冬、蘇子。我告訴他至少要服用十帖藥才會開始見效,因為陰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補充回來的。服用了八帖藥後,他再次請我去診斷,脈象漸趨平和,精神也漸漸恢復,原本他一直待在房間裡,現在已經能走到大廳,雖然疼痛還未完全消失,但生命活力已經開始回復。可惜的是,他太心急,被一些小人所迷惑,放棄了我的藥方,又開始服用之前那些藥物。

一個月後,胃氣果然衰弱,開始嘔吐;陰血更加枯竭,發起潮熱;脾氣也被消磨殆盡,腹部開始膨脹。再過半個月,他就去世了。

2. 吐血三要法

宜行血,不宜止血。

血不行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行血則血循經絡,不止自止。止之則血凝,血凝則發熱,惡食,病日痼矣。

宜補肝,不宜伐肝。

經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主藏血。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,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矣。

宜降氣,不宜降火。

氣有餘即是火,氣降即火降,火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之劑,反傷胃氣,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今之療吐血者,大患有二:一則專用寒涼之味,如芩、連、山梔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往往傷脾作泄,以致不救。一則專用人參,肺熱還傷肺,咳嗽愈甚。

亦有用參而愈者,此是氣虛喘嗽,氣屬陽,不由陰虛火熾所致,然亦百不一二也。

仲淳立論,專以白芍藥、炙甘草制肝。枇杷葉、麥門冬、薄荷葉、橘紅、貝母清肺。薏苡仁、懷山藥養脾。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下氣。青蒿、鱉甲、銀柴胡、牡丹皮、地骨皮補陰清熱。酸棗仁炒研、白茯神養心。山茱萸肉、枸杞子補腎。予累試之輒驗,然陰無驟補之法,非多服藥不效。

病家欲速其功,醫者張皇無主,百藥雖試,以致殞身。覆轍相尋不悟,悲夫!(鬱金治吐血聖藥,患無真者爾)。

顧季昭患陰虛內熱,仲淳云:法當用甘寒,不當用苦寒。然非百餘劑不可,慎勿更吾方。欲加減,使吾徒略加增損可也。果百劑而安。

天門冬,麥門冬,桑白皮,貝母,枇杷葉(各二錢),地骨皮(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,白芍藥(二錢),鱉甲(三錢),蘇子(研細,二錢),車前子(二錢)

王司丞遜之患吐血,仲淳診之云:多服童便自愈。別去,貽書門人張選卿曰:遜之旋已勿藥矣,但相公年尊,右手脈弱甚,此非細故,可致意遜之預為計。時文肅公尚無恙,不兩月,而遜之疾瘳,文肅一病不起。

加味六味地黃丸(治吐血,趙冠山子服立起)。

地黃(半斤),天門冬,麥門冬,牛膝,鱉甲,黃柏,青蒿,五味子,橘紅,枇杷葉,懷山藥,山茱萸肉(各四兩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二兩)

煎方,蘇子(炒研,二錢),枇杷葉(三大片),生地黃(三錢),廣陳皮(二錢),白芍藥(三錢),茅根(一兩),麥門冬(五錢),桑白皮(二錢),番降香(一錢二分,血止去之),貝母(二錢),牛膝(四錢),鱉甲(四錢),甘草(一錢),天門冬(二錢)

治陰虛喉痛。喉間血腥氣,聲啞,到此便難措手。

麥門冬(三錢),天門冬(三錢),薄荷(八分),貝母(三錢),蘇子(研,一錢),橘紅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百部(去心,三錢),款冬花蕊(二錢),鱉甲(如法,四錢),桑白皮(如法,四錢),懷生地(三錢)

河水二盅,煎八分,加童便一杯,飢時服。

丸方,六味地黃丸中加鱉甲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百部、五味子、真阿膠,各如山藥之數,煉蜜丸。每六錢,空心淡鹽湯吞,飢時白滾湯吞。(已上皆仲淳法)。

白話文:

[吐血治療三原則]

應促進血液流通,而非阻止出血。

血液不在經絡中正常流動,是由於氣逆導致向上壅塞。讓血液順暢流動,它會自行回到正軌,自然停止出血。若阻止出血,血液將凝固,進而引起發燒,食慾不佳,病情將逐日加重。

應滋養肝臟,而非削弱其功能。

根據古籍記載,五臟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精氣,而不是過度消耗。肝臟扮演著將軍的角色,負責儲血。吐血的現象,意味著肝臟無法正常運作。滋養肝臟,讓肝氣平衡,血液將有歸宿,若削弱肝臟,肝臟將無法藏血,出血將更難停止。

應降氣,而非單純滅火。

氣過盛即是火,氣下降,火也隨之下降。火降後,氣不再上升,血液隨氣行,不會有從上竅溢出的隱患。單純滅火,會使用寒涼藥材,反而傷害胃氣,胃氣受損,脾臟將無法統血,血液更難回到正軌。

現在治療吐血的問題,常見兩大誤區:一是過度依賴寒涼藥材,如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等,這些藥材往往會傷害脾臟,導致腹瀉,病情加重。二是過度依賴人參,肺熱將再次傷害肺臟,咳嗽更加嚴重。

雖然也有用參有效的情況,但這是因為氣虛喘嗽,氣屬陽性,不是由陰虛火旺導致,但這種情況極少發生。

仲淳提出的理論,專門使用白芍藥和炙甘草調節肝臟。枇杷葉、麥門冬、薄荷葉、橘紅、貝母清肺。薏苡仁、淮山藥養脾。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降氣。青蒿、鱉甲、銀柴胡、牡丹皮、地骨皮滋陰清熱。炒熟的酸棗仁、白茯神養心。山茱萸肉、枸杞子補腎。我多次實踐,效果顯著,然而滋陰無法迅速達到,不服用足夠的藥量,效果不佳。

病人希望快速痊癒,醫生急躁無方,即使嘗試了各種藥物,最終可能喪命。類似的失敗經驗屢見不鮮,令人感嘆!

顧季昭因陰虛內熱,仲淳認為應使用甘寒藥材,而非苦寒藥材。但這需要一百劑以上的藥才能見效,切勿更改處方。如果想調整,可以讓我的學生稍作修改。果然,服用了一百劑後,病情穩定。

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貝母、枇杷葉(各二錢)、地骨皮(三錢)、五味子(一錢)、白芍藥(二錢)、鱉甲(三錢)、蘇子(研細,二錢)、車前子(二錢)

王司丞遜之患吐血,仲淳診斷後建議多喝童便就能痊癒。離開後,他寫信給門人張選卿說:遜之已經康復,不用再服藥。但是相公年紀大,右手脈象非常虛弱,這不是小事,可以提醒遜之預先做準備。當時文肅公還健康,不到兩個月,遜之的病情就痊癒了,而文肅公卻因病去世。

加味六味地黃丸(治療吐血,趙冠山子服用後立即見效)。

地黃(半斤)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牛膝、鱉甲、黃柏、青蒿、五味子、橘紅、枇杷葉、淮山藥、山茱萸肉(各四兩)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各二兩)

煎方:蘇子(炒研,二錢)、枇杷葉(三大片)、生地黃(三錢)、廣陳皮(二錢)、白芍藥(三錢)、茅根(一兩)、麥門冬(五錢)、桑白皮(二錢)、番降香(一錢二分,出血停止後去掉)、貝母(二錢)、牛膝(四錢)、鱉甲(四錢)、甘草(一錢)、天門冬(二錢)

治療陰虛引起的喉嚨疼痛。喉嚨有血腥味,聲音沙啞,到這個階段就很難處理。

麥門冬(三錢)、天門冬(三錢)、薄荷(八分)、貝母(三錢)、蘇子(研,一錢)、橘紅(二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百部(去心,三錢)、款冬花蕊(二錢)、鱉甲(如法,四錢)、桑白皮(如法,四錢)、懷生地(三錢)

用兩杯河水煮至剩下八分,加入一杯童便,空腹時服用。

丸方:在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鱉甲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百部、五味子、真阿膠,各與淮山藥等量,用蜂蜜製成丸。每次六錢,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,飢餓時用開水送服。(以上皆為仲淳的治療方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