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二十五法方論 (4)
二十五法方論 (4)
1. 金中之土,補中益氣湯
凡六經內傷外感,及暑月勞倦發熱,或汗出不止,當用本方加白芍一錢。痢疾腹痛已除,瀉猶不止,是脾氣下陷也,加酒炒白芍三錢。瘧疾發久,形體尩羸,無論六經,皆當加半夏一錢。即有外感,不過加黃芩一錢。凡婦女胎前氣虛,以致胎動不安,小產崩漏,或產後血虛發熱,加酒炒白芍二錢。
此方凡屬中宮虛損,病後失調,無不相宜。倪氏曰:七情內傷,脾胃先病,治宜補土。此方是也。
人參,白朮(土炒),歸身(各一錢),黃耆(半錢炙),甘草(三分炙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俱蜜拌炒),古方有陳皮。
金中之土,乃母臨子位,為順。其病別有證治。夫尊親饒裕,卑幼得以資生,若咳者則劇,數吐誕沫,烏哺誠難矣!
白話文:
[金中之土,補中益氣湯]
任何因六經引發的內傷或外感,以及在炎熱的夏季因過度勞累而發燒,或是汗流不止的情況,都應使用這方劑,並添加一錢的白芍。如果痢疾導致的腹痛已經緩解,但拉肚子的症狀仍然持續,這可能是脾氣下陷所致,此時應添加三錢的酒炒白芍。對於長期發作的瘧疾,導致身體瘦弱,無論病情如何,都應添加一錢的半夏。即使有外感情況,最多也只是添加一錢的黃芩。對於懷孕的女性,如果因為氣虛導致胎兒不穩、小產、崩漏,或是產後因為血虛而發燒,應添加二錢的酒炒白芍。
這個方劑,對於所有中宮虛損、病後調理不佳的情況,都非常適用。倪氏指出:因情緒影響導致的內傷,往往最先影響脾胃,治療時應著重補土,這正是這個方劑的用途。
此方的成分包括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歸身(各一錢)、黃耆(半錢炙)、甘草(三分炙)、升麻和柴胡(各五分,均需與蜂蜜拌炒),古方中還會添加陳皮。
「金中之土」指的是母臨子位的順序,這種情況有其特定的病症和治療方式。就像尊親富足,卑幼才能得到養育,但如果咳嗽嚴重,頻繁地吐出唾沫,那麼哺飼就變得困難了!
2. 水中之水,六味飲
治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銷鑠真陰,變為潮熱、咳嗽、消渴、虛勞等證。《易》曰:雨以潤之。此方是也。
熟地,山藥,山萸肉,丹皮,茯苓,澤瀉
水中之水,乃自受之正邪,水冰地坼,寒冱極矣。當重溫補,得生陽一動,春氣潛萌矣。
白話文:
[治療腎臟水分不足,虛弱的火氣上升,損耗了身體的真正陰氣,進而導致像潮熱、咳嗽、口渴、虛弱勞累等症狀。《易經》說過:雨水能滋潤大地。這方藥正是如此。
藥方成分包括:熟地,山藥,山茱萸,牡丹皮,茯苓,澤瀉。
所謂「水中之水」,指的是身體本身受到的正常與異常影響,當像冬天水結冰,土地凍裂,寒氣達到極點時。這時候應該重視溫暖和補充,一旦生命中的陽氣開始活動,春天般的活力就會悄悄萌芽。]
這就是「六味飲」的方劑和原理,用於滋補腎臟,調理虛火,增強體內的陰氣,從而改善一系列相關症狀。
3. 水中之木,疏肝益腎湯
凡胃院痛而大便燥結者,肝血虛也,此方主之。逍遙散所不能愈者,此方妙。
柴胡(一錢),白芍(二錢),熟地,山藥,山萸肉,丹皮,茯苓,澤瀉
水中之木,乃水中木來賊也。其惟腎風,或風水乎?子來乘母,為悖逆無道,當另立方治。
白話文:
【湯方名稱:水中之木,疏肝益腎湯】
內容翻譯:
凡是因為胃部疼痛且伴有大便祕結的人,這通常是由於肝臟的血液不足導致的,這個處方主要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對於逍遙散無法治癒的情況,這個處方有著奇效。
藥材包括:柴胡(一錢),白芍(二錢),熟地,山藥,山萸肉,丹皮,茯苓,澤瀉。
"水中之木",是指木氣從水而出,對水造成傷害。這可能指的是腎風,或是風水病。當子孫的氣候來影響其母親的氣候,這是一種反常的現象,應另外設立處方來治療。
4. 水中之火,八味丸
凡命門、三焦火衰,元氣虛憊,變為腹痛、泄瀉、脹滿、陽痿、精寒、不能生子、兩膝痠疼、腳軟無力、眼目昏花,悉以此方主之。《易》曰:日以暄之。此方是也。
附子,肉桂,熟地,山藥,山萸肉,丹皮,茯苓,澤瀉
水中之火,非自失其職,而君火橫乘,寡於畏也。即真陰不足,而龍火飛騰,逞其烈也。二者方法各異,俟補而正之。
白話文:
凡是因為生命之源或全身調節機能的火力衰退,導致元氣虛弱疲憊,進而轉變為腹痛、腹瀉、腹部脹滿、男性性功能障礙、精子活力低、無法生育、雙膝痠痛、腳部無力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處方來治療。這就像《易經》所說的,太陽可以溫暖大地,這個處方的作用也是類似的。
這個處方包含的藥材有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萸肉、牡丹皮、茯苓和澤瀉。
所謂的「水中之火」,並不是因為火力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,而是心火過旺,缺乏了適當的制約。也就是說,當身體的陰氣不足,導致肝火上升,表現出強烈的症狀時。這兩種情況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,我們需要先補充後再進行調整。
5. 水中之土,右歸飲
凡命門虛寒等證,八味丸治之不效者,宜服此方。見證已詳八味丸下。
熟地(六兩六錢),山藥,山萸肉,菟絲(各二兩二錢),補骨脂,桂心,附子,甘草炙(各一兩一錢),北五味(八錢八分),一本有枸杞、杜仲,而少菟絲子、補骨脂、北五味,與此少異。
水中之土,乃水虛其位,而土來制之,為賊邪也,當另立方證,倘得少陰見趺陽,則為戊癸合化,又為吉兆也。
白話文:
對於那些因為生命源頭虛弱寒冷的症狀,如果使用八味丸治療卻沒有見到效果的人,應該服用這個配方。相關的證據和見解,在八味丸的說明下已經詳細描述過了。
具體的藥材份量如下:熟地六兩六錢,山藥、山萸肉、菟絲各二兩二錢,補骨脂、桂心、附子、炙甘草各一兩一錢,北五味八錢八分。有些版本的配方還會包含枸杞和杜仲,但是會去掉菟絲子、補骨脂和北五味,這樣的配方就與這份稍有不同。
所謂「水中之土」,是指水元素在位置上虛弱,導致土元素乘機控制的情況,這種情況屬於病態,應該另行制定對策。然而,如果能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少陰和趺陽的現象,那麼就表示戊癸合化的良性轉變,可以視為一個好的預兆。
6. 水中之金,左歸飲
治腎水枯竭,虛火上蒸,脾胃陰土受虧,以致飲食不進,大便燥結,甚至三陽癃閉,將成噎膈。治之以早,無不愈也,余嘗以此方加歸、芍,治傷寒舌黑唇焦,大渴引飲,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,以此方救之。瘧疾而兼燥證,熱重寒輕者,此方更宜。
熟地,枸杞,山藥,山萸肉,茯苓,甘草
水中之金,是母下臨子宮,為順,名虛邪,寒水燥金為病,當須溫養,方俟補出.(五臟之病,有五五二十五變,本出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謂風寒入舍於肺,為肺痹;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為肝痹,弗治,肝傳之脾,為脾風,弗治,脾傳之腎,為疝瘕;弗治,腎傳之心,為瘈。此舉風之為病,而詳其順傳所勝之次如此。
舉一氣而其餘五氣可例推矣。又《素問·氣厥論》中言五臟六腑寒熱相移之病,腎移寒於脾,為癰腫,少氣;脾移寒於肺,為癰腫,筋攣;肝移寒於心:為狂,隔中;心移寒於肺,為腫消;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;脾移熱於肝,為驚衄;肝移熱於心,則死;心移熱於肺,為隔消;肝移熱於腎,為柔痙;腎移熱於脾,為虛,腸澼,死不治。是又舉寒熱二氣為病,而言其順逆相移之變如此。
舉二氣而風、暑、燥、濕之四氣可例推矣。至謂邪有虛、實、賊、微、正五者之分,本於秦越人《難經》之四十九難、五十難二章。假令心病,由中風得之為虛邪,傷暑得之為正邪,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,傷寒得之為微邪,中濕得之為賊邪。是舉一臟之病而其餘四臟之病可例推矣。
夫六氣各能為臟腑之病,五五二十五變,語其常也。若盡其變,則出於二十有五之外,不可終窮。蓋以內感七情,外緣人事,新舊移易,正反誤治,情形錯雜,難以擬議。是以上古醫經探微窮奧,洞明造化元機,詳言病之所由生,與其所傳變,亦云備矣。
而初不立方劑,詳詔後人,其意豈有隱哉!良以一定之式,不可以應無窮之變焉耳!鼓峰選取二十五方,以配五臟傳變,治法亦是彷彿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中大意,將以示後人用藥之徑路,非謂二十五方足以治五臟之變證,而無所不該也。但其所選之某方,用以治某臟之變證,核其五行生化之理,不盡相符。
念庵議其方論不合,殊是。至欲另選古方易之,而終未得,可選以易者,則以求其可以分配,而確乎不可移易者之誠難也。余謂學者當識其分屬之大旨,至於審因察脈,隨其證而用之,分屬此臟變證之方,未嘗不可通為彼臟變證之治,若僅識其外之情形,而不究其內之機運,按式以定方,譬之刻舟以求劍,欲其得心應手而無所失也,又烏可得哉!
白話文:
標題翻譯爲:[滋養腎水,左歸飲]
內容翻譯爲: 這藥方適用於腎水乾涸,虛火上炎,導致脾胃陰土受損,食慾減退,大便祕結,甚至發展到三陽癃閉,形成噎膈。如果在症狀初起時就服用,一般都能痊癒。我曾用這個方子加上當歸和白芍,治療傷寒病人舌苔黑、嘴脣乾裂、極度口渴的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服用過量的寒涼藥物所致,此方能有效緩解。對於伴有乾燥症狀的瘧疾,發熱重於發冷的情況,這個方子尤其適用。
配方包括:熟地,枸杞,山藥,山萸肉,茯苓,甘草。
"水中之金"意味着腎臟功能下降,影響到肺部,這是順行的病理變化,被稱爲虛邪。寒水與燥金相互作用產生疾病,需要通過溫養來調理。五臟疾病有二十五種變化,出自《黃帝內經·玉機真髒論》,如風寒侵襲肺部,形成肺痹;如果不治療,肺部的病會傳給肝臟,形成肝痹;再不治療,肝臟的病會傳給脾臟,形成脾風;若還是不治療,脾臟的病會傳給腎臟,形成疝瘕;若繼續忽視,腎臟的病會傳給心臟,引發抽搐。這是以風爲病因,詳細描述了病邪順行傳染的順序。
《黃帝內經·氣厥論》中提到五臟六腑之間寒熱相移的病症,如腎臟將寒氣傳遞給脾臟,引起腫脹和呼吸短促;脾臟將寒氣傳遞給肺部,引發腫脹和肌肉痙攣;肝臟將寒氣傳遞給心臟,導致狂躁和噎膈;心臟將寒氣傳遞給肺部,造成腫脹和消瘦;肺部將寒氣傳遞給腎臟,導致水腫;脾臟將熱氣傳遞給肝臟,引起驚恐和鼻出血;肝臟將熱氣傳遞給心臟,可能致死;心臟將熱氣傳遞給肺部,形成隔膜消瘦;肝臟將熱氣傳遞給腎臟,導致肌肉無力;腎臟將熱氣傳遞給脾臟,形成虛弱和腸炎,且難以治癒。這是以寒熱爲病因,描述了病邪順逆傳染的變化。
《難經》第四十九和第五十篇中提到邪氣有虛、實、賊、微、正五種分類。例如,心臟病可能是由中風引起的虛邪,或由熱邪引起的正邪,或由飲食過度引起的實邪,或由感冒引起的微邪,或由溼邪引起的賊邪。這是以一個臟器爲例,其他臟器的疾病也可以類推。
六氣各自能成爲臟腑的病因,二十五種變化只是通常情況。如果考慮到所有變化,就超出了二十五種之外,無法窮盡。因爲疾病的發生可能受到內在情緒和外在環境的影響,新舊病交替,正反治療的錯誤,病情錯綜複雜,難以預測。因此,古代醫書深入探討,明辨自然規律,詳述疾病的起因和傳播方式,內容十分全面。
然而,古代醫書並未提供具體的方劑,向後人詳細說明,這並非有所隱瞞!因爲固定的模式無法應對無窮無盡的變化!鼓峯選取了二十五個方劑,對應五臟的傳播變化,治療方法大致遵循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的大意,旨在爲後人提供用藥的路徑,並非認爲這二十五個方劑足以治療五臟的所有變證。但是,他選擇的某些方劑用於治療某個臟器的變證,從五行生化的角度考慮,不一定完全匹配。
念庵指出方劑與理論不符,這是正確的。至於想要替換古方,但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,這是因爲要找到既符合分配原則又確實不可替代的方劑非常困難。我認爲學者應當理解各臟器所屬的基本原理,至於具體診斷和脈象分析,應根據病情使用相應的方劑。對於某個臟器變證的方劑,同樣可以應用於其他臟器的變證治療。如果只關注表面現象,而不探究內在機制,按照固定模式制定方劑,就像在船身上刻記號找劍一樣,希望做到得心應手,沒有失誤,這是不可能實現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