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痧疹論並治法
痧疹者,手太陰肺、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,發而為病者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瘟疫之類與。其證類多咳嗽多嚏,眼中如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咽痛,唇焦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。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以升發之。
白話文:
痧疹是由肺經和胃經發出的熱毒,導致身體發病。小孩子較常得痧疹,大人也有可能得。可能是受到時氣或瘟疫的影響。
症狀通常是:咳嗽頻繁、打噴嚏、眼睛像流淚一樣、腹瀉、多痰、發燒、口渴、煩躁,嚴重時會煩躁不安、咽喉疼痛、嘴脣乾裂、神志不清。
治療方法以清涼發散為主。使用的藥物以辛寒、甘寒、苦寒藥材為主,幫助升發熱毒。
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誤施溫補,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。清涼如玄參,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。甘寒如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。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皆應用之藥也。量證輕重,製劑大小,中病則已,毋太過焉。
白話文:
只有忌諱酸收的食物,最適合辛散的藥物。誤用溫補的療法,禍事會很快降臨。辛散的藥物有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。清涼的藥物有玄參、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。甘寒的藥物有麥門冬、生甘草、蔗漿。苦寒的藥物有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。這些都是常用的藥物。根據病情的輕重,配製不同的劑量,只要病情好轉即可,不要過度用藥。
2. 痧疹續論
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。初發時必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嗽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門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痰壅則自愈,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(兩許),玄參、薄荷(各二錢)。如冬天寒甚,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。
白話文:
痧疹是由肺胃熱毒引起的。一開始發作時一定會咳嗽,此時要清熱解毒,不要止咳。出疹後咳嗽,可以用貝母、栝樓根、甘草、麥門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來清餘熱,化解痰液,症狀就會自然消退。注意不要使用五味子等收斂性的藥物。如果多喘,是因為熱毒壅滯於肺部,不要使用止喘藥,只能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(兩許)、玄參、薄荷(各二錢)。如果是在冬天寒氣很重的情況下,痧毒被寒氣鬱結在體內,無法透發出來,可以加用蜜酒炒麻黃一劑,馬上就能止住。
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痧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惟宜升散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白扁豆、黃連,便膿血則加滑石末,必自愈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熱症狀特別嚴重,就使用白虎湯並加入西河柳。千萬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升麻,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喘鳴。如果出現大量腹瀉,不要急於止瀉,可以使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這些藥物可以自然止瀉。患疹子的人不必擔心腹瀉,因為腹瀉可以解除陽明經的熱邪,也是表裏分別消退的道理。出過痧後出現腹瀉,或者大便帶膿帶血,都是因為熱邪內陷所致,切忌止澀,宜採用升散的方法。仍然使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白扁豆、黃連,如果大便帶膿帶血,可以加滑石粉,就能自然痊癒。
痧後牙疳最危,外用雄黃牛糞尖,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片腦(一分),研勻吹之;內用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水煎,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。緩則不可救藥。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藥、炙甘草為君;蓮肉、白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門冬、龍眼肉為臣。多服必漸強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白話文:
出痧後出現口腔潰瘍是最危險的,外用雄黃和曬乾的牛糞尖。先將兩者煅燒後保存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加入一小部分真片腦,充分混合研勻後,吹敷在潰瘍處。內服藥方: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黃,用水煎煮,加入20-30勺生犀角汁調服。如果救治不及時,病情可能會惡化,難以挽救。出痧後元氣尚未恢復,脾胃虛弱,應以白芍藥和炙甘草為主藥;蓮子肉、白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輔藥。多服此方可以逐漸恢復體力,但是要謹慎使用參類和術類藥材。
痧後生瘡不已,餘熱未盡故也。宜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懷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
白話文:
出痧後如果瘡口一直無法癒合,是因為體內餘熱尚未完全消退所致。可以使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懷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等中藥材,濃煎後服用,效果良好。
痧疹不宜依證施治,惟當治本。本者,手太陰、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,則諸證自退矣。
治痧疹發不出,喘嗽,煩悶,躁亂。
白話文:
治療痧疹不應該只根據症狀來治療,應該要從根本著手。所謂的根本,就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邪熱。如果能夠解除這邪熱,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。
治療痧疹發不出,喘咳,心情煩悶,焦躁不安。
西河柳葉,風乾,為細末。水調四錢,頓服,立定。此神秘方也。砂糖調服,兼可治疹後痢。去歲銘鞠救吳少海子及其侄,湯水不入矣,逐口強灌之而生。今歲張守為長郎初婚亦危矣,治之亦愈。皆仲淳法也。
白話文:
將西河產的柳葉風乾後磨成細末。用一碗水服用四錢,一口氣喝完,疾病就會立刻痊癒。這是個神奇的方子。用砂糖水服用還能治療麻疹後的痢疾。去年銘鞠用此方救活了吳少海的兒子和他的侄子,當時他們已經不能進食湯水,於是強行灌服此方後保住了性命。今年,張守為的大兒子初婚時也病得很嚴重,用此方治療後也痊癒了。這些都是仲淳醫生的方法。
又方(仲淳立)。蟬退(一錢),鼠黏子(炒研,一錢五分),荊芥穗(一錢),玄參(二錢),甘草(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薄荷葉(一錢),知母(蜜炙,一錢),西河柳(五錢),竹葉(三十片),甚者,加石膏(五錢),冬米(一撮)。
又方,加三黃。
白話文:
另一種藥方(由仲淳立提供):
- 蟬蛻:1 錢
- 鼠黏子(炒過研磨):1 錢 5 分
- 荊芥穗:1 錢
- 玄參:2 錢
- 甘草:1 錢
- 麥門冬(去核):3 錢
- 乾葛:1 錢 5 分
- 薄荷葉:1 錢
- 知母(用蜂蜜烘焙過):1 錢
- 西河柳:5 錢
- 竹葉:30 片
- 症狀較嚴重時,可以加入:石膏(5 錢)、冬米(一小撮)
賀知忍少子病痧疹,家人不知,尚以肉飯與之。仲淳適至,驚曰:此痧症之極重者,何易視之?遂以西河柳(兩許),雜以玄參(三錢),知母(五錢),貝母(三錢),麥門冬(兩許),石膏(兩半),竹葉(七十片)。二劑而痧盡現。遍體皆赤;連進四劑,薄暮矣。知忍曰:兒今無恙乎?仲淳曰:痧雖出盡,煩躁不止,尚不可保。
白話文:
賀知忍的小兒子得了痧疹,家人不知道,還給他吃了肉飯。仲淳恰好來訪,驚訝地說:「這是痧症最嚴重的,怎麼這樣輕視呢?」於是用西河柳(兩錢)、玄參(三錢)、知母(五錢)、貝母(三錢)、麥門冬(兩錢)、石膏(兩錢半)、竹葉(七十片)給孩子治療。兩劑藥之後,痧疹全部發出來了,遍體通紅;連續服用四劑,到了傍晚。賀知忍說:「孩子現在沒事了吧?」仲淳說:「雖然痧疹都出來了,但煩躁不安還沒有消除,還不能保證安全。」
再以石膏(三兩),知母(一兩),麥門冬(三兩),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五錢),西河柳(一兩),竹葉(二百片)。濃煎飲之,煩躁遂定而瘥。
白話文:
把石膏(150克)、知母(50克)、麥門冬(150克)放入藥鍋中,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25克)、西河柳(50克)、竹葉(200片)。用大火熬煮出濃い汁液後飲用,煩躁不安就會得到改善並痊癒。
冬月痧疹,因寒不得發透,喘渴悶亂,煩躁不定。用麻黃去節,湯泡過,以蜜酒拌炒,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,一服立透。藥用乾葛、麥門冬、貝母、前胡、荊芥、玄參、西河柳、甘草、知母。
治痧後下積滯。(仲淳立)。
白話文:
在冬季發生的痧疹,因為寒氣阻滯無法發出來,導致患者喘息、口渴、胸悶煩躁、情緒不穩定。
使用去節麻黃,用熱湯浸泡後,加上蜂蜜和酒炒,加入約一錢或七八分的量到治療痧疹的藥中,服用一劑就能發出來。
藥方使用乾葛、麥門冬、貝母、前胡、荊芥、玄參、西河柳、甘草和知母等藥材。
川黃連(酒炒,一兩),升麻(七分),乾葛(八錢),甘草(四錢),黃芩(八錢),白芍藥(酒炒,八錢),滑石(如法,一兩)
懷山藥粉和丸。白湯吞三五錢。
治痧後口瘡。
白話文:
- 川黃連(炒過酒,1 兩)
- 升麻(7 分)
- 乾葛(8 錢)
- 甘草(4 錢)
- 黃芩(8 錢)
- 白芍藥(炒過酒,8 錢)
- 滑石(按指定方法處理,1 兩)
雄黃牛糞尖(一個,火煅過研細),明礬(五分),冰片(一分五釐),皮硝(一錢),白硼砂(三錢),銅青(三分,能作痛,可去之)
研細,以鵝翎管吹入患處。
治痧後瘧。(仲淳立)。
白話文:
雄黃(一個,用火煅燒後研磨成細粉)
明礬(五分)
冰片(一分五釐)
皮硝(一錢)
白硼砂(三錢)
銅青(三分,如果會引起疼痛,可以去除)
鱉甲(如法,二錢),山楂肉(三錢),橘紅(二錢五分),貝母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炙甘草(七分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二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柴胡(一錢),如不渴,去知母。渴甚,加石膏(五錢)。
白話文:
龜殼(按照方法處理,兩錢),山楂肉(三錢),橘皮(兩錢五分),貝母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炙甘草(七分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茯苓(兩錢),乾葛(一錢五分),柴胡(一錢)。如果沒有口渴,去除知母。如果口渴嚴重,添加石膏(五錢)。
顧鳴六乃郎,稟賦素弱,年數歲,患脾虛證,飲食絕不沾唇,父母強之,終日不滿稀粥半盂,形體倍削,鳴六深以為憂。予為之疏一丸方,以人參為君,茯苓、山藥、橘紅、白芍藥、蓮肉、扁豆為佐。更定一加味集靈膏相間服之。百日後,飲食頓加,半年肌體豐滿。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,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。
治病全在活法,不宜拘滯。(附)。
白話文:
顧鳴六的小兒子天生體弱,幾歲時得了脾虛的病,幾乎不吃東西,父母強迫他吃,一整天也吃不到一碗稀粥,身體瘦得厲害。鳴六十分憂愁。我為他開了一劑藥方,以人參為主藥,茯苓、山藥、橘紅、白芍藥、蓮肉、扁豆為輔藥。又配了一份加味的集靈膏,讓他交替服用。一百天後,他的食慾大增,半年後身體就豐滿起來了。一般人只知道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脾虛,卻不知道滋潤益陰的涼性藥物對脾臟也有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