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25)
卷之三 (25)
1. 論易理
此圖為太極動靜而生陰陽之初象,若據此圖,則陰陽固無大小。而先生言陽大陰小,天地間至理,則又自相矛盾矣。奈何。而況圖象猶不能盡其理者。如天氣下降為雨,下降者,陰也;地氣上升為云,上升者,陽也。陰陽變化無方,只可意會,莫能言宣。言不能宣,圖象焉能盡其理哉。
故曰,赤水元珠,得之象罔,則泥象者猶失之,何況執泥文字語言,去理更遠矣。
以後天言,則天地分列陰陽。自先天言,即天,亦陰也。惟先天一點,乃真陽耳。
觀先生之言,自丹書中來,或者未曾理會得《易經》道理,故被丹書所迷也。丹書稱先天為陽,後天為陰,每每牽引《易經》,似是而非,反乖易理。夫易有太極,而生兩儀,兩儀為天地,天地即陰陽,故又言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太極在天地未分以先,故名先天。天地未分尚無陰陽之名,豈可鑿稱先天為陽乎。
如可稱陽,何以名太極哉。天地既分以後,陰陽五行俱全,豈可鑿稱後天為陰乎。如可稱陰,何以名陰陽五行哉。豈不將名目理義,全然紊亂乎。凡事有名有義,而理在其中,所以顧名必當思義。名義且不識,無怪辨理舛謬矣。可見丹書為臆說,實非易理也。景岳既迷丹書之言,而以世儒扶陽抑陰治世之喻言,硬作易理,又以之論醫,牽引《內經》陰平陽秘之文,而不辨其理。先生又承景岳之謬,惜哉。
且如先天為真陽,豈後天為假陽耶。以其為假陽,故自先天言,即天亦陰也。天可稱陰,世間男子,亦可稱為女人也,故有巾幗丈夫之名乎!可發一笑。天既稱陰,將以何字稱地乎!敢問。
此陽胚胎天地,包含萬象,仙佛聖賢,均從此出。道得之而仙,釋得之而佛,儒得之而聖人。
天命之謂性,朱子曰,命猶令也,性即理也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,而理亦賦焉。此天字,正指先天而言。蓋一靈之性,賦於太極。太極生陰陽五行之氣以成形,則謂之生,若命令之自上而下也。氣化既盡,則五行陰陽消散,而太極毀,則靈去而謂之死。所以言原始要終知死生之說。
是故萬物之生,莫不稟有先天之氣,若草木無情,則但有氣而無靈耳。今曰,道得之而仙,釋得之而佛,儒得之而聖。豈止仙佛聖人方得此氣,其餘眾生所未有者乎。且先天尚無陰陽之名,故稱太極。今言此陽胚胎天地,此陽究為何陽乎。如此見解,恐少參悟功夫,或未可以談易也。
三教同歸,大易秘旨,儘性至命功夫,全在乎此。歷聖心傳,未便明說,故以扶陽抑陰,指示門徑。扶陽者,扶此先天之陽也。抑陰者,抑此後天之陰也。
以治世之喻言,作《易經》之實理,又以丹書先天為陽附會其說。此陽既能胚胎天地,尤必賴人扶之。此人者,何人耶?得非超出盤古、女媧者乎。觀道門中書,自老氏以下,惟魏伯陽《參同契》,張紫陽《悟真篇》,猶不乖經旨,與儒理異用同歸。其後丹書,如《唱道真言》、《性命圭旨》等,尚皆正宗,不失老氏之意。
白話文:
論易理
這圖是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最初形態,如果根據此圖,陰陽本就沒有大小之分。而先生卻說陽大陰小,這是天地間的至理,這就自相矛盾了。況且圖像也無法完全表達其道理。比如天上的氣下降變成雨,下降是陰;地上的氣上升變成雲,上升是陽。陰陽變化無常,只能意會,無法言傳。既然無法言傳,圖像又怎能完全表達其道理呢?
所以說,赤水元珠,得到它的圖像就迷失了,依附圖像的人還會迷失,更何況執著於文字語言,離道理就更遠了。
從後天來說,天地分列陰陽。從先天來說,天,也是陰。只有先天的那一點,才是真正的陽。
觀察先生的言論,出自丹書,或許沒有真正理解《易經》的道理,所以被丹書迷惑了。丹書稱先天為陽,後天為陰,經常牽扯《易經》,似是而非,反而違背了易理。《易經》有太極,而生兩儀,兩儀就是天地,天地就是陰陽,所以又說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太極存在於天地未分之前,所以稱為先天。天地未分時還沒有陰陽的名稱,怎麼可以強稱先天為陽呢?
如果可以稱之為陽,又何必稱為太極呢?天地既已分開之後,陰陽五行俱全,怎麼可以強稱後天為陰呢?如果可以稱之為陰,又何必稱之為陰陽五行呢?豈不是把名稱和道理全部弄亂了嗎?凡事有名有義,道理就在其中,所以起名一定要考慮其意義。名稱和意義都不認識,難怪辨析道理會錯誤。可見丹書是臆測之說,並非易理。景岳迷信丹書的說法,又用世俗儒家扶陽抑陰治世的比喻,硬套到易理上,又用它來論醫,牽扯《內經》陰平陽秘的文句,而不辨析其道理。先生又繼承景岳的謬誤,可惜啊!
而且,如果先天是真陽,難道後天就是假陽嗎?因為說是假陽,所以從先天來說,天也是陰。天可以稱為陰,世間男子,也可以稱為女人嗎?所以才有巾幗丈夫的名稱嗎!真是好笑。天既然稱為陰,那用什麼字稱地呢?請問。
這個陽的胚胎天地,包含萬象,神仙、佛陀、聖賢,都從此產生。道家得到它而成仙,佛教得到它而成佛,儒家得到它而成為聖人。
天命叫做性,朱熹說,命就像命令一樣,性就是理。天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,而理也賦予其中。這個「天」字,正指先天而言。蓋一靈之性,賦予太極。太極生陰陽五行之氣以成形,就叫做生,就像命令從上往下發布一樣。氣化既盡,則五行陰陽消散,而太極毀滅,則靈魂離去,就叫做死。所以說要從原始到終結,了解死生的道理。
所以萬物的產生,沒有不稟承先天之氣的,像草木無情,就只有氣而沒有靈性。現在說,道家得到它而成仙,佛教得到它而成佛,儒家得到它而成聖。難道只有仙佛聖人才得到這種氣,其他人沒有嗎?而且先天還沒有陰陽的名稱,所以稱之為太極。現在說這個陽的胚胎天地,這個陽究竟是什麼陽呢?這種見解,恐怕參悟功夫不足,還不可以談論《易經》。
三教歸一,大易的奧妙,儘性至命的功夫,都在於此。歷代聖人心的傳授,不便明說,所以用扶陽抑陰來指引方向。扶陽,就是扶持這個先天之陽。抑陰,就是抑制這個後天之陰。
用治世的比喻,來闡述《易經》的實理,又用丹書先天為陽來附會這種說法。這個陽既然能孕育天地,就更需要人來扶持它。這個人,是什麼人呢?難道是超過盤古、女媧的人嗎?觀看道門的書,從老子以下,只有魏伯陽的《參同契》,張紫陽的《悟真篇》,還不算違背經旨,與儒家道理異曲同工。其後的丹書,像《唱道真言》、《性命圭旨》等,還都是正宗,沒有丟失老子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