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診法 (4)
診法 (4)
1. 診法
此證察識頗難,治亦不易,攻補溫潤,只在毫釐之辨耳!慧心者於脈證形色上,互相參證,則亦難遁其情矣。
何謂證與脈合,與脈不合?有外感之脈證,有內傷之脈證。外感者,翕翕發熱,或蒸蒸發熱,其脈必洪大浮數,是證與脈合也。如發熱而脈不洪大浮數,是證與脈不合也。傳曰:陽證得陰脈者死。此句是論傷寒,若別證不可便以死論,此必是火遏也,或胃陰不能充拓也,或腎水不能化其榮血也,則舍證從脈可也。
火遏者,逍遙散加薄荷、生地以發之,或加丹皮、山梔屈曲下行以通之;胃陰不能充拓者,四物湯重加熟地、枸杞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以滋之;腎水不能化營血者,六味、左歸以補之。如內傷而外不發熱,其脈當靜,反洪大浮躁而數,是證與脈不合也。傳曰:陰證得陽脈者生。
此句亦是論傷寒,若別證又不可便許為生。此是陰亡也,或陽明有食與火也,或腎虛不能納氣也,或過服烏、附而下焦津液枯竭也。又有一種重按有力,卻不弦,從肌肉滲開,脈與肉無界限,此近於浮洪豁大也,總是陰之象也,陰亡也。如陰亡,分先後天以救其陰。有食與火者,健運兼清涼也:腎虛不能納氣者,六味、都氣是也,過服烏、附者,六味加知、柏是也:脈與肉無界限者,六味加歸、芍、杞子、棗仁,合生脈也。凡證皆有合有不合,舉此一端,可以引伸觸類矣。
傷寒之外,所謂別證者,即時行感冒,以及勞倦內傷諸證是也。發熱而得標陽,反得里陰之脈,是機神不能浮合於外也,陽氣不得內接於陰也,斯時到手即溫,無庸顧慮,以為火遏而用逍遙等劑,名雖發越,其實涼降,是下井而投之以石矣。
吾怪世醫拋棄可憑之脈,專習無根之論,舍大道而不求,惟從俗以自逞,病家信其膚詞,稱其穩當,以為解鬱退熱,切中病情,朝斯夕斯,日復一日,而不知潛撥其本,暗損其真,以致變為無可挽回之證,皆由此等之說誤之也。
何謂證與時不合?譬之夏月,惡熱而躁,不當用辛熱矣。然卻是無根之火狂越於外,非人參、桂附八味無以反飛越之孤陽。傳曰:桂、附清蒸熱是也。此舍時從證之謂也。又如冬月,畏寒怕冷,必當用辛熱矣。然卻是火鬱於中,火鬱生風,衝突元氣,氣從火散,故凜凜畏寒,或辛甘以發之,或芩、連、承氣以通之,則火透而寒冷除矣。傳曰:硝、黃解戰寒是也。
此亦舍時從證之謂也。夏月用涼藥,冬月用熱藥,互看。
桂、附消蒸,硝、黃解戰,無本杜撰之言,不知出於何典?此條所論,本是正理,贅此二語,反覺有畫蛇添足之病。
白話文:
診法
判斷此病症並不容易,治療也相當棘手,溫補寒熱之間,往往只差毫釐之辨!聰明敏銳的醫生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、病症、形體和顏色,相互印證,才能準確診斷。
什麼是脈證相符,什麼是脈證不相符呢?有外感引起的脈證,也有內傷引起的脈證。外感疾病,患者會發熱,或微微發熱,或熱勢較盛,其脈象必定洪大、浮、數,這就是脈證相符。如果發熱但脈象卻不洪大、浮、數,那就是脈證不相符。古書上說:「陽證遇到陰脈,將會死亡。」這句話是針對傷寒而言的,其他病症不能以此直接論斷生死。這可能是因為熱邪被遏制,或者胃陰不足以濡養肌膚,或者腎水不足以化生血液,這種情況下,可以捨證從脈。
熱邪被遏制,可用逍遙散加薄荷、生地黃來疏散發泄;胃陰不足,可用四物湯加熟地黃、枸杞子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來滋補;腎水不足,可用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來補益。如果內傷但沒有外在發熱症狀,脈象應該平和,但如果反而出現洪大、浮躁、數的脈象,那就是脈證不相符。古書上說:「陰證遇到陽脈,將會痊癒。」
這句話也是針對傷寒而言的,其他病症不能以此直接判斷會痊癒。這可能是因為陰氣虧損,或者陽明經有食積化熱,或者腎虛不能納氣,或者過量服用烏頭、附子導致下焦津液枯竭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重按脈有力,但卻不弦,脈象從肌肉中滲開,脈與肉分界不清,這接近於浮、洪、豁、大,都是陰虛的表現,也就是陰氣虧損。如果陰氣虧損,要根據是先天不足還是後天虧損來分別補益。有食積化熱,就要健脾運化兼清熱解毒;腎虛不能納氣,就要服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丸;過量服用烏頭、附子,就要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;脈與肉分界不清,就要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當歸、芍藥、枸杞子、棗仁,再加生脈散。總之,病症有相符也有不相符,以上只是一例,可以由此推及其他類似的情況。
除了傷寒,所謂的「別證」,就是當時流行的感冒,以及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等疾病。發熱但脈象卻是陰虛的脈象,這是因為機體的陽氣不能浮於外,陽氣不能與陰氣相互結合,此時如果摸到脈象溫熱,不必擔心,不要誤以為是熱邪被遏制而使用逍遙散等藥物,這些藥物雖然名稱是發散的,但實際上是寒涼的,這就好比往井裡扔石頭一樣。
我奇怪的是,現在很多醫生拋棄了可靠的脈診,專門學習那些沒有根據的理論,捨棄大道不求,只追求一時的流行,病家相信他們膚淺的言論,認為他們治療穩妥,可以解鬱退熱,對症下藥,日復一日,卻不知道暗中損傷了根本,損害了元氣,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挽回,都是因為這些錯誤的說法造成的。
什麼是脈證與時令不相符呢?比如夏天,患者怕熱煩躁,就不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。但如果這是虛火妄動,則非人參、桂枝、附子、八味丸等藥物不能挽回孤陽。古書上說:「桂枝、附子可以治療蒸蒸發熱。」這就是捨時從證。又比如冬天,患者畏寒怕冷,就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。但如果這是由於體內熱邪鬱結,熱邪生風,衝擊元氣,陽氣隨熱邪散失,所以畏寒,就要用辛甘溫通的藥物疏通發泄,或者用黃芩、黃連、大承氣湯等藥物瀉熱通腑,這樣熱邪才能透達,寒邪才能消除。古書上說:「硝石、黃連可以治療戰慄寒邪。」
這也是捨時從證。夏天用涼藥,冬天用熱藥,要互相參照。
桂枝、附子治療蒸蒸發熱,硝石、黃連治療戰慄寒邪,這些都不是憑空杜撰,雖然不知道出自何處,但這些都是正理,多說這兩句反而畫蛇添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