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卷之一
2. 六氣陰陽論
《內經》言六氣者,風寒暑濕燥火也。六氣各異,變化無窮,要不出乎陰陽,陰陽由混元一氣而生。一氣者,太極也;陰陽者,《易》之盋也;六氣者,《易》之六爻也;八風方位,即八卦也。陰陽相生,六氣變化,八風轉旋,而萬物生長化收藏,以至疾病疴癢。猶《易》之陰陽相交,六爻變動,而至八卦、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,錯綜交易,而吉凶悔吝之兆,變現無盡也。羲聖作八卦以垂象,軒岐論六氣以明病,同出陰陽太極之源。
前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
夫六氣由陰陽所化,仍不離陰陽之體。是故寒為陰;火為陽;風為陰中之陽;暑為陽中之陰;濕為陰(而與火合則名暑);風與火合則化熱燥,屬陽,風與寒合則化清燥,屬陰。斯陰陽變化而成六氣之異也。若合五行而配四時,則風木主春;火主夏;燥金主秋;寒水主冬;濕土貫四季,而主令於長夏未月。蓋土本先天太極之廓,為後天萬物之母,故通貫四氣而主於中也。
以六氣配一歲,則初之氣風木,二之氣君火,三之氣相火,四之氣濕土,五之氣燥金,六之氣寒水。每氣各主六十日有零,以周一歲。三四火濕相交,合而為暑,故夏至後病名「暑」,而濕土主令於夏季也。此特言主氣也,主氣為地氣,靜而有常,故歲歲如是。又有客氣為天氣,動而不常,故每年轉換。
如子午年,初之氣寒水;丑未年,初之氣風木;寅申年,初之氣君火;卯酉年,初之氣濕土;辰戌年,初之氣相火;巳亥年,初之氣燥金。又有主客五運,主運每年自木運起,至水運終,歲歲如是。客運者,如甲己化土,甲己年為土運;乙庚化金,乙庚年為金運之類,每運主七十二日有零。
而一歲以初運統之,主者主於內,客者行於外,主客運氣流行天地間,則有亢害勝復之變,而人之災病作焉。此言其略,詳在《內經》耳。
然五行之火一,六氣之火有二何也?丹溪曰:君火,人火也;相火,天火也。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余竊謂不然。夫六氣流行於天地間,為天人合一之道,但可以君相分體用,不可以君相分天人也。君火以名,仍當遵經作「明」,何也?蓋光明洞徹者火之體也,名之為君,溫煦燔灼者火之用也,名之為相。無用,則體無以行;無體,則用無以立。
火之體用流行,四氣從之而變,以成造化之功,一如君相之經綸天下也。然則將有所據乎?《內經》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緣心之神明,靈光炯炯,恰如君之正南面,而無為無不為,猶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也。雖無聲臭,實則主宰萬機,神明莫測。故人之心火,名為君火,而其運用施為,生化氣血者,相火之功也。
相火雖寓於腎,而與心火貫通,良由同出先天混元之根也。自相以下,皆聽命於君,故《經》曰:君明則下安。若心神恬靜,則相火奉令而不妄動,氣血安和無患。是故君火為體,相火為用,體用雖二,究其源,實則一火而已。天地之神明主宰,君火也;陽氣之流布化生,相火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的六氣,指的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這六種氣各有不同,變化無窮,但都離不開陰陽的範疇,而陰陽是由混元一氣所產生。一氣就是太極;陰陽,是《易經》的根本;六氣,是《易經》的六個爻;八風所代表的方位,就是八卦。陰陽互相產生,六氣因此變化,八風不停轉動,萬物就這樣生長、變化、收藏,甚至疾病的產生也與此有關。這就像《易經》中陰陽交錯,六爻變動,產生八卦、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,錯綜複雜地互相作用,吉凶禍福的徵兆也因此不斷顯現。伏羲氏創造八卦來顯示天象,黃帝和岐伯討論六氣來闡明疾病,兩者的根源都是陰陽太極。
前代的聖人和後代的聖人,他們的道理是一致的。
六氣是由陰陽變化而來的,仍然不離陰陽的本質。因此,寒屬於陰,火屬於陽,風是陰中帶陽,暑是陽中帶陰,濕屬於陰(但與火結合就變成暑),風與火結合會變成熱燥,屬於陽,風與寒結合則變成清燥,屬於陰。這就是陰陽變化而形成六氣的不同。如果配合五行和四季來看,那麼風屬木,主春季;火主夏季;燥屬金,主秋季;寒屬水,主冬季;濕屬土,貫穿四季,在長夏的末月主事。因為土本來就是先天太極的範圍,是後天萬物的母親,所以能貫通四氣而居於中央。
把六氣分配到一年中,第一階段的氣是風木,第二階段是君火,第三階段是相火,第四階段是濕土,第五階段是燥金,第六階段是寒水。每一種氣各主管六十多天,這樣就過完一年。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的火與濕相交,合起來就變成暑,所以夏至之後的病症稱為「暑」,而濕土在夏季主導。這裡說的是主氣,主氣屬於地氣,靜止而有規律,所以每年都一樣。還有客氣屬於天氣,變動而不固定,所以每年都會轉換。
例如,子年和午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寒水;丑年和未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風木;寅年和申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君火;卯年和酉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濕土;辰年和戌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相火;巳年和亥年,第一階段的氣是燥金。還有主運和客運,主運每年都從木運開始,到水運結束,每年都一樣。客運則像甲己合化成土,所以甲年和己年是土運;乙庚合化成金,所以乙年和庚年是金運,每一運主管七十二天多一點。
而一年由初運統領,主運在內,客運在外,主客運氣在天地間運行,就會產生亢進、受害、制勝、復原的變化,人的災禍疾病也因此產生。這裡只是簡單地說說,詳細的內容在《內經》中。
然而,五行的火只有一種,六氣的火卻有兩種,這是為什麼呢?朱丹溪認為,君火是人體的火,相火是天地的火。君火是名稱,相火是位置。我認為並非如此。六氣在天地間運行,是天人合一的道理,只能用君相來區分體和用,不能用君相來區分天和人。君火是名稱,應該遵照《內經》的說法稱為「明」,為什麼呢?因為光明透徹是火的本質,所以稱為君,溫暖照耀是火的作用,所以稱為相。沒有作用,本質就無法運行;沒有本質,作用就無法建立。
火的本質和作用互相運行,四氣也跟著變化,形成造化萬物的功勞,就像君王和宰相治理天下一樣。那麼,這些說法有根據嗎?《內經》說:「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從這裡產生。」因為心的神明,靈光閃耀,就像君王端坐正南,無為而無不為,就像上天承載萬物,無聲無息。雖然無聲無息,實際上卻主宰一切,神妙莫測。所以人體的心火稱為君火,而它運作施為、產生氣血的功能,是相火的作用。
相火雖然寄託在腎,但與心火相通,這是因為它們都來自先天混元之根。相火以下,都要聽從君火的命令,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君主英明,下屬才會安寧。」如果心神平靜,相火就會奉命而不會妄動,氣血安和就不會生病。因此,君火是本質,相火是作用,本質和作用雖然不同,但追根究底,其實都是同一種火。天地之間的神明主宰,就是君火;陽氣的運行變化,就是相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