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痧疹論並治法

痧疹者,手太陰肺、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,發而為病者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瘟疫之類與。其證類多咳嗽多嚏,眼中如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咽痛,唇焦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。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以升發之。

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誤施溫補,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。清涼如玄參,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。甘寒如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。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皆應用之藥也。量證輕重,製劑大小,中病則已,毋太過焉。

白話文:

【痧疹的理論與治療方法】

痧疹這種病症,是由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過盛所引發的。這種疾病在兒童中比較常見,但成人也會偶爾發生。它可能屬於流行性瘟疫的一種。其症狀通常包含頻繁的咳嗽和打噴嚏,眼睛像含著淚水,多次腹瀉,多痰,高熱,口渴,以及感到煩悶。在嚴重的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焦躁不安,咽喉疼痛,嘴脣乾燥,精神混亂等症狀。在治療上,應以清涼散熱為主要原則。

使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的藥物來進行治療,藉以提升和散發體內的熱氣。

特別要避免使用酸性收斂的藥物,而應該選擇辛香散熱的藥材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的藥物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辛散的藥物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的藥物如玄參、栝樓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的藥物如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的藥物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這些都是可用於治療的藥物。

根據病情的輕重,調整藥物的劑量大小,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應停止使用,切勿過度使用。

2. 痧疹續論

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。初發時必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嗽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門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痰壅則自愈,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(兩許),玄參、薄荷(各二錢)。如冬天寒甚,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。

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痧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惟宜升散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白扁豆、黃連,便膿血則加滑石末,必自愈。

痧後牙疳最危,外用雄黃牛糞尖,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片腦(一分),研勻吹之;內用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水煎,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。緩則不可救藥。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藥、炙甘草為君;蓮肉、白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門冬、龍眼肉為臣。多服必漸強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
痧後生瘡不已,餘熱未盡故也。宜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懷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

痧疹不宜依證施治,惟當治本。本者,手太陰、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,則諸證自退矣。

治痧疹發不出,喘嗽,煩悶,躁亂。

西河柳葉,風乾,為細末。水調四錢,頓服,立定。此神秘方也。砂糖調服,兼可治疹後痢。去歲銘鞠救吳少海子及其侄,湯水不入矣,逐口強灌之而生。今歲張守為長郎初婚亦危矣,治之亦愈。皆仲淳法也。

又方(仲淳立)。蟬退(一錢),鼠黏子(炒研,一錢五分),荊芥穗(一錢),玄參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薄荷葉(一錢),知母(蜜炙,一錢),西河柳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,甚者,加石膏(五錢),冬米(一撮)。

又方,加三黃。

賀知忍少子病痧疹,家人不知,尚以肉飯與之。仲淳適至,驚曰:此痧症之極重者,何易視之?遂以西河柳(兩許),雜以玄參(三錢),知母(五錢),貝母(三錢),麥門冬(兩許),石膏(兩半),竹葉(七十片)。二劑而痧盡現。遍體皆赤;連進四劑,薄暮矣。知忍曰:兒今無恙乎?仲淳曰:痧雖出盡,煩躁不止,尚不可保。

再以石膏(三兩),知母(一兩),麥門冬(三兩),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五錢),西河柳(一兩),竹葉(二百片)。濃煎飲之,煩躁遂定而瘥。

冬月痧疹,因寒不得發透,喘渴悶亂,煩躁不定。用麻黃去節,湯泡過,以蜜酒拌炒,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,一服立透。藥用乾葛、麥門冬、貝母、前胡、荊芥、玄參、西河柳、甘草、知母。

治痧後下積滯。(仲淳立)。

川黃連(酒炒,一兩),升麻(七分),乾葛(八錢),甘草(四錢),黃芩(八錢),白芍藥(酒炒,八錢),滑石(如法,一兩)

懷山藥粉和丸。白湯吞三五錢。

治痧後口瘡。

雄黃牛糞尖(一個,火煅過研細),明礬(五分),冰片(一分五釐),皮硝(一錢),白硼砂(三錢),銅青(三分,能作痛,可去之)

研細,以鵝翎管吹入患處。

治痧後瘧。(仲淳立)。

鱉甲(如法,二錢),山楂肉(三錢),橘紅(二錢五分),貝母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炙甘草(七分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二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柴胡(一錢),如不渴,去知母。渴甚,加石膏(五錢)。

顧鳴六乃郎,稟賦素弱,年數歲,患脾虛證,飲食絕不沾唇,父母強之,終日不滿稀粥半盂,形體倍削,鳴六深以為憂。予為之疏一丸方,以人參為君,茯苓、山藥、橘紅、白芍藥、蓮肉、扁豆為佐。更定一加味集靈膏相間服之。百日後,飲食頓加,半年肌體豐滿。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,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。

治病全在活法,不宜拘滯。(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