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太極五行發揮

前篇《六氣陰陽論》中雲:土本先天太極之廓,為後天萬物之母,故通貫四氣而主於中也。世多疑之而問曰:先天太極,渾然無形,自天一生水,至第五方生土,則太極信為五行之廓,乃反以土為太極之廓,得非悖於理歟?

白話文:

在《六氣陰陽論》的前篇中提到:太極本是先天形成的廣大無邊之境,是後天萬物的母親,因此貫穿四氣而主宰中央。許多人對此存有疑問,詢問道:先天太極本是渾沌無形的,從天生成的為水,到了第五方纔生成土,那麼太極應該是五行的廣大無邊之境,怎麼反而將土視為太極之境呢?這難道不違反道理嗎?

答曰:太極為五行之廓,其理顯而易見,土為太極之廓,其理微而難知,無怪乎駭人耳目也。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,生物之道也。土為太極之廓者,成物之道也。以無形該有形,則太極為五行之廓;以有形該無形,則土為太極之廓矣。理氣氣有迴環,故生成有順逆耳。

白話文:

回覆說:太極是五行演變的範圍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而土是太極的範圍,這個道理卻很微妙,難以理解,所以才會讓人覺得驚奇。太極是五行衍生的範圍,這是生物的規律;土是太極的範圍,這是生物形成的規律。用無形包容有形,則太極是五行衍生的範圍;用有形包容無形,則土是太極的範圍。氣的運行是有循環的,所以生物的生成也會有順序和逆序。

試觀太極動靜,而生陰陽;陰陽相交,而分四象;四象互交,而成八卦,八卦交易,而成六十四卦,則陰陽變化之道盡矣。何故又以四象加土,而稱五行?為因六十四卦,備論陰陽變化之用而略乎體。惟五行,則陰陽體用俱該,而萬物生成之道,盡在其中。何以見之?蓋五行者,即太極之一氣化而為五:,流行不息,故名五行。五氣流行,生成萬物,故物物稟五行之氣,而物物具一太極。

白話文:

觀察太極的運動與靜止,產生了陰陽。陰陽交合,分化出四象。四象相互交錯,形成了八卦。八卦相互作用,形成了六十四卦,那麼陰陽變化的原理就徹底完備了。為什麼還要加上四象中的「土」,稱為「五行」呢?因為六十四卦雖然詳論了陰陽變化的作用,但忽略了其本體。而五行包含了陰陽的本體和作用,萬物生成的原理都涵蓋其中。如何理解呢?所謂五行,就是太極之氣化生為五種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它們運行不息,所以稱為五行。五氣運行,生成萬物,所以每一個事物都稟承五行之氣,而每個事物都具備一個太極。

太極無形,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物,則太極為五行之廓。及其成物,則無形之氣寓於有形之中,則土為太極之廓矣。自無形而至有形,則分為億萬太極,而莫可數計。自有形而歸無形,則仍為一個太極,而渾然難名。此太極神化之妙用也。

白話文:

太極是一種無形的東西,它能夠孕育出有形的事物,所以說太極是五行萬物的範圍。當萬物形成後,無形的太極之氣便寓於有形的萬物之中,因此土也是太極的範圍。從無形到有形,太極會分化出無數個小太極,多到無法計量。從有形到無形,這些小太極又會合而為一,形成一個整體的太極,難以用語言描述。這就是太極神奇妙用的體現。

然則五行有形,而太極無形。無形寓於有形之中,何故獨以土為太極之廓乎?蓋水火木金,各得一偏之氣,故各應東西南北,各主春夏秋冬。惟土則通貫四行而居中,故獨為太極之廓也。萬物由五行化生,而四行皆稟氣於土,則土所以又為萬物之母也。良以陰陽雖判,而太極之體,即具陰陽之中;四象雖分,而太極之體,即具四象之內。

白話文:

五行具有形質,而太極沒有形質。無形的太極寄寓於有形的五行之中。為什麼單獨把土作為太極的範圍呢?

因為水火木金這四行,各得天地的一偏之氣,所以分別對應東西南北,主宰春夏秋冬。只有土,貫通四行,居於中央,所以獨特地成為太極的範圍。

萬物都是由五行化生而來的,而四行又都稟受於土,因此土又成為萬物的母親。

儘管陰陽分割,但太極的本體即具備陰陽之中;儘管四象區分,但太極的本體即具備四象之內。

所以加土稱五行者,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。是故五行相生,循環無間者,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。渾然之氣無形,而土居四象之中,通貫四氣,以顯太極之用。故其成物,則土為太極之廓,而渾然之氣即寓於中矣。若夫天一生水,至五而生土者,此表陰陽生成之道,以數之奇偶相配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將土加入稱為五行的概念中,是要說明土中就是太極本體所在的地方。因此,五行相生,循環不息,是因為太極本體的元氣運行其中所致。元氣無形,而土位於四象中央,貫通四氣,以顯現太極的作用。所以當土生成萬物時,土就是太極的框架,而元氣就寓含其中。至於天一生水,最後生到第五個才生成土,這是為了說明陰陽生成的法則,利用數字的奇偶數搭配來表現。

若僅作先後次序解,則失其旨矣。試思五行相生,自水生木而至土,土生金,金又生水,如環無端,孰為先後乎。蓋奇數為陽,偶數為陰,生數盡於五,成數盡於十,十之後,仍起於一,循環無間,故陰陽生成一道,周流不已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只是按照先後順序來理解,那就錯失了其中的道理。想想看,五行相生,從水生木到土,土生金,金又生水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形,誰能說哪個是先,哪個是後呢?

奇數代表陽,偶數代表陰。生數從一到五,成數從六到十,十之後又從一重新開始,這種循環沒有間斷。因此,陰陽的生成是一體的,周而復始,永不停歇。

所云天者,太極先天,渾然不可名狀。太極動而生陽,陽者一也,為氣。氣中含水,陽生陰也,故曰天一生水,即太極靜而生陰也。一既生水,陰陽判矣。陽氣上浮為天,陰精下凝為地,名後天也。陰精下凝而含火氣,故曰地二生火。夫生數盡於五,則成數始於六。生於陽者成於陰,生於陰者成於陽。

白話文:

所說的「天」,是指太極之前的狀態,是渾然一體,難以形容。太極開始運動而產生了陽氣,陽氣是單一的,就是氣。氣中包含著水分,陽氣產生了陰氣,所以說「天一生水」,也就是太極靜止而產生了陰氣。陰氣產生以後,陰陽就分開了。陽氣向上浮動形成了天,陰精向下凝結形成了地,這就稱為後天。陰精凝結後含有火氣,所以說「地二生火」。產生數目到五就結束了,而完滿的數目從六開始。陽氣產生的,在陰氣中完成;陰氣產生的,在陽氣中完成。

故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而六為老陰,老者,謂其為陰之母也。陰生陽,老生少。故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。而七為少陽,陽又生陰。故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。而八為少陰,陰又生陽,而少者老矣。故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。而九為老陽,蓋一陽生於太極,故至九而老。一生水,水為陰之母,而成於六,故六為老陰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天空(陽)產生水(陰),大地(陰)讓它完整。而六代表老陰,老指陰的根源。陰生陽,老生少。因此,大地(陰)產生火(陽),天空(陽)讓它完整。而七代表少陽,陽又生陰。因此,天空(陽)產生木(陰),大地(陰)讓它完整。而八代表少陰,陰又生陽,但這個陽已經變老了。因此,大地(陰)產生金(陽),天空(陽)讓它完整。而九代表老陽,因為一陽生於太極,所以到了九就變老了。天空(陽)產生水(陰),水是陰的根源,而它在六時完整,所以六代表老陰。

老生少,故八為少陰。天一之陽,如芽始萌,至七如少壯,至九如老幹,亦如人物之老而成實也。陽動則陰隨,故一陽動而水即生,良以陰陽互根於太極,故太極動而生陽。動極而靜,陰已生矣。陰陽相生,則四象具而配四時,以成造化。造化既成,生理周矣,必返乎本。故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,是返太極之本體也。

白話文:

陰盛陽衰,因此「八」代表少陰。天地的陽氣就像剛發芽的幼苗,到了七代表年輕力壯,到了九則像老態龍鍾的樹幹,也如同人的一生從年輕到年老結實。陽氣一動,陰氣就會跟著動,所以一個陽氣動,水氣就產生了。因為陰陽互根於太極,所以太極一動就產生陽氣。動到極點就靜止,陰氣也隨之產生。陰陽相生,四象(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就具備了,並與四季相配,形成天地萬物的創造和變化。創造和變化完成後,生命循環就結束了,必定會回歸根本。因此,天之五生土,地之十成之,這是回歸太極本體的過程。

余故言八卦但明陰陽之用,而五行,則陰陽體用俱該,萬物生成之道,盡在其中。由是而知水火木金之能生成萬物者,全賴土之融洽乎中也。土之所以能融洽四氣者,以土中有太極之體在也。是故陽數盡於九,陰數盡於十,則仍歸太極之體。既歸以後,則又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循環不息,故萬物生化無盡也。

白話文:

我之所以強調八卦,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陰陽的作用。然而,五行包含了陰陽的本質和作用,萬物生長的規律都蘊含在其中。因此,水火木金土之所以能夠生成萬物,完全仰賴於土在其中調和的作用。土之所以能調和四氣,是因為土中包含著太極的本體。因此,陽數終止於九,陰數終止於十,最終都迴歸到太極的本體。迴歸後,又動而生發陽氣,靜而生發陰氣,這樣循環往復,永不間斷,所以萬物的生長變化無窮無盡。

試觀《洛書》象止於九,表陽成之數也;《河圖》象止於十,表陰成之數也。陰陽生成之數全,則太極之用盡而復歸乎體也。故十之後,仍起於一,一即十,十即一也。百千萬億,亦即一也。一者,乾之元陽也;七者,乾之少陽也;九者,乾之老陽也。故乾卦有三奇。《洛書》體圓以象天,故曰乾為天。

白話文:

《洛書》的圖象只到九,表示陽氣盛極之數;《河圖》的圖象只到十,表示陰氣盛極之數。陰陽生長的數目完滿,那麼太極的作用也用完了,就回到原本的狀態。所以十之後,再從一開始,一也就是十,十也就是一。百千萬億,也都是一。一,是乾卦的元陽;七,是乾卦的少陽;九,是乾卦的老陽。所以乾卦有「三奇」。《洛書》形狀圓滿,象徵天空,所以說乾代表天。

六者,坤之母陰也;八者,坤之少陰也;十者,坤之至陰也。故坤卦有☷耦。《河圖》體方以象地,故曰坤為地。而元陽育於至陰之中,故言十即一,一即十也。而十後起一者,即太極再動而生陽也,亦即復卦䷗之一元動於至陰之下也。自復而至乾卦䷀者,表重陽之象也。《經》曰重陽必陰,故乾以後而變為姤:䷫,陽極則陰生,太極動極而靜也。

白話文:

六這個數字代表陰的本源;八這個數字代表陰的衰弱;十這個數字代表陰的極致。因此,坤卦有☷兩重陰爻。

《河圖》中大地呈方形,因此說坤卦代表地。而正陽之氣孕育於至陰之中,所以說十就是一,一就是十。而十之後重新產生的一,就是太極再次運動而生出陽氣,也就是復卦䷗的一元運動於至陰之下。

從復卦到乾卦䷀,表示重陽之象。《易經》說,重陽必定會轉化為陰,所以乾卦之後又轉變成姤卦:䷫,這是因為陽氣達到極致,就會產生陰氣,太極運動到極點就會轉為靜止。

自姤而至坤卦䷁者,表重陰之象也。《經》曰:重陰必陽,故坤以後而仍為復,陰極則陽生,太極靜極而動也。斯陰陽進退消長,即太極之一動一靜也。是故返而究之,則䷀止有三,三止有一。奇中有耦,耦中有奇,奇耦合璧,無非一個太極,渾然不可名狀者也。

白話文:

從姤卦到坤卦為止,都屬於陰盛的象徵。經典中說:陰氣盛極必生陽,所以坤卦之後又連接著復卦,陰氣達到極點時陽氣就會生髮,這是太極靜極而動的道理。陰陽消長循環往復,正是太極動靜交替的表現。所以反過來探究,就會發現卦象只有三個,三者又只有一個。奇數中有偶數,偶數中有奇數,奇偶相生相合,都離不開一個太極,而太極的狀態又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。

太極初判而為陰陽,卦象乾南坤北,稱為先天八卦。謂此卦體即是太極,太極在天地之先,故名先天。非謂乾坤為先天也。陰陽交而生水火,卦象離南坎北,稱為後天八卦。謂此卦象成於天地交泰以後也。自天一生水,至天五生土,而五行始生,則太極為五行之廓。自天五生土,至地十成之,則五行成質,水火木金,各主一方,土貫四行而居中,則太極渾然之氣,寓於形質之內。豈非土反為太極之廓乎。

白話文:

在最開始時,太極分化為陰陽兩種能量。乾坤卦象,乾卦代表南方,坤卦代表北方,稱為先天八卦。這是因為先天八卦的卦體就是太極,而太極存在於天地形成之前,因此稱為先天。並不是說乾坤卦本身就是先天八卦。

陰陽兩氣交匯後產生水火,離卦代表南方,坎卦代表北方,稱為後天八卦。後天八卦是在天地交合之後形成的。

從「天一生水」到「天五生土」,五行開始產生,太極是五行所依附的基礎。從「天五生土」到「地十成之」,五行逐漸成形,水火木金各主一方,土貫通四行而居中。這時,太極原本渾然的氣息就寄寓於具體的五行了。難道這不是說土反而成了太極所依靠的基礎嗎?

形質既成而為物,故物物具五行太極,而分為億萬無數之太極。生理既周,必返乎本,則形質消散,而渾然之氣,復歸大冶,仍為一個太極。嗚呼!此太極之神化豈不微乎妙哉。或泛泛於文字間,而未悟其理,無怪乎一聞土為太極之廓,則駭然以余言為悖理也。

白話文:

形體形成後便成為事物,因此所有事物都具備五行和太極,而這些事物分化為數不清的太極。生長發育的過程結束後,必定會回到本源,這時候形體就會消散,而整體的元氣則會返回本體,再次形成單一的太極。啊!這種太極的神奇變化,豈不是奧妙無窮嗎?有人只在文字間浮游,卻不理解其中的道理,難怪一聽到我說「土是太極的框架」,就大驚失色,認為我的話荒謬悖理。

或又謂天一生水,故萬物先生水。竟將天一之一字,作第一之一會矣。而不知水從氣出,太極動而生陽,陽氣動而水始小。一者為奇是陽也,非第一之謂也。試觀春夏陽亢欲雨,必先發雷,秋冬陽降無雷,亦必地氣動而燠暖,則云騰而雨,又如人之怒極,則悲淚隨至,皆為陽動水生之徵,亦為格物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上天孕育了水,所以所有事物都先產生水。他們竟然把「天一」這兩個字解釋為「第一」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水來自於氣,太極運動產生了陽氣,陽氣運動才形成水。其中「一」代表奇數,也就是陽氣,而不是「第一」的意思。觀察一下春夏時陽氣旺盛,要下雨時,一定會先打雷;秋冬時陽氣減弱,沒有雷聲,但如果地氣運動,溫暖起來,就會雲蒸霞蔚而下雨。又如人發怒到極點,就會悲傷流淚,這些都證明瞭陽氣運動導致水產生的現象,也是探索事物原理的方法。

問曰: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,則太極之用盡而復歸乎體,既歸以後,則又動靜生陰陽。然則五行既已成質,太極渾然之氣,寓於形質之內,何以見又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耶?

白話文:

問題:天賦予五行中的土,地再充實它,這樣太極的所有功能都用盡,又回歸本體。回歸之後,又出現運動與靜止,從而生出陰陽。那麼五行既然已經形成,太極那渾然一體的氣,寄寓於形質之內,它怎麼才能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呢?

答曰:若非又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則物之小者,何以能大而又生子,人之幼者,何以能長而又生人乎?夫形質雖有生成消化之變遷,而生生之氣何嘗一息之或間哉。當知萬物化生,雖出陰陽五行之陶冶,實由渾元一氣之轉旋,氣凝而成質,質消還為氣。氣無形而質有形。有形者,後天萬物也;無形者,先天太極也。

白話文:

回答說:如果沒有動而生陽、靜而生陰的變化,那麼微小的東西怎麼能長大並生出後代?人出生時那麼小,怎麼能長大並生兒育女呢?物質形態雖然有生成和消化的變化,但是生生不息的氣機從未間斷過。應當知道,萬物的生成,雖然是由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作用形成的,但實際上是由混元之氣旋轉而成。氣凝結就形成了物質,物質消散後又恢復為氣。氣是無形的,而物質是有形的。有形的是後天的萬物;無形的是先天的太極。

先天后天,所以生化不息者,蓋有主宰之理存乎其先也。朱子所謂性即理也,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是已。此「天」字,指太極先天,為陰陽所從出,故云天以陰陽五行,非謂天地之天。天地為兩儀,即陰陽也。後世淺見,或謂朱子所云性即理為非,而不知在天為理,賦物為性,同出而異名耳。

白話文:

在先天的太極和後天的陰陽五行中,生化萬物生生不息。這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有一個主宰的道理存在。朱熹所說的「性」就是「理」,上天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使萬物成形,同時也賦予了萬物「理」。這裡的「天」字指的是太極先天,是陰陽的源頭,所以說「上天用陰陽五行」,而不是指天地中的「天」。天地是兩儀,也就是陰陽。後世有些淺薄的看法,認為朱熹所說的「性即理」是不對的,但他們不知道「性」和「理」其實是同源而異名,「理」存在於上天,「性」賦予萬物。

自先天而降於後天,則為命,一如君命之下逮。故曰天命之謂性,蓋言此理,自太極先天下降而賦於人則謂之性也。故朱子言命,猶令也;性,即理也。是以先天名理,後天名性命者,統先後天而言也。若論生化之跡,則氣在形先,而理又在氣先。究其極,則本末一貫,而又難分先後也。

白話文:

從先天降臨到後天,就叫做命運,就像君王頒布命令一樣。所以說,天命所賦予的就是天性,指自太極產生之前就下達給人,這就是天性。因此,朱熹說命就是命令,性就是道理。所謂先天指道理,後天指命運,是統一起先天和後天的說法。如果探討生成演變的過程,能量在產生形體之前,而道理又在能量之前。深入探究,本源和終點是一貫的,難以區分先後次序。

形質雖萬殊,而理氣則一。是故有形生於無形,同出一本;先天轉為後天,非二理也。故曰: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非喻言也,是實理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各種形態千差萬別,但其本質和氣息卻是統一的。因此,有形之物產生於無形之物,它們同出一源。先天之氣轉化為後天之氣,並沒有兩種不同的道理。所以說:人民是我的同胞,萬物與我休慼相關。這不是比喻,而是真切的道理。

《易》曰: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乎事業,美之至也。此表人為萬物之靈,具太極五行之全體。眾人或蔽於私,而不克全其所賦;惟君子稟中正土德,通達乎天賦之理,而克全太極之體也。孟子曰:萬物皆備於我矣。以萬物盡出於太極,而我具太極之全體,則萬物之理,皆備於我矣。

白話文:

《易經》說:有德的人有像中黃色一樣通達的道理,端正的坐在身體の中心,美好在內心,而暢達在四肢,用於事業,美到了極致。這說明人是最靈活的生物,擁有太極和五行的全部。大多數人被私心矇蔽,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天賦;只有有德的人秉承中正的土德,通達天賦的道理,才能完全發揮太極的本體。孟子說:萬物的道理都具備在我身上了。因為萬物都出於太極,而我擁有太極的全部,所以萬物的道理都具備在我身上了。

萬物備於我,則美在中,而暢於四支,發乎事業,豈不美之至哉。夫黃者土色,中者土位,以土居太極中正之位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,而土實通乎主宰太極之理,故曰黃中通理也。自理而太極陰陽五行,以至於土,土又上通乎理,此即本末一貫之道也。人稟太極之氣為命,理為氣宰,故性為命之主也。

白話文:

萬物都包含在我身體裡面,美好存在於身體中間,並且流通到四肢,體現在行為事業上,難道這不是最美好的嗎?黃色是土的顏色,中間是土的位置,土處於太極中正的位置,也就是太極的實體所在,而土實際上貫通了統治太極的道理,所以說黃色代表的是貫通道理。從道理出發,到太極陰陽五行,再到土,土又向上貫通到道理,這正是本末貫通的道理。人稟受太極之氣為生命,道理是氣的主宰,所以性情是生命的主宰。

由此觀之,則土者,上徹先天,下貫後天,融會性命,而為太極之廓,萬物之母,豈不重哉!

或曰:《易》注言正位居體,是雖在尊位而居下體,釋裳字之義也。今子云正位居體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,果合《經》旨乎?

白話文:

有人說,《易經》注釋提到「正位居體」,表示即使身處尊位,仍應處於下體,這是解釋「裳」字的意義。現在你說「正位居體」,就是太極之體所在,請問這是否符合《經》義?

答曰:註疏以陰陽消長,喻世道盛衰,故推事義以釋《經》。餘論太極五行之理,自有不同。試思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既中且正,豈非謂土德通乎天理,而居太極之正位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乎?蓋卦以乾為天、坤為地,故又以乾比衣、坤比裳,以表上下之象,非謂其有尊卑也,然就吾人居處觀之,天在上,地在下。若究其極,則天地轉旋,包乎地外;地居天中,凝而不動。

白話文:

回答說:注釋家以陰陽的增減來比喻世道的興衰,所以用推演事例的方法來解釋《黃帝內經》。其餘討論太極和五行的道理,自有不同的說法。試想黃色居中貫通道理,正位在身體中,既在中間又正,難道不是說土的德性貫通了天理,而居於太極的正位,也就是太極之體所在的地方嗎?因為卦象中用乾卦代表天,坤卦代表地,所以又用乾卦比作衣服,坤卦比作衣裳,來表示上下之象,並不是說它們有尊卑之分。但是從我們人的居處來看,天在上,地在下。如果深入探究,就會發現天地旋轉,包圍著地以外;地居於天中,凝結不動。

其形如卵,固無所謂上下也,昔賢論之詳矣。卦以上下分乾坤,余以黃中證太極,各有義理所在也。且論《易》者,必謂陽尊陰卑,而當扶陽抑陰,是論治世之道也。治世必以正人為先,故以陽喻君子,陰喻小人,而當扶陽抑陰。乾坤為陰陽父母,以乾比君德,坤比母儀。而世之最尊者惟君,故言陽尊陰卑,非聖人畫卦意也。

白話文:

它的形狀像雞蛋,本質上沒有上下之分,古賢人已經對此有詳細的論述。八卦以上下為界來區分乾坤,而我用黃中(太極)來驗證(八卦),各有其道理。另外,談論《易經》的人,一定會說陽為尊,陰為卑,因此要扶陽抑陰,這是治理世間的方法。治理世間一定以正人為首,所以用陽來比喻君子,用陰來比喻小人,因而要扶陽抑陰。乾坤是陰陽的父母,用乾來比喻君主的德行,用坤來比喻母親的儀態。而世間最尊貴的是君主,所以說陽為尊,陰為卑,並不是聖人畫八卦的本意。

卦表陰陽進退消長之象,以明萬物生成變化之理。夫一陰一陽之為道,則陰陽貴平,非固有尊卑而當扶之抑之也。朱子云:文王、周公,分為六十四卦,添入乾元亨利貞等,早不是伏羲之意。及孔子純以理言,而作《繫辭》,以元、亨、利、貞,為乾之四德,又非文王之易矣。

白話文:

八卦圖表顯示了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,用來闡明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。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互相轉化。所以陰陽二氣的平衡很重要,不能說哪一方尊貴或卑賤,而需要互相扶助或抑制。朱熹說:周文王和周公將伏羲的八卦拓展為六十四卦,加入了「乾元亨利貞」等爻辭,這已經不是伏羲的本意了。後來孔子專注於闡述其道理,寫出了《易經繫辭》,將「元、亨、利、貞」定義為乾卦的四個德行,這也不是周文王的易經了。

由是觀之,竊謂夫子不過據象以明理,語渾意深,包括甚廣,不僅為逐爻釋字義也。朱子又云:學者讀《易》,於言上會得者淺,於象上會得者深。可見易理之源在象,象者,尚無文字語言,況執一字一句,安可論易理哉!

白話文:

從這裡可以看出,我私下認為孔夫子只是根據卦象來闡明道理,他的話深奧而含義廣泛,不只是逐字逐句地解釋詞義。朱熹還說:學者讀《易經》,從言辭上理解的是淺顯的,從卦象上理解的是深刻的。可見《易經》的道理源於卦象,卦象在語言和文字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,更何況只拘泥於某一個字或某一句話,怎麼能探討《易經》的道理呢!

問曰:五行相生,謂由太極之一氣流行,然又相剋者,何也?

答曰:相生者,各以生氣相助也。克者,制也。五行相生不息,倘無節制,則但有發泄,而無歸藏,則生氣竭矣。故水火木金,各相節制。而春夏秋冬,自成生長收藏之造化,然賴土之一行,融洽乎中,以成四行之功。故土旺於四季而為春夏秋冬交接之過脈也。假如木生火,火太過,不但剋金,木亦自焚。

白話文:

答道:相生是指互相以生氣幫助對方。相剋是指制約。五行相生生生不息,如果沒有節制,那麼只有發散消耗,而沒有收斂藏納,那麼生氣就枯竭了。因此,水火木金之間相互制約。而春夏秋冬,自然形成生長收藏的造化,但這依賴於土這一行,調和於其中,才能完成四行的作用。所以土在四季都旺盛,成為春夏秋冬交接的過渡時期。比如木生火,如果火太旺盛,不僅會剋制金,木自己也會被燒毀。

《陰符經》所謂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是也。水能制火以生木,故火太過,則當益水以濟之,余可隅反矣。所以水火木金,各偏一氣,全賴土氣通貫融洽,使之相生相制,以歸於平,則無偏勝之害。稍或參差,即有太過不及,而勝復之變出焉。五行參差,則陰陽偏駁,而天地生亢害之災,人物嬰非常之疾。

白話文:

《陰符經》上說,木生火,禍患產生後必定消滅。水能剋制火以滋養木,所以火太旺盛時,就要增加水的力量來救濟,其他的類推。因此水、火、木、金各偏向一種元素,全靠土元素溝通融洽,使其相互生剋,回到平衡,則沒有偏勝的危害。稍有差異,即有過分或不足,而勝負交替的變化就會出現。五行差異,則陰陽偏頗,天地產生災難,人類也會染上非常之疾。

故《內經》論五行勝復之道甚詳。又曰: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,教人防患於預也。

問曰:數起於一,止於十。故天干之數十。而地支有十二,何也?

答曰:此表陰陽五行相生相成之理也。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則生者始於天,故曰天干;成者始於地,故曰地支。乾者杆也,支者枝也。謂始生杆,而終成枝也。蓋甲為陽木,陽生陰,故乙為陰木。陰生陽而木生火,故丙為陽火。陽生陰,故丁為陰火。陰生陽而火生土,故戊為陽土。

白話文:

回答:這句話說明瞭陰陽五行相互作用的原理。天一生出水,地成全水,所以萬物開始於天,因此天上的象徵為天干;成全於地,因此地上的象徵為地支。「乾」代表主幹,「支」代表枝葉,意指萬物最初從主幹開始生長,最後長成枝葉。

甲代表陽木之氣,陽木生陰木,所以乙代表陰木之氣。陰木生陽火,所以丙代表陽火之氣。陽火生陰火,所以丁代表陰火之氣。陰火生陽土,所以戊代表陽土之氣。

陽生陰,故己為陰土。陰生陽而土生金,故庚為陽金。陽生陰,故辛為陰金。陰生陽而金生水,故壬為陽水。陽生陰,故癸為陰水。陰水又生甲之陽木,故天干十也。水火木金,性各相反,以土居中,融洽四氣,使五行相生。相生者,謂彼此和協其生氣,若相養相助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生出陰氣,所以自身(土)為陰性之土。陰氣生出陽氣,而土又生金,所以庚為屬陽的金屬。陽氣生出陰氣,所以辛為屬陰的金屬。陰氣生出陽氣,而金又生水,所以壬為屬陽的水。陽氣生出陰氣,所以癸為屬陰的水。屬陰的水又生出甲之屬陽的木,所以天干共有十個字。水火木金,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,以土居中間,調和四種氣,使五行互相生長。所謂互相生長,是指它們互相協調著它們的生機,就像相互養護和幫助的意思。

非謂木必從水生,火必從木生也。若以木必從水生,則木固生於土,如水過盛,木反萎矣;若以火必從木生,則石中之火,又從何來?此別有妙理,非片楮能盡。余於《六氣論》中,言水火遍滿世界,已發其端,請格物者試思之。若五行始生,本太極一氣所化;及五行成質,而土貫四行。

白話文:

我不是說所有木都必須由水生長,所有火都必須由木生長。如果說所有木都必須由水生長,那麼木原本生長在土裡,但如果水過於旺盛,木就會反過來枯萎。如果說所有火都必須由木生長,那麼石頭裡的火又是從哪來的?這裡面有奇妙的道理,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。我在《六氣論》中提到水火遍佈世界,已經揭示了這個道理的端倪,希望研究自然規律的人好好思考。如果五行為天地萬物的初始生成,本就是由太極的一股元氣所化;等到五行形成質地後,土就貫穿了其他四行。

如亥子水也,貫以醜土,乃成寅卯木;貫以辰土,乃成巳午火;貫以未土,乃成申酉金;貫以戌土,乃成亥子水。故地支有十二也。以是見五行之相生相成,實由土之融貫使然,已不可執泥木從水生、火從木生之說,而況更有妙理具於中乎!夫天一生水,地二生火,可見火固非從木生也。地二生火,亦不過言其發現之序,猶未明其所以然之妙理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子亥屬水,加上醜土(地支),就變成寅卯木;加上辰土,就變成巳午火;加上未土,就變成申酉金;加上戌土,就變成亥子水。因此地支總共有十二個。由此可知五行的相生相成,實際上是由土融會貫通而來的,不能拘泥於木從水生、火從木生的說法,何況其中還有更妙的道理呢!上天首先產生了水,大地其次產生了火,可以看出火本身並非從木中產生。大地其次產生了火,也不過是說它們出現的順序,還沒有說明它們產生的妙理。

若土之能融貫四行者,以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,益可見五行由太極一氣所化也。

曰:天一生水,是陽動而水生,則五行始於水也。今天干始於甲木,何也?

答曰:天一生水,天三生木。天一之「天」,是太極先天;天三之「天」,是已分天地,為後天矣。後天之陽始生木,天干表後天之理,故以甲木為始也。

白話文:

答覆如下:宇宙初始生成水,宇宙第三次變化生成木。宇宙初始的「天」指太極先天的狀態,宇宙第三次的「天」指天地已經分開,這是後天的狀態。後天的陽氣開始生長木,天干表示後天的規律,因此以甲木作為天干的開始。

曰:地支起於子,何也?

答曰:乾之元陽,育於坤之至陰。故甲之陽木,孕於亥之陰水。既生,正與子之陽水相配,故首甲子而終癸亥也。

白話文:

回答:天為乾之元陽,孕育於地為坤之至陰。因此,甲屬陽木,孕育於亥屬陰水。甲子生出後,與子屬陽水相配,所以從甲子開始,到癸亥結束。

曰:又有所謂甲己化土者,何也?

答曰:試觀草木,自萌甲而枝葉花實,逐漸變化,胎卵濕生亦然。良由陰陽五行之氣所變化也。以陽遇陰、陰遇陽,皆相從而化。猶如男女構精,又生男女之理也。故甲之陽木遇己之陰土,則化土;土生金,故乙庚化金;金生水,故丙辛化水;水生木,故丁壬化木;木生火,故戊癸化火。是陰陽又生陰陽,五行又生五行,此物理之所以生化無盡也。

白話文:

回答:觀察草木,從萌芽到枝葉花果,逐漸發生變化;胎生動物和卵生動物的成長也是這樣。這都是因為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。陽遇陰、陰遇陽,都相互感應而發生變化。就像男女結合產生精子,再孕生子女的道理。所以,甲木的陽氣遇到己土的陰氣,就會轉化為土;土能生金,所以乙庚結合為金;金能生水,所以丙辛結合為水;水能生木,所以丁壬結合為木;木能生火,所以戊癸結合為火。陰陽又生陰陽,五行又生五行,這就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原理。

夫天干有變化,而地支無變化者,以天道動而轉旋,動則變,變則化矣。故物之生成由地氣,而變化由天氣。但天地陰陽本一太極,雖生化無窮而又不能分析。如天為陽、地為陰,而天中又有陰陽,日月是也;地中又有陰陽,水火是也。日中可取火,月中可取水,則日月又為水火之父母,陰陽之精氣也。

白話文:

天干會變化,而地支不會變化,是因為天道運轉不息,動則變化,化而為萬物。因此,萬物的生成來自地氣,而變化則由天氣主導。

不過,天地陰陽本質上是一個太極,雖然生生化化無休無止,但卻無法將其分解出來。比如天為陽、地為陰,但天中也有陰陽,即日月;地中也有陰陽,即水火。太陽中可以取火,月亮中可以取水,說明日月本是水火之源,也是陰陽精氣所化。

故天體雖包地外,而氣貫地中,升而為云,降而為雨,斯即變化之徵,以見天地陰陽互根互交而不能分析者也。

曰:然則地支無變化,而有沖合,何也?

答曰:地道靜而不動,故十二支限於方隅而無變化。其沖合者,以位相併則合,子醜、寅亥、卯戌、辰酉、巳申、午未為六合也。位相對則沖,子午、卯酉、寅申、巳亥、辰戌、丑未為六沖也。此占家用驗吉凶,無涉於醫,故《內經》不論。蓋水火木金,位相對而性相反,故沖剋也。

白話文:

答覆說:地氣靜止不動,所以十二地支受到四個方位限制而不會變化。十二地支中的沖合關係,是因為位置相鄰而合,例如子醜、寅亥、卯戌、辰酉、巳申、午未便是六合。位置相對沖,例如子午、卯酉、寅申、巳亥、辰戌、醜未便是六沖。這些沖合關係常用於占卜吉凶,與醫學無關,所以《內經》沒有討論。因為水火木金的位置相對,而性質相反,所以會相沖。

辰戌丑未,位亦相對,因水火木金之沖而沖者也。然水火木金,雖賴土氣融洽;而土性凝滯,亦藉水火木金之衝動,而後能隨天氣之變化以為變化,得成生物之功。此干支雖表後天陰陽生化之道,亦莫不由太極之一動一靜。余故曰先天轉為後天,非二理也,不亦信哉。

白話文:

辰戌醜未這幾個地支位置相對,是因為水火木金的相沖而造成的。然而水火木金雖然依賴土氣調和,但土性凝結滯留,也需要水火木金的衝動,才能隨天氣變化而變化,發揮生化萬物的功用。地支雖然代表後天陰陽生化法則,但都源自太極的一動一靜。所以我說先天轉為後天,並非兩個道理,難道不可信嗎?

元按:東垣本《內經》脾胃論,推廣其義,而立補中調中等方。吳門葉天士,言脾陽宜升,胃陰宜降,東垣詳於治脾,略於治胃。乃設通補陽明,滋養胃陰等法,補東垣所未備。兩先生,誠見土為萬物之母,後天之根本也。今觀先生土為太極之廓一語,又為亙古所未聞。直溯夫先天性理,而闡《河》、《洛》、《羲》、《易》之蘊,發揮陰陽五行生成變化之妙,殆無遺義,如示諸掌。嗚呼!今而後,始知土之為土,乃吾人性命之源,顧不重哉。

白話文:

元朝時,張元素對《黃帝內經》中脾胃論述的內容加以推廣,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等方劑。明朝時,葉天士提出「脾陽應升,胃陰應降」的觀念,認為張元素過於注重治療脾胃,而忽略了調理胃陰。因此,他創立了通補陽明、滋養胃陰等方法,補充了張元素理論中的不足。

兩位醫家都認為土是萬物之母,是人體後天的根本。現在看到李時珍提出的「土為太極之廓」的說法,更是前人所未曾聽聞過的。他直接追溯到先天的性理,闡發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、《羲皇易經》的奧妙,發揮陰陽五行生髮變化的精妙,幾乎沒有任何遺漏,彷彿將這些道理展示在我們眼前。

唉!直到現在,我們才真正瞭解土的本質,它纔是我們生命和本性的源頭,難道這樣重要的認知不值得重視嗎?

苟悟其旨,則昔人補脾不如補腎,補腎不如補脾等說,皆為蛇足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