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二十五法方論 (3)
二十五法方論 (3)
1. 土中之土,六君子湯
治脾胃氣虛,飲食不運,致成痰癖,不時咳嗽,或胃氣虛寒,動成嘔惡。凡虛瘧及諸病後、痢後,俱當以此方調之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炙甘草,陳皮,半夏
土中之土,是太過而敦阜也。物不可以終盛,皆行奪法以泄之。
白話文:
[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的情況,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進而形成痰濕,引起不定期的咳嗽,或者因胃氣虛弱且寒,容易造成噁心嘔吐。無論是虛弱的瘧疾,或是各種疾病後、痢疾後的恢復期,都應該使用這個處方來調理。
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和半夏。
「土中之土」指的是過度強壯且厚實的情況。但事物不可能永遠保持在極盛狀態,因此會採用抑制法來緩解這種情況。]
2. 土中之金,四君子湯
治脾胃氣虛,飲食不進,泄痢虛飽,此方最良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炙甘草
土中之金,母力不能庇子,而子反侵損其母,非道也。津液暗受其耗,剝膚之憂難免。
白話文:
這是用來治療脾胃氣虛的處方,對於飲食不佳、消化不良、腹瀉以及虛弱的症狀有很好的療效,這個配方效果最佳。
主要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在這裏,把脾胃比喻為土,人參比喻為金。當脾胃功能不足時,無法充分滋養人參,反而被其消耗,這是有違自然法則的。若長期如此,體內的津液會不知不覺中流失,導致身體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,令人擔憂。
3. 土中之水,理中湯
治虛寒胃痛,嘔吐不止,泄瀉完穀不化。此太陰、陽明兩經藥也。
人參,炙甘草,乾薑(炮各二錢),白朮(炒四錢)
右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中湯。治法同。
土中之水,權勢下移,橫逆之加,理所必有,苟奠定之法施之於早,而不俾下民昏墊,善矣!
白話文:
[理中湯]用來治療由虛寒引起的胃痛,以及持續的嘔吐和腹瀉,食物無法消化吸收。這是針對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的藥方。
藥方成分包括:人參、炙甘草、炮製過的乾薑(各二錢),炒過的白朮(四錢)。
這個方子如果加上附子,就稱為附子理中湯,其治療原則相同。
在脾胃虛弱的情況下,身體機能會下降,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襲,這是必然的現象。如果能在早期就採取強化脾胃的措施,避免民眾因脾胃虛弱而生病,那就非常好了!
4. 土中之木,建中湯
治肝虛不能生火,以致火不能生土。用芍藥之酸,甘草之甘,此甲己化土也。再加肉桂,補肝之子,益土之母,以培其生化之原。凡脾胃不和,飲食不進,其外見證兩脅寒痛,泄痢,小腹痛,此方主之。
白芍(酒炒三錢),甘草(炙一錢),肉桂(八分)
右方加黃耆,名黃耆建中湯。
土中之木,是土虛而木來乘之,夫臨妻位,謂之縱。在五邪謂之賊;賊者害也。夫婦和諧,家道可成,若怒而相夷,室內其能安妥乎?
白話文:
[土中之木,建中湯]:用於治療肝臟虛弱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(火),導致能量無法滋養脾臟(土)。方中使用芍藥的酸味與甘草的甜味,此為五行中的木土相生原理。再加入肉桂,補充肝臟的子臟(心)能量,同時滋補脾臟(土)的母臟(肺),以培養生命能量的根本。凡遇到脾胃不協調,食慾不振的情況,或是出現肋側寒冷疼痛、腹瀉、小腹疼痛等症狀,都適用這個方子。
藥方成分:白芍(經酒炒製三錢)、甘草(經炙製一錢)、肉桂(八分)。
上方加入黃耆,則稱為黃耆建中湯。
「土中之木」,指的是脾土虛弱時,肝木會過度影響脾土的情形。這種關係在五行學說中被稱為「乘」,類似夫妻關係中的「縱」,即一方過度控制另一方。在五行的五種相互作用中,這種關係被視為「賊」,即有害的影響。夫妻間若能和諧相處,家庭就能穩定發展,反之,若彼此爭吵衝突,家中又如何能有寧日呢?
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這段古文的意思。
5. 土中之火,香連丸
治脾胃兩經濕火,傳變大腸,泄痢無度,裡急後重。
黃連(一兩),木香(四錢八分,不宜見火)。
土中之火,母臨子位,順象也。然過於炎蒸,未免熯其干矣。耗津竭液,將成頑土,設法以救之,其可緩乎?
白話文:
[治療脾胃兩經的濕熱,影響到大腸,導致嚴重的腹瀉,有強烈的便意卻排出不多,且排便後仍有重壓感。
藥材:黃連(30公克),木香(16公克,處理時應避免加熱)。
濕熱在脾胃中如火,如同母親處於子女的位置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然而,如果濕熱過度旺盛,就可能導致乾燥。消耗了身體的津液,將使脾胃功能受損,變得遲鈍。因此,必須設法救治,這種情況怎能拖延呢?]
此處所說的「土中之火」,指的是脾胃中的濕熱;「母臨子位」則是用五行學說來描述脾胃(屬土)和大腸(屬金,土生金,故稱為母臨子位)之間的關係。
6. 金中之金,瀉白散
凡屬肺熱咳嗽,當用此加減之。
桑皮蜜炙,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炙五分),嗽多,加桔梗、百合。痰多,加貝母。口渴,加知母。有食,加枳實。
此金自病,名曰正邪,當另有證候,云有食加枳實,此語更夾雜。
白話文:
凡是因為肺部燥熱而引起的咳嗽,應該使用這個處方,並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
具體藥材與劑量如下:蜜炙桑白皮和地骨皮(各約30克),炙甘草(約1.5克)。如果咳嗽頻繁,可加入桔梗和百合。若痰多,則添加貝母。口渴時,可以加入知母。如果消化不良或有食物積滯,應加入枳實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肺臟本身問題所導致,我們稱之為「正邪」,通常會伴隨其他相關症狀。對於有食物積滯的情況下加入枳實的說法,可能有點混雜不清。
7. 金中之水,生脈散
治暑傷元氣,汗出過多,倦怠嗜臥,此方主之。如有虛熱口渴,不思飲食,輕則合四君,重則合補中益氣。
人參,麥門冬(各一錢),五味子(七粒),右方如無人參,以枸杞代之。
金中之水,是子來犯母,謂之逆,其證與方,不應如是,當另補正。
此方是金中生水也,不可云金中之水。又人參功力,亦非枸杞可代。
白話文:
[治療暑熱損傷元氣,大量出汗,感到疲倦想躺下休息,這就是本方的主要治療範疇。如果同時有虛弱發燒、口渴但不想吃東西的情況,病情輕微時可以配合四君子湯,病情嚴重時則應配合補中益氣湯使用。
配方為:人參和麥門冬(各一錢),五味子(七粒)。如果沒有可用的人參,可以用枸杞來替代。
金中之水,這是子克母的現象,稱為逆,但根據症狀和本方的組成,並不是這種情況,應該另行修正。
這個處方其實是增強金臟中產生水臟的功能,不能說是金中之水。另外,人參的功效,也不是枸杞能夠完全取代的。]
8. 金中之木,生金滋水飲
凡傷寒熱退後,有易補之陰,有難動之陽,皆當以此養之。其見證,或汗後煩躁未除,口渴,微熱,大便艱澀,小便短赤,即是。又有一種少陽陽明證,手足腫痛,此是火燥生風,風淫末疾,不必俟其汗後,亦用此方。兼針手足要穴(一本改兼針手足要穴六字,作加柴、芩與之五字)。無不效者。
人參,麥冬(各錢半),歸身(二錢),白芍,生地(各三錢),白朮(生用),丹皮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,姜引。一方有桑皮。
金中之木,是木臨於金位也。木臨金,名曰橫,當別有證候。
白話文:
【金中之木,生金滋水飲】
凡是患了感冒發燒後,在恢復期間,身體的陰氣容易補充,但陽氣卻較難激活,這時都應使用此方調養。具體症狀可能包括:出汗後仍然感到焦躁不安,口渴,輕微發燒,大便乾硬,小便顏色深紅,這些都是適用的徵兆。另有一類病屬少陽和陽明合佀,表現為手腳腫痛,這是因為火熱導致的燥邪生風,風邪侵害肢體末端,這種情況下,不需要等到發汗後再治療,也可以使用此方。同時,可配合針灸手腳的重要穴位(另一版本將「兼針手腳要穴」改為「加柴胡、黃芩」)。只要按照此法,通常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方中藥材包括:人參、麥門冬(各1.5錢),當歸身(2錢),白芍、生地(各3錢),生白朮、牡丹皮(各1錢),炙甘草(0.3錢),薑汁。另一版本還添加了桑白皮。
所謂「金中之木」,是指木處在金的位置上。木處金位,被稱為「橫」,這種狀況會有特殊的病症出現。
9. 金中之火,黃耆湯
凡肺氣大虛,腠理不固,寒證至矣。或小腹隱痛,大便不實,小便頻數無度,終夜不寐,盜汗不止,命門虛衰,精滑夢遺,此方通治之。其自汗、盜汗,尤為緊要。
黃耆(炙),當歸(各三錢),棗仁(炒),白朮(各二錢),遠志蜜(炙一錢),補骨脂(鹽水炒八分),薑、棗引。
金中之火,是火來鑠金,名曰縱。此證之來,大是危惡!治之不及,恐有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之悔。
白話文:
[金中之火,黃耆湯]
只要是肺部氣力非常虛弱,肌膚毛孔防禦功能差,寒涼症狀就會出現。有可能會感到小腹部隱隱作痛,大便不成形,小便頻繁且次數過多,整夜難以入睡,盜汗一直不停,腎氣虛弱,出現精液自流和夢遺的情況,這個處方都能全面治療。對於自汗、盜汗的症狀,更是關鍵的治療方式。
藥方成分包括:黃耆(經過烘烤)、當歸(各三錢),酸棗仁(炒過)、白朮(各二錢),遠志蜜(烘烤後一錢),補骨脂(用鹽水炒過後八分),薑、棗作為輔助。
所謂的「金中之火」,就是火氣太旺傷害到肺部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縱」。這種症狀的出現,非常危險!如果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像大火燒山一樣,連玉石都會一同焚毀,後悔莫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