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家心法》~ 二十五法方論 (2)
二十五法方論 (2)
1. 木中之火,七味飲
治肝經氣虛,筋無所養,變為寒證,以致筋骨疼痛。腳軟懶行,並傷寒服涼藥過多,木中無火,手足牽引,肝經血虛,以致火燥筋攣,變為結核瘰癧等證。經曰:辛以潤之。此方是也。
熟地,山藥,山萸肉,丹皮,茯苓,澤瀉,肉桂
木中之火,木中生養之氣。若在五邪為實,治有別法。非火實諸證,當舒達其木也;火虛諸證,亦恐非宜。
白話文:
[木中之火,七味飲]主要用於治療因肝臟機能虛弱導致的筋絡得不到滋養,進而轉變為寒性症狀,造成筋骨疼痛及腳步乏力,行走困難。此外,過量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身體內的木中之火(即肝臟的活躍能量)衰減,手腳出現抽搐,以及肝臟血液不足,引起筋絡乾燥收縮,形成結節或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等病況。古籍記載:應使用辛香類藥材來滋潤調理。此處指的就是這七味飲配方。
該方由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肉桂組成。
木中之火,指的是肝臟的生發與養護能力。如果面對的是五邪(風、寒、濕、燥、熱)導致的實證,則需採用其他療法。對於非火實的各種症狀,應該要疏通和活化肝臟功能;但如果是火虛的各種情況,可能就不適合此法了。
2. 木中之土,小柴胡湯
治少陽膽經傷寒之證,凡耳聾、脅痛、口渴、目赤,及夏秋六經瘧疾,俱當用此方。
人參,黃芩,柴胡,半夏(各一錢),炙甘草(三分)
右方加丹皮、山桅各一錢,名加味小柴胡湯。
木中之土,乃木虛其位,而土反侮之,亦名橫。欲於木中瀉土,別有證治。苟能散精而淫氣,其內助之功不小矣!
白話文:
[小柴胡湯的使用,主要針對少陽膽經受到風寒的症狀,如耳鳴聽力下降、脅肋疼痛、口乾舌燥、眼睛紅腫,以及夏秋季節的六經瘧疾,都適用此方進行治療。
藥材組成包括:人參、黃芩、柴胡、半夏(各約三公克),炙甘草(約一公克)。
若在此基礎上添加牡丹皮和山梔子各約三公克,則稱為加味小柴胡湯。
所謂「木中之土」,指的是肝木虛弱,導致脾土反過來侵蝕的情況,這種現象也稱為橫逆。如果要從肝木中調理脾土,有特定的證候和治療方式。只要能有效調節體內精氣,防止病氣肆虐,對於強化體質的效果是不容忽視的!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