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23)
卷之三 (23)
1. 論易理
蓋醫明大道之一截,易明大道之全體,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。
醫經與《易》經,體同而用異,拙集屢申其義矣。既將先天后天,打作兩橛,遂有一截全體之見,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。
聖人韋編談《易》,不聞讀醫。假年學易,不聞學醫,蓋以此也。
聖人為治世之大道,不為治病之小道。故言「某未達,不敢嘗」。然道之用有大小,而其體一也。其所繫之重,猶先於大道,何故?蓋有性命而後有道德功業。保性命者,醫道也。其理,則與《易經》同出陰陽太極之源,故體同而用異也。
若僅以為治世說法,淺之乎讀《易》,實淺之乎窺聖人矣。
聖人一生心事只為治世。若不為治世,實無一事,連《易》也不作也。且自格致誠正,修齊治平,何往非為治世之道乎。六合以內,除治世事外,更有何事。六合以外,存而不論者也。正是先生淺視治世之道,非余淺之乎讀《易》,淺之乎窺聖人也。豈不聞博施濟眾,堯舜其猶病諸?博施濟眾,非治世之事乎。
可知治世之道,聖人猶曰難周,而先生反淺視之。則是先生之淺窺聖人,因而淺之乎讀《易》矣。
子之學有根柢,能靠實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四字,所以剪裁諸醫家得失,抑其太過,補其不及,悉有規矩,不出準繩,得力乎此也。然惟其單靠實此四字,所以於易家聖人,從後天逆反先天功夫道理,轉不理會。據朱子「象上會得者深,言上會得者淺」兩語,作論易丹頭。
讀經先須明理,若靠實字句,即執一不通。執中無權,猶執一也,況可靠實字句哉。若拘執陰平陽秘四字,而不悟其理,即不能知扶陽抑陰之為害矣。所以景岳嘗誦陰平陽秘,而反以扶陽抑陰,為醫學綱領。正因不悟陰平陽秘之理故也。是故得力在於悟理,醫理如是,易理如是,天下萬事,自古及今之理,莫不如是,即所謂頭頭是道也。悟一陰一陽之謂道,所以知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也。
是故醫理,即易理也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先天也;形而下者謂之器,後天也。恬淡虛無者,先天也;陰平陽秘者,後天也。形上形下者,逆追順承之旨也。《靈》《素》固已備論,拙集《太極發揮》等篇,頗詳其義,先生或未之察耶。然卻非扶陽抑陰之功夫,此宗功夫實非《易經》道理也。
夫陰陽變化無方之謂易,故聖人精蘊在卦象,而非語言可形容。一涉語言文字,便落方隅,即非變化無方之妙理矣。所以朱子云,讀《易》於象上會得者深,言上會得者淺。此真論易之丹頭,讀《易》之妙訣。非箇中人,誠不足以語此。今先生之意,豈以朱子為非,反以拘執扶陽抑陰,硬作易理為是乎。或者,未曾理會得《易經》道理,將錯用其功夫也。
其實朱子本意,以人執泥爻彖,但從言上探索,不復進求其所以然,故以二語喚醒之,猶佛家以見月忘指提醒人,一般意思。
白話文:
論易理
醫學是大道的一小部分,而易經則闡述了大道的全貌,醫書怎麼能與易經相比呢?
醫經與易經,其根本相同,但應用不同,我以前多次闡述過這個道理。將先天和後天硬生生分開,就只能看到一部分,而無法理解其根本與作用。
古代聖人深入研究易經,從未聽說過他們專研醫術;專心學習易經的人,也不一定會學習醫學,原因就在於此。
聖人致力於治理天下的大道,而非治病的小道。所以說「某事我尚未理解透徹,不敢輕易嘗試」。但道的運用有大小之分,而其根本卻是相同的。然而,保全性命的重要性,甚至高於大道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有了性命,才能談道德和功業。保全性命,是醫學的職責。其道理,與易經都源於陰陽太極,所以根本相同,但應用不同。
如果僅僅把易經看作治理天下的說法,那就是淺薄地理解易經,更是淺薄地看待聖人。
聖人一生的心血都用於治理天下,若非為此,便無所事事,連易經也不會著述。從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,到修身齊家、治國平天下,哪一樣不是治理天下的方法?六合之內,除了治理天下,還有什麼事?六合之外,則是不予置評的。正是先生淺視了治理天下的道理,而非我淺薄地理解易經,淺薄地看待聖人。難道沒有聽說過堯舜那樣聖明之君,也會有治國的難題嗎?博施濟眾,不就是治理天下的大事嗎?
可見,治理天下的道理,連聖人都覺得很難完全做到,而先生卻輕視它。所以是先生淺薄地理解聖人,因此也淺薄地理解易經。
你的醫學學習有根基,能夠把握《內經》中「陰平陽秘」四字的精髓,因此能辨別諸多醫家的優缺點,去除其過度之處,補充其不足之處,都有章法可循,不偏離準則,力量就在於此。但正因為你單純依賴這四字,所以對於易經的聖人境界,從後天逆反先天功夫的道理,卻無法理解。用朱熹「象上會得者深,言上會得者淺」兩句話,來論述理解易經的關鍵。
讀經首先要明白道理,如果只拘泥於字句,就會執著於一點而無法通達。執中而沒有權變,也如同執著於一點一樣,何況是拘泥於字句呢?如果拘泥於「陰平陽秘」四字,而不理解其道理,就無法理解扶陽抑陰的利害。所以張景岳雖然熟讀「陰平陽秘」,卻反以扶陽抑陰為醫學綱領,正是因為他不理解「陰平陽秘」的道理。所以,力量在於領悟道理,醫學道理如此,易經道理如此,天下萬事,古今的道理,莫不如此,這就是所謂的「頭頭是道」。悟透陰陽的變化就是道,所以了解「陰平陽秘」,精神就能治病。
所以,醫理就是易理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是先天;形而下者謂之器,是後天;恬淡虛無是先天;陰平陽秘是後天。形上形下,是逆追順承的旨意。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早已詳細論述,我的《太極發揮》等文章也詳細闡述了這個道理,先生可能沒有仔細研讀。但這與扶陽抑陰的功夫不同,這種功夫根本不是易經的道理。
陰陽變化無方,這就是易經的奧妙所在,所以聖人的精髓在卦象,而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。一涉及語言文字,就會局限於某一方面,就沒有變化無方的妙理了。所以朱熹說,讀易經,從卦象上領悟的深,從文字上領悟的淺。這才是論述易經的關鍵,讀易經的妙訣。不是箇中人,實在不能談論這個。現在先生的意思,難道是認為朱熹錯了,反而認為拘泥於扶陽抑陰,硬把它當作易理是對的嗎?或者,你根本沒有領會易經的道理,而錯用了其方法。
其實朱熹的本意,是說人們執著於爻辭和彖辭,只從文字上探討,而不深入探求其所以然,所以用這兩句話來警示他們,如同佛家以「見月忘指」來提醒人們一樣,意思相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