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四 (29)
卷之四 (29)
1. 用藥凡例
凡湯酒膏中用諸石藥,皆細搗之,以新絹裹之,內中。《衍義》云:石藥入散,如鍾乳粉之屬,用水研乳極細,必要二三日乃已,以水漂澄,極細方可服耳,豈但搗細以絹裹之為例耳。
凡煎膏中有脂,先須揭去革膜子,方可用之。如豬脂勿令經水。臘月者尤佳。
凡膏中有雄黃、硃砂輩,皆當令研如面,俟膏畢,乃投入,以物杖攪之;不爾,沉聚在下不勻也。
凡草藥燒灰為末,如荷葉、柏、茅根、薊根,十灰散之類,必燒焦枯,用器蓋覆以存性。若如燒燃柴薪,煅成死灰,性亦不存而罔效矣。
凡諸膏膩藥,如桃仁、麻仁輩,皆另搗如膏,乃以內成散中,旋次下臼,合研令消散。
白話文:
用藥凡例
所有湯劑、酒劑、膏劑中使用礦物藥材,都必須細細研磨,再用新的絲絹包裹後才能使用。《衍義》中記載:礦物藥材入散劑,像鍾乳粉之類,要用清水研磨成極細的乳狀,至少需要二三日才能完成,還要用水漂洗沉澱,直到非常細緻才能服用,哪裡只是簡單地搗碎用絹布包裹就能了事呢?
凡是煎熬膏劑中含有油脂的,必須先去除油脂表面的薄膜才能使用。例如豬油,絕對不能沾到水,臘月所取得的豬油最好。
凡是膏劑中含有雄黃、硃砂等藥材,都必須研磨成像麵粉一樣細膩,等到膏劑熬製完成後再加入,並用工具不斷攪拌;否則,這些藥材會沉澱在底部,混合不均勻。
凡是用草藥燒成灰末的,例如荷葉灰、柏葉灰、茅根灰、薊根灰等,像十灰散這類藥物,一定要燒到焦黑枯萎,並用器物蓋住以保存藥性。如果像燒柴火一樣燒成死灰,藥性就會喪失,也就沒有療效了。
凡是所有膏狀油膩的藥材,像桃仁、麻仁等,都必須另外研磨成膏狀,再加入散劑中,要順序放入研磨臼中,一起研磨至藥材溶解散開。
2. 煎藥則例
凡煎湯劑,必先以主治之為君藥,先煮數沸,然後下余藥,文火緩緩熬之得所,勿揭蓋,連罐取起坐涼水中,候溫熱服之,庶氣味不泄。若據乘熱揭封傾出,則氣泄而性不全矣。煎時不宜烈火,其湯騰沸,耗蝕而速涸,藥性未盡出,而氣味不純。人家多有此病,而反責藥不效,咎將誰歸?
發汗藥,先煎麻黃二三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止汗藥,先煎桂枝二三沸,後下眾藥同煎。
和解藥,先煎柴胡,後下眾藥。至於溫藥先煎乾姜,行血藥先煎桃仁,利水藥先煎豬苓,止瀉藥先煎白朮、茯苓,止渴藥先煎天花粉、乾葛,去濕藥先煎蒼朮、防己,去黃藥先煎茵陳,嘔吐藥先煎半夏、生薑,風藥先煎防風、羌活,暑藥先煎香薷,熱藥先煎黃連。凡諸治劑,必有主治為君之藥,俱宜先煎,則效自奏也。
凡湯中用麻黃,先另煮二三沸,掠去上沫,更益水如本數,乃內余劑;不爾,令人煩。
凡用大黃,不須細銼,先以酒浸令淹浹,密覆一宿,明日煮湯,臨熟乃內湯中,煮二三沸便起,則勢力猛,易得快利。丸藥中微蒸之,恐寒傷胃也。
凡湯中用阿膠、飴糖、芒硝,皆須待湯熟,起去渣,只內淨汁中煮二三沸,熔化盡,仍傾盞內服。
凡湯中用完物,如干棗、蓮子、烏梅仁、決明子、青葙、蔓荊、蘿蔔、芥、蘇、韭等子,皆劈破研碎入煎,方得味出;若不碎,如米之在谷,雖煮之終日,米豈能出哉?至若桃、杏等仁,皆用湯泡去皮尖及雙仁者,或搗如泥,或炒黃色用,或生用,俱可。
凡用砂仁、豆蔻、丁香之類,皆須打碎,遲後入藥,煎數沸即起;不爾,久久煎之,其香氣消散也,是以效少。
凡湯中用犀角、羚羊角,一概末如粉,臨服內湯中,後入藥。一法:生磨汁入藥,亦通。
凡用沉香、木香、乳、沒一切香末藥味,須研極細,待湯熟,先傾汁小盞調香末,服訖,然後盡飲湯藥。
凡煎湯藥,初欲微火令小沸,其水數依方多少。大略藥二十兩,用水一斗,煮四升,以此為準。然利湯欲生,少水而多取汁;補湯欲熟,多水而少取汁。服湯宜小沸,熱則易下,冷則嘔湧。
凡湯液,一切宜用山泉之甘冽者,次則長流河水,井水不用。
白話文:
[煎藥原則]
煎製湯藥時,必須先將主要治療成分的藥材,稱作君藥,先行煎煮幾分鐘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以小火慢慢熬煮到適度,過程中不要掀開鍋蓋,最後把整個罐子放入涼水中,待藥湯溫熱時服用,這樣才能確保藥材的氣味與療效不流失。如果在藥湯還熱的時候就打開蓋子倒出來,藥材的氣味會散失,藥效也會大打折扣。煎煮時不宜使用大火,因為湯水會快速沸騰蒸發,藥材尚未完全釋放療效,味道也不夠純正。許多人常犯這樣的錯誤,反而怪罪藥材無效,那該怪誰呢?
發汗藥,應先煎煮麻黃幾分鐘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。
止汗藥,先煎煮桂枝幾分鐘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。
和解藥,先煎煮柴胡,再加入其他藥材。
溫補藥先煎乾薑,行血藥先煎桃仁,利尿藥先煎豬苓,止瀉藥先煎白朮、茯苓,止渴藥先煎天花粉、乾葛,去濕藥先煎蒼朮、防己,去黃疸藥先煎茵陳,止吐藥先煎半夏、生薑,風藥先煎防風、羌活,暑藥先煎香薷,熱藥先煎黃連。所有藥方,必定有一種主要治療成分的藥材作為君藥,都應該先煎煮,療效才會顯著。
若湯藥中含有麻黃,應先單獨煎煮幾分鐘,去除浮沫,再加足量的水,再加入其他藥材;否則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。
若使用大黃,不必切得太細,先用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煮湯時,在快煮好時加入湯中,煮幾分鐘後即可,這樣藥效強勁,容易見效。若做丸藥,應稍微蒸一下,以免寒涼傷害胃部。
若湯藥中含有阿膠、飴糖、芒硝,應等到湯煮好,去掉渣滓,只在清湯中煮幾分鐘,直到完全溶解,再倒入杯中服用。
若湯藥中含有堅硬的藥材,如干棗、蓮子、烏梅仁、決明子、青葙、蔓荊、蘿蔔、芥、蘇、韭等種子,都應先敲碎研磨再加入煎煮,才能使味道完全釋放;若不敲碎,就像米粒在穀殼中,即使煮整天,米粒也無法完全釋放。像桃仁、杏仁等果仁,應先用熱水浸泡去皮尖,以及雙仁,有的可以研成泥,有的炒至黃色使用,有的可以直接生用,都是可行的。
若使用砂仁、豆蔻、丁香等藥材,都應先敲碎,稍晚些再加入煎煮,煮幾分鐘即可;否則久煮會導致香氣消散,療效降低。
若湯藥中含有犀角、羚羊角,應磨成粉,服用前加入湯中,或者生磨成汁加入湯中。
若使用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等香料,需研磨至極細,待湯煮好後,先倒入小碗中調和香料,服用後再喝完湯藥。
煎煮湯藥時,應先用小火使其微微沸騰,水量依藥方指示調整。大約藥材20兩,用水1鬥,煮至剩4升,以此為標準。利尿湯要生煮,用少量水但多取汁;補湯要慢煮,用大量水但少取汁。服用湯藥時應溫熱,太熱容易下肚,太冷則易引起嘔吐。
所有湯藥,最好使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,其次為長流的河水,井水則不建議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