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卷之四
2. 痧脹論
夫病有因名而昧實者,若世稱痧證之類,不可不察焉。凡外感之邪,病狀名目雖多,總不出《內經》所定風、寒、暑濕、燥、火之六氣而已。何以見之,蓋乾坤旋轉,陰陽相生,四時運行,循環進退。而萬物生長化收藏,莫不由此六氣為之變遷,若大冶之熔鑄也。人生稟天地之氣,與天地萬物同源。萬物遷流,不出六氣,而人身疾病,豈能外六氣哉。
故治外邪病者,首當究六氣變化之理,而後方知發病之源,勿至因名昧實之害。是故病必有證有因。察其證,而後知因,知因而後方可名病。證者,如聽訟之有證,情偽不能隱也。假如證現發熱頭痛而惡寒,知其因於外感也。無汗脈緊者,名傷寒病;如惡風有汗,脈緩者,名中風病;又兼口渴脈數者,名風溫病;或不惡風寒,脈虛而渴者,為暑病之類。故外感之因,有六氣之異,各於見證辨之,而後定其病名。
病名既定,再審其邪之淺深傳變,體之虛實陰陽,而後制方用藥,方可無誤。若病名雖確,或不識其邪之淺深,體之虛實,而用通套之藥,則無益反害。而況更有證同因異者,如同有發熱頭痛之證,而有內傷外感各異之因。有因同病異者,如同因受暑,或為熱病,或為瘧痢之類。
如此千變萬化,難以枚舉,須與各證脈象,互相參合。稍有不明,即毫釐千里之謬,豈易事乎。倘不如此,而但云某病可用某方,某方可治某病,稱為專科。執死方以治活病,幸而合者偶然,其不合而受害者多矣。
嘗考醫籍,除聖經外,凡諸家之論,多首標病名,次列證狀,繼以方藥;若某病因於某邪,故現某證,全不辨析敘明,未嘗不廢書三嘆。如《醫方集解》之方下所注,治某病某病,而不道其所以然。淺學不辨宜否,因而誤人,雖自欠究心,亦古書有以害之也。即如痧證之名,起於後世,古方書名乾霍亂。
霍亂者,感錯雜邪氣,上吐下瀉,揮霍撩亂也。其邪閉結,欲吐不能,欲瀉不得,而有暴絕之虞,則名乾霍亂也。如邪閉營衛,按經穴刮之,氣血流行,邪從毛孔而泄,膚現紅點如沙子,後世痧證之名所由起也。上古治外邪,多用針砭,今之挑痧放痧,亦針砭之意耳。若近俗所稱吊腳痧者,即古書所謂霍亂轉筋也。
轉筋入腹者死,因邪入臟,由肝傳脾,木剋土為賊邪。肝主筋,脾位於腹,故轉筋入腹則死。治法必辨六氣之因,虛實之異,非可通套混治。每見有名專科治痧者,雖常見效,但其不明六氣為病之因,凡遇頭脹、胸悶、腹痛等證,概指為痧。混用辛散開竅破氣破血之藥,致氣血傷殘,邪仍不解。
其所以名專科者,惟習《痧脹玉衡大全》等書,而聖經所論陰陽六氣之理,未曾體究。但知某病用某方,某方治某病。若其證其因,千變萬化,似是而非者,則莫能辨也。痧脹書,始於近代,補古未備,原有救濟之功。惜未詳論六氣之理,以明其源。但稱為痧,而敘證狀,多列名目,淺學未能細辨,每與雜病牽混。
白話文:
在醫學領域裡,有些病症雖然名字聽起來熟悉,但實際上人們對它的理解卻可能存在偏差,例如「痧證」這類病症,我們必須仔細探究。所有外感的病,儘管症狀名目繁多,但歸根結底,都不離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氣候因素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天地運轉,陰陽交錯,四季更迭,循環往復。萬物的生長、成熟、衰敗和收藏,無一不是受到這六種氣候因素的影響,就像大熔爐中的鐵水,不斷地被塑造和改變。人類的生命,也是受到天地之氣的影響,與萬物共享同一個源頭。萬物的演變不會脫離這六種氣候,那麼人的疾病,又怎麼可能完全不受這些氣候因素的影響呢?
因此,對於治療外感病,首要之務就是理解六氣的變化原則,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起源,避免因為只看名稱而忽視實際病情的風險。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狀和原因。通過觀察症狀,我們可以推測出病因,知道病因後,才能準確地命名疾病。症狀就像是法庭上的證據,無法掩飾真實情況。比如,如果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和畏寒的症狀,我們就可以推斷他可能是外感病。如果沒有出汗,脈搏緊繃,那就可以診斷為傷寒;如果怕風,有汗,脈搏緩慢,那就是中風;如果還伴有口渴,脈搏快,那就可能是風溫;或者如果不畏風寒,脈搏虛弱且口渴,那可能是暑病。
外感病的原因,可能涉及六氣中的任何一種,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症狀來辨別,然後才能確定疾病的名稱。一旦確定了疾病名稱,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分析病情的輕重、病勢的發展以及體質的虛實陰陽,然後才能開出適當的處方,使用適當的藥物,這樣才能避免誤診誤治。如果只是單純地根據疾病的名稱來開藥,而忽略了病情的輕重、體質的虛實,那這樣的治療方式,往往會產生負面效果,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。更何況,有些疾病雖然症狀相似,但實際上病因卻大相徑庭,例如同樣是發熱頭痛,但可能是由內傷或外感引起的;有些疾病,雖然病因相同,但表現出的疾病類型卻不同,例如同樣是由暑氣引起的,但可能是熱病,也可能是瘧疾或痢疾。
這種複雜多變的情況,很難一一列舉,需要結合各種症狀和脈象來綜合判斷。一旦判斷失誤,哪怕只是毫釐之差,也可能導致千里之謬。因此,治療疾病,並非一件容易的事。如果只是簡單地認為某種疾病可以用某種方法治療,某種方法可以治療某種疾病,這種「專科」式的治療方式,往往會導致不良後果。死板地套用固定的處方來治療活生生的病人,即使偶爾成功,更多的是失敗和傷害。
經過研究醫學文獻,除了那些最古老、最權威的醫書之外,大多數醫學理論,都是先列舉疾病名稱,再描述症狀,最後提供治療方法。然而,對於疾病是由哪種氣候因素引起,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,這些問題卻往往沒有深入的解析。每當讀到這種內容,總是讓人感到無比遺憾。例如,《醫方集解》中,只列出了可以治療某種疾病的處方,卻沒有解釋為什麼這個處方可以治療這種疾病。對於初學者來說,他們可能無法判斷這些處方是否適用,因此很容易誤導他人。雖然這種情況部分歸咎於讀者缺乏深入的研究,但也反映出古老的醫學文獻存在一些問題。例如「痧證」這個名詞,是在後世才開始使用的,古籍中通常稱之為「乾霍亂」。
霍亂,是由於感染了複雜的邪氣,導致上吐下瀉,身體狀態極度紊亂。如果邪氣封閉在體內,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拉卻拉不出來,隨時可能危及生命,這就稱為「乾霍亂」。如果邪氣封閉在營衛之中,通過按摩經絡穴位,讓氣血順暢流動,邪氣就會從毛孔中排出,皮膚上會出現像沙子一樣的紅點,這就是後世「痧證」名稱的來源。在遠古時代,治療外感病常用的方法是針灸,而現在的「挑痧」、「放痧」,其實也是沿襲了這種傳統的治療理念。至於近來民間所說的「吊腳痧」,其實就是古書中所說的「霍亂轉筋」。
如果轉筋進入腹部,那患者很可能會死亡,因為邪氣進入了臟腑,從肝臟傳播到了脾臟,這是一種「木剋土」的病態,即肝臟的邪氣抑制了脾臟的功能。肝臟主管筋絡,脾臟位於腹部,因此轉筋進入腹部,就會導致死亡。治療這種疾病,必須辨別六氣的影響,區分體質的虛實,不能一概而論,胡亂治療。我曾經見過一些聲稱專門治療痧證的醫生,雖然他們的治療經常有效,但是他們不明白六氣是如何導致疾病的,因此,只要遇到頭痛、胸悶、腹痛等症狀,就會一律視為痧證。他們濫用辛辣、刺激性、開竅、破氣、破血的藥物,結果導致氣血損耗,疾病仍然無法得到解決。
之所以他們能成為「專科」醫生,主要是因為他們熟讀了《痧脹玉衡大全》等書籍,但是對於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陰陽、六氣的理論,他們卻沒有深入的理解。他們只知道某種疾病可以用某種方法治療,某種方法可以治療某種疾病,但是對於疾病的真正原因,以及各種症狀的千變萬化,他們卻無法辨別。痧脹書籍,始於近代,補充了古籍的不足,原本具有一定的救濟作用。可惜的是,這些書籍並未詳細闡述六氣的理論,以揭示疾病的根源。他們只是簡單地稱之為「痧」,列舉各種症狀,初學者往往無法精細辨別,經常將其他疾病混淆其中。
痧證,實際上只是雜證中的一種,但是現在的痧證名目繁多,甚至超過了雜證,讓人眼花繚亂,不知從何下手。例如吳又可對瘟疫的討論,也沒有深入理解六氣變化的原因,他把溫病和瘟疫混為一談,違背了古籍的指導思想,誤導了後學。我在《溫暑提綱》中已經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。痧證的形成,確實與瘟疫類似,都是由於邪氣在體內鬱積,因此,痧證的症狀更加多變且突然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,「厲大至,民善暴死」。
無論如何,這些疾病都離不開六氣的影響,以及環境的污染和惡劣條件的影響,因此,在夏季和秋季,這些疾病更容易發生,而在冬季和春季,則相對較少。而且,在一個地區內,這些疾病的症狀往往相似,就像瘟疫一樣具有傳染性。但是,與瘟疫不同的是,瘟疫是通過膜原傳播和變化的,而痧證的邪氣,其深淺程度各不相同,都是由於鬱積和封閉所致。雖然症狀各不相同,但是它們都是由疫邪引起的。由於六氣的複雜性和封閉性,開鬱成為治療痧證的主要原則。然而,如果不瞭解六氣導致疾病的原理,就會將各種雜病誤認為痧證,不分虛實,隨意使用痧藥,這就是其危害所在。
古人寫書的初衷,本是為了幫助世人,但是,如果讀者不能正確理解,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傷害。孟子曾說:「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」如果不明白古籍中的道理,就難免會陷入只看名稱而忽視實際病情的誤區。因此,從事醫學工作的人,必須對此有所警覺,這不僅僅限於痧證和瘟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