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診法 (1)
診法 (1)
1. 診法
治病之要,在臨證時,先察其內外、臟腑、經絡、新久、虛實、痰食、血氣,才以脈合之。如證與脈合,或正治,或從治,可也;有證與脈不合者,則當審其輕重,辨其真假,或舍證從脈,或舍脈從證以治之。復有證與時不合者,或舍證從時,或舍時從證以治之。證、脈、時三者,須互相參考。
《內經》之法,大要在察色、按脈、審時、辨證,驗陰陽之多寡,識寒熱之真假,分別臟腑雌雄,端理經絡浮沉,神機之有出有入,氣化之或升或降,須皆參互詳察,體認既確,則神明可通矣。
何謂內?言七情也,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也。七情之病起於臟,七情過極,必生拂鬱,病從內起。拂鬱之脈,大抵多弦澀凝滯,其來也必不能緩,其去也必不肯遲,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,細體認之,是無焰之火也,是無韻之音也,是往來不圓滑也。此為郁脈,法當疏之發之。
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,則悶而不舒,必至燒乾而自盡,故疏之發之,使火氣透,則反可以自存。何也?郁是氣抑,鬱則氣不透,不透則熱,熱則為火矣。古方疏發,以越鞠丸為主,嚴用和以逍遙散代之。如單得郁脈,上二方是也。如鬱而血為火逼,變成燥證,疏肝益腎湯,從水生木,左歸飲重加歸、芍:或不清,乃加丹皮、山梔、黃芩,以清肝、膽二經,所謂夫婦並治也。
拂鬱二字,烏能概得七情?惟五運可以言郁,若七情不專主郁。《內經》九氣論,言之詳矣。
何謂外?言六淫也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是也。六淫之邪,或從皮毛而傳絡,從絡傳經,從經傳腑傳臟是也。亦有竟感於絡,竟感於經者。六淫所感,必生拂鬱,病從外入,故必皮毛先閉,外束其所感之邪,而蒸蒸發熱也,法當疏之發之是也。大抵脈浮,或洪,或大,或緊,而必數者也,是燎原之火也,是擊撞之聲也,是往來不肯沉靜而出於皮膚之外也,亦謂之郁脈,是外郁也。疏之發之不愈,則霜雪以壓之,古方麻黃、桂枝、白虎、承氣等劑是也。
此真外感也,易之以羌活沖和者,亦真外感也,有內傷似外感者,此火不可發散也,散之則亡陽;不可霜雪以壓之,壓之則火滅。初起,以小柴胡湯加減調之可也,逍遙散加生地,合生脈飲加黃芩之類。以滋腎生肝、生金滋水可也;重則六味飲加歸、芍,合生脈可也。蓋非水無以救火也,非有根之水,無以救離根之火也。
六氣之在兩間,動潤蒸乾,舉大地以生化萬物。乃天之正氣也。若本是淫氣,則何能生長化收藏乎?惟是過則為害,害則為淫,亦緣人之六氣有愆感,而為病因,名之日六淫。今人遂以六氣稱六淫,何捨本而言末,認主以作賊,弗思甚矣!
六氣之感,惟風寒能郁皮毛腠理之間,若本及為標,即不可以言郁。且風則腠理發泄,又善行而數變,亦不得為郁.至若火與濕,乃五運之郁,非關六氣也。
白話文:
診斷疾病的重點在於看診時,要先觀察病人身體內外的情況,包括臟腑、經絡、病程的新舊、虛實、有無痰飲和飲食問題、氣血狀況,然後再結合脈象來判斷。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,就可以按照常規方法治療,或是使用反治法(即針對與疾病表象相反的病因治療);如果症狀和脈象不一致,就應該仔細評估哪一方較為嚴重,辨別真假,決定是要捨棄症狀依照脈象來治療,還是捨棄脈象依照症狀來治療。另外,如果症狀的出現與時間不符合,也要考慮捨棄症狀依照時間來治療,或是捨棄時間依照症狀來治療。症狀、脈象、時間這三者之間必須互相參考,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《黃帝內經》的方法,主要在於觀察氣色、把脈、了解發病時間、辨別病症,檢視陰陽的盛衰、分辨寒熱的真假、區分臟腑的陰陽屬性、理清經絡的浮沉、探究神機的運行出入、氣化的升降變化,這些都必須互相參照、詳細觀察,在完全掌握這些情況後,就能達到診斷上的精準。
什麼是「內」呢?指的是七情,也就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。七情導致的疾病,源於臟腑,情緒過度強烈,必定會導致氣機鬱結,病因而從內部產生。氣機鬱結的脈象,大多呈現弦、澀、凝滯的狀態,脈搏來得急促,去得遲緩,開始時會有一種像數脈又不像數脈的躁動現象,仔細感受,就像是沒有火焰的火,沒有旋律的音,往來不圓滑的感覺。這種就是鬱脈,治療方法應當疏通發散。
如同火在下方被濕草覆蓋,會感到悶熱而不舒暢,必定會燒乾而自行熄滅。所以要疏通發散,使火氣透發,反而可以保存下來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鬱結是氣機被抑制,鬱結就會氣機不暢通,不暢通就會產生熱,熱就會變成火。古人疏通發散的方劑,以越鞠丸為主,嚴用和則用逍遙散來代替。如果單獨出現鬱脈,就可以使用上述兩種方劑。如果鬱結導致血液被火逼迫,變成乾燥的症狀,可以使用疏肝益腎湯,從水生木的角度治療,或者使用左歸飲重用當歸和白芍;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就加上丹皮、山梔子和黃芩,來清泄肝膽兩經的火氣,這就是所謂的夫妻同治。
「拂鬱」這兩個字,怎麼可能概括七情呢?只有五運可以說是「鬱」,七情不專門導致鬱結。《內經》的九氣理論,已經詳細說明了這一點。
什麼是「外」呢?指的是六淫,也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六淫邪氣的侵入,有的是從皮膚毛孔傳入絡脈,再從絡脈傳入經脈,再從經脈傳入腑再傳入臟。也有直接侵犯絡脈,或直接侵犯經脈的情況。六淫侵犯人體,必定會導致氣機鬱結,病因而從外部產生,所以必定先是皮膚毛孔閉塞,外邪束縛著,導致身體蒸蒸發熱。治療方法應該疏通發散。一般來說,脈象會呈現浮、洪、大、或緊的狀態,而且必定是數脈,這就像是燎原之火,是撞擊的聲響,脈搏往來不平靜,顯現在皮膚之外,也稱之為鬱脈,這是外鬱。如果疏通發散治療沒有效果,就用清涼藥物來壓制,古人使用的方劑有麻黃、桂枝、白虎、承氣等。
這是真正的外感,用羌活沖和散來治療也是真正的外感,但有些內傷也會表現得像外感,這種情況的火氣不可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因為發散會導致陽氣散失;也不可用清涼藥物來壓制,因為壓制會導致火氣熄滅。在初期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理,也可以用逍遙散加上生地,再合用生脈飲加上黃芩之類的藥物。可以使用滋養腎臟、生養肝木、生養肺金、滋養腎水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情況嚴重,就使用六味飲加上當歸和白芍,再合用生脈飲。因為沒有水就無法撲滅火,沒有根源的水,就無法撲滅離根的火。
六氣存在於天地之間,能使萬物滋潤、蒸騰、乾燥,使大地孕育萬物。這是自然界的正氣。如果本身就是淫邪之氣,又怎麼能生成、生長、化育、收藏呢?之所以會成為禍害,是因為過度,過度就會成為淫邪,也是因為人體自身的六氣失調,感受邪氣而導致疾病,才稱之為六淫。現在的人竟然用六氣來稱呼六淫,這不是捨本逐末、認賊作父嗎?實在是太不加思索了!
六氣的感受,只有風和寒會鬱結在皮膚毛孔之間,如果這兩種邪氣是病因的根本或末節,就不能稱之為鬱。而且風邪會導致毛孔開泄,又善於遊走變動,也不能說是鬱結。至於火和濕,屬於五運的鬱結,與六氣無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