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診法 (2)
診法 (2)
1. 診法
內傷似外感,無庸散發,不可涼遏,所論甚正;至用小柴胡、逍遙,則其理又非.蓋內傷,非勞倦,即房室,非譏飽失宜,即憂思過度,當須溫補,或從溫化,所謂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是也。若用此二方,鮮有不拔其根而壞其真者也。
何謂臟腑?有從腑遷臟者,有從臟遷腑者。如陽明傷食,則氣阻而脾不能運化,其病遷於脾。初起,法當先消食,食消則氣通而脾運矣,或久之,則脾病益深,必先救脾,何也?腑尚可病,臟不堪久病也。腑主氣,氣無形,無形治之以無形,易也;臟主血,血有形,有形者亦須假無形以治之,而後能有形,故難也。傳曰:無形之氣易補,有形之血難償,此之謂也。
消食者,保和、枳朮等類是也。然不可過於消。經曰:大積大聚,皆可犯也,衰其半而已。如過於消則氣衰矣,消之不得其法,或不及,則食積而生熱,熱則脾病,當用參、術加五味異功散,六君子湯,或加枳、桔以開提健運,再佐以芩、連以消其積熱。此臟腑相救緩急之法也,各臟腑可類推之。
六腑主傳化物,以氣言則可;五臟主藏神志,以血言則不可。
臟主藏神,腑主傳物,故臟主無形,而腑主有形。有形者,氣化行而易愈,無形者,神志傷而難全全。故經云:臟不可傷,臟傷則失守而陰虛,故不易治也。若專言臟主血為有形,未免牽強其說。蓋入胃之水穀,傳之於肺而流溢,奉心之氣而化赤,由腎之衝脈而布散,外而充膚熱肉,內而蓄藏於肝;至於周身經隧之血,又總統於脾,所謂脾藏營而胃主血也。
如此,則血之生始出入,皆五臟之氣化流行,而所主專在脾胃,不可以腑主氣而臟主血分屬也。分屬之論,初看似若出人意表,細疏其理則非。
積久生熱,間亦有之。脾病溫補,得其要矣。配以枳、桔,亦屬兩歧。必以為熱,而佐以芩、連,固矣哉!先生之為論也,甯不知始為熱中,末傳寒中乎?
何謂經絡?經者,如江河之經地,其筋脈生於肉中;絡者,如藤之絡石,其筋脈生於皮里肉外。經筋屬五臟,絡筋屬六腑。屬五臟者,以血藥補之,以行經藥通之,補之者,歸、芍、熟地是也;通之者,川芎、秦艽、沒藥、乳香是也。屬六腑者,以氣藥補之,以走絡藥通之。
補之者,參、耆、白朮是也:通之者,羌活、柴胡、葛根是也。然又要看其病之深淺,而彼此相通,不可執一也。
《內經》以經屬陰而絡屬陽,未嘗以經屬臟而絡屬腑也。以三陰三陽論之,則經脈亦有陽;以陰絡傷、陽絡傷論之,則絡脈亦有陰。至謂絡脈如藤之絡石,則所言者乃外絡、孫絡,而遺卻內絡、大絡矣。論欲出奇,反悖於理。
何謂新久?有內傷之新,有外感之新,有內傷之久,有外感之久。內傷之新,補之當早;外感之新,散之戒重。如補之遲,遷延成弱矣;散之重,變成他證矣。內傷之久,補之當峻、當速;外感之久,散之不可峻、不可猛、不可速。何也?人之元氣有限,病久必傷元氣,若再攻之,元氣竭矣,真陰亡矣,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曰:粗工洶洶,以為可攻。
白話文:
診法
內傷症狀看似外感,不必急於發散,也不可過度寒涼抑制,這種論斷很正確;但使用小柴胡湯、逍遙散,其道理就不對了。因為內傷,不是勞累過度,就是房事不節,不是飲食失調,就是憂思過度,應該溫補,或從溫化入手,所謂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使用這兩個方劑,很少有不傷及根本、損壞正氣的。
什麼是臟腑?有從腑病變轉移到臟的,也有從臟病變轉移到腑的。比如陽明經的傷食,就會導致氣機阻滯,脾臟不能運化,病情轉移到脾。初期,應該先消食,食積消除,氣機就通暢,脾的運化功能就能恢復;如果拖延時間長了,脾的病變加重,就必須先救治脾,為什麼呢?因為腑雖然也可以生病,但臟器卻不能長期生病。腑主氣,氣是無形的,無形的東西用無形的東西治療,比較容易;臟主血,血是有形的,有形之物也需要借助無形的東西來治療,才能恢復其有形狀態,所以比較難。古書上說:「無形的氣容易補充,有形的血難以補充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消食的方法,保和丸、枳實、白朮之類的藥物可以達到這個目的。但是不能過度消食。《內經》說:「積聚很大,都可以攻治,但只要去除一半就可以了。」如果過度消食,就會導致氣虛;如果消食方法不得當,或者消食不及,就會導致食積化熱,熱邪傷及脾,這時就應該用人參、白朮,再加上五味異功散、六君子湯,或者加枳實、桔梗來疏通、健運脾胃,再輔以黃芩、黃連來消解積熱。這就是臟腑之間互相救治、緩急的辦法,各臟腑的治療都可以類推。
六腑主要負責傳化水谷,從氣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;五臟主要負責藏納精氣神志,從血的角度來說就不完全適用。
臟器負責藏納神志,腑負責傳化水谷,所以臟器主要與無形的東西相關,而腑主要與有形的東西相關。有形的東西,氣機運行通暢,就容易痊癒;無形的東西,神志受損,就難以完全恢復。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臟器不能受損,臟器受損就會失去其功能而陰虛,所以不容易治療。」如果專門說臟器主血是屬於有形的,就顯得牽強了。因為進入胃裡的穀物水液,經過肺的運化而散佈全身,奉養心臟之氣而化為赤色血液,通過腎的衝脈而遍佈全身,外而充養皮膚肌肉,內而貯藏於肝臟;至於周身經脈的血液,又由脾統攝,所謂「脾藏營氣,胃主血脈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樣看來,血液的生成和運行,都依靠五臟的氣化和運行,而其主要的調節作用則在脾胃,不能簡單地用腑主氣、臟主血來區分。這種腑主氣臟主血的說法,乍一看似乎很新奇,細細分析其道理,卻是不對的。
積久化熱的情況,也是有的。脾病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抓住了要害。配伍枳實、桔梗,也是兩種不同的方法。如果認為是熱證,輔以黃芩、黃連,當然是可以的!先生的論述,難道不知道一開始是熱證,後來轉變為寒證嗎?
什麼是經絡?經脈,就像江河一樣縱貫全身,其筋脈生長在肌肉之中;絡脈,就像藤蔓一樣纏繞攀附,其筋脈生長在皮下肌肉之外。經脈屬於五臟,絡脈屬於六腑。屬於五臟的經脈,用補血的藥物來補充,用通行經脈的藥物來疏通,補血的藥物,當歸、芍藥、熟地黃之類是也;通行經脈的藥物,川芎、秦艽、沒藥、乳香之類是也。屬於六腑的絡脈,用補氣的藥物來補充,用疏通絡脈的藥物來疏通。
補氣的藥物,人參、黃耆、白朮之類是也;疏通絡脈的藥物,羌活、柴胡、葛根之類是也。但是還要根據病情深淺來決定用藥,經絡之間是相互影響的,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。
《內經》認為經脈屬陰,絡脈屬陽,並沒有說經脈屬臟,絡脈屬腑。從三陰三陽的角度來說,經脈也有陽;從陰絡傷、陽絡傷的角度來說,絡脈也有陰。說絡脈像藤蔓一樣,指的是外絡、孫絡,而忽略了內絡、大絡。這種論述為了標新立異,反而違背了道理。
什麼是新久?有內傷的新舊,有外感的新舊。內傷初期,應該及時補益;外感初期,應該及時發散,但要避免過度。如果補益太遲,就會遷延成虛弱;如果發散過度,就會轉變成其他病症。內傷時間長了,補益就要猛烈、快速;外感時間長了,發散就不能猛烈、快速。為什麼呢?因為人體的元氣有限,疾病時間長了,必然損傷元氣,如果再攻伐,元氣就會耗竭,真陰就會喪失,《內經》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然虛弱。」又說:「粗心的醫生,往往以為可以攻伐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