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9)

1. 春溫夏熱病大法

即不死,八十二老人,挾重貲而聽其扶櫬東歸,余心安乎?萬一有此,惟有親至鄞耳!余聞其語,為之惻然。急往診,其脈洪大而數。為疏竹葉石膏湯方,因其有腹瀉之病,石膏止用一兩,病初不減。此兄素不謹良,一友疑其虛也,云宜用肉桂、附子。斂之以其言來告。余曰:誠有是理,但余前者按脈,似非此證,豈不數日脈頓變耶?復往視其脈,仍洪大而數。余曰:此時一投桂、附,即發狂登屋,必不救矣。

一照前方,但加石膏至二兩。斂之曰:得毋與泄瀉有妨乎?余曰:熱邪作祟,此客病也,不治立殆。渠泄瀉已八年,非暴病也。治病須先太甚,急治其邪,徐並其夙恙除之。急進一劑,夜臥遂安,即省人事;再劑而前惡證頓去;不數劑霍然,但瀉未止耳。余為疏脾腎雙補丸方,更加黃連、乾葛、升麻,以痧痢法治之。

不一月,瀉竟止。八載沉疴,一旦若失。仰韶耄矣,別余歸老,拜謝垂涕,謂父子得以生還,皆余賜也。

應斂之一莊僕,因受寒發熱,頭痛如裂,兩目俱痛,渾身骨內疼痛,下元尤甚,狀如刀割,不可堪忍,口渴甚,大便日解一次,胸膈飽脹,不得眠,已待斃矣。斂之以其證來告,為疏一方:乾葛(三錢),石膏(一兩半),麥門冬(八錢),知母(三錢半),羌活(二錢半),大栝蔞(半個,連子打碎),枳殼(一錢),桔梗(一錢),竹葉(一百片),河水煎服。四劑而平。

此太陽陽明病也。貧人素多作勞,故下體疼痛尤甚。以羌活去太陽之邪;石膏、竹葉、乾葛、知母、麥門冬解陽明之熱;栝蔞、枳殼、桔梗,疏利胸膈之留邪;故遂愈。

一奴傷寒,熱解後,復下血不止。主人以痢藥投之,更甚。仲淳云:此傷寒失汗之餘症也。用地榆、麥門冬、知母、竹葉,以代仲景諸血證藥,遂愈。

常熟吳見,吳在京邸時,有小青衣患傷寒,愈而復,復而愈,愈而再復,不知其幾。趙文肅公謂仲淳曰:此非兄不能救,他人亦不肯往。仲淳亟馳診之:病人面色黃白,六脈微弱,大便不通,胸中不快,亦不思食。曰:此為傷寒百合壞症之餘邪且退矣。胸中不快,虛而氣壅,非實邪也;不大便者,久病津液枯,氣弱不能送也。

投以人參(五錢),麥門冬(兩許),炒枳殼(八錢)。盡劑立解而瘥。

莊斂之一僕,因傷寒後勞復,發熱,頭痛,腹內作瀉,勢甚危急。余為疏方:山梔仁(四錢),枳實(二錢),豆豉(一兩),川黃連(二錢),乾葛(三錢),調六一散(五錢)服。二劑熱退、瀉止,頭痛亦愈。但不思飲食,為去山梔、枳實、黃連,加鱉甲(四錢),炙甘草(二錢半),麥門冬(五錢)。不數劑而愈。

梁溪一男子素虛,春中感冒,頭痛,肌痛,發熱。羌活(二錢),麥門冬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紫蘇(一錢五分),北細辛(七分),前胡(一錢五分)。次日,頭痛止。熱未退,口渴。仲淳用芍藥、五味子。人曰:風邪未退,遽用酸斂,何也?曰:因人而施爾!一帖即愈。

白話文:

春溫夏熱病大法

一位八十二歲的老人,帶著豐厚的財物,請人護送他回家鄉。我聽到後感到十分同情,立刻前去診治。他脈象洪大而快速,伴有腹瀉。我開了疏竹葉石膏湯,因為他腹瀉,石膏只用了一兩,病情初期沒有減輕。一位朋友懷疑他體虛,建議用肉桂、附子。他將朋友的意見告訴我。我說:的確有這個道理,但我之前診脈,感覺不是這個症狀,難道幾日脈象會突然變化嗎?我又去查看他的脈象,仍然是洪大而快速。我說:現在用肉桂、附子,他會立刻發狂上房,肯定救不活了。

我沿用之前的藥方,只把石膏加到兩兩。他問:這樣會不會妨礙瀉痢?我說:熱邪作祟,這是急症,不治立刻就會危及生命。他腹瀉已經八年了,不是突然發病。治病要先治最嚴重的地方,先治其邪,再慢慢調理他多年的舊疾。立刻服用一劑藥後,晚上睡覺就安穩了,神志也清醒了;再服用一劑,之前的症狀就消失了;沒服用幾劑就痊癒了,只是腹瀉還沒完全停止。我再給他開了疏脾腎雙補丸,加黃連、乾葛、升麻,用治療痧痢的方法調理。

不到一個月,腹瀉就完全停止了。八年來的頑疾,一下子就好了。老人向我拜謝,感激涕零,說父子倆能活下來,都是我的功勞。

莊園裡的一位僕人,因為受寒發熱,頭痛欲裂,雙眼都痛,全身骨頭都痛,下半身尤其嚴重,像刀割一樣難以忍受,口渴嚴重,每天大便一次,胸膈飽脹,睡不著覺,已經快要死了。他將病情告訴我,我開了一個方子:乾葛(三錢)、石膏(一兩半)、麥門冬(八錢)、知母(三錢半)、羌活(二錢半)、大栝蔞(半個,連子打碎)、枳殼(一錢)、桔梗(一錢)、竹葉(一百片),用河水煎服。四劑藥就痊癒了。

這是太陽陽明病。窮人平時勞累多,所以下半身疼痛尤其嚴重。用羌活去除太陽經的邪氣;石膏、竹葉、乾葛、知母、麥門冬消除陽明經的熱邪;栝蔞、枳殼、桔梗疏通胸膈的鬱滯邪氣;所以病就好了。

一個僕人患傷寒,退熱後,又不停地下血。主人用治療痢疾的藥給他服用,病情更加嚴重。我說:這是傷寒後出汗不足的後遺症。用地榆、麥門冬、知母、竹葉代替仲景的治療出血的藥方,就治好了。

常熟的吳先生,吳先生在京城時,有一個小青衣患傷寒,好了又犯,犯了又好,反反覆復,不知道有多少次。趙文肅公對我說:這不是你治不好,而是別人都不肯去診治。我立刻趕去診治:病人面色黃白,六脈微弱,大便不通,胸中憋悶,也不想吃東西。我說:這是傷寒百合壞症的餘邪快要消退了。胸中憋悶,是虛弱氣機鬱結,不是實邪;不大便,是久病津液枯竭,氣虛不能運送。

我給他服用人參(五錢)、麥門冬(兩許)、炒枳殼(八錢)。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
莊園裡的一位僕人,因為傷寒後勞累,又發熱、頭痛、腹瀉,情況十分危急。我給他開了方子:山梔仁(四錢)、枳實(二錢)、豆豉(一兩)、川黃連(二錢)、乾葛(三錢),調六一散(五錢)服用。兩劑藥後,熱退、瀉止,頭痛也好了。但是不想吃東西,我就去掉山梔、枳實、黃連,加入鱉甲(四錢)、炙甘草(二錢半)、麥門冬(五錢)。沒服用幾劑藥就好了。

梁溪一個男子體質虛弱,春天感冒,頭痛、肌肉酸痛、發熱。我給他開了方子:羌活(二錢)、麥門冬(三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紫蘇(一錢五分)、北細辛(七分)、前胡(一錢五分)。第二天,頭痛好了。熱還沒退,口渴。我用了芍藥、五味子。有人說:風邪還沒退,就用酸味收斂的藥,為什麼?我說:要根據病人情況而定!一劑藥就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