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20)
卷之三 (20)
1. 論易理
或曰,治病不可偏陰偏陽。景岳以扶陽抑陰論醫,自謂原本《易經》,實則誤人不淺,而子駁之,是也。若謂易象本無此理,則未必然。試思夫子贊《易》,於乾之象曰:大哉乾元。又曰;乃統天。坤之象曰:至哉坤元,又曰:乃順承天。夫坤何以不復言大,何以便言承天。
坤之文言,並曰: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以地道而等之妻道、臣道,明乎地陰不敵天陽也。
答曰,大哉至哉,皆讚美之辭,無所軒輊。夫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動極則靜,靜極復動,循環無間。而原其所始,則陽先陰後,陽倡陰隨,陽施陰受,為造化自然之理。即以先後、倡隨、施受,而觀其性能功用。則乾陽為統天,而萬物資始。坤陰為順承,而萬物資生。
既以順承為用,而比之人情世事,則如妻道臣道也。故以乾比君德,而曰陽尊。坤比母儀,而曰陰卑。此尊卑二字,原從人情世事上立名,非陰陽之理,固有尊卑。所以言一陰一陽之謂道,見得二氣流行,生化萬物,其性能不同,其功用則一。故曰大哉至哉,皆極贊之辭,何有尊卑哉。
益可知伏聖卦象,止表陰陽流行生化,進退消長之理。並無文字語言,更從何處見其有尊卑扶抑之理耶。則尊卑扶抑之說,全是儒家為治世之道設喻而已。
其於地天泰卦曰:小往大來。天地否卦曰:大往小來。是明言陽大陰小也。
既是陽大,何故更要扶之。陰小,何故更要抑之。此扶抑二字,尤覺無謂。
至復卦則曰:復,其見天地之心乎。不單曰見天心,而合言曰,見天地之心。可見天地同賴此陽以為主宰,天地間所重,惟陽可知矣。縱不言扶陽,而扶陽之意,隱含言外。
此說更會意錯矣,何異景岳之言「統易者,惟陽」之謬見哉。夫太極未判,本無陰陽之名,陰陽歸根,仍是太極之體。故易初之一畫即是太極之象。太極既判,則以⚊奇表陽象,⚋耦表陰象。⚎合璧,仍是易初一畫之太極。其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錯綜變化,以表陰陽進退升降之理也。
爻象表陰陽為太極之用,太極為陰陽之體,而用從體出。是故坤卦純陰之象,即是太極靜極之時。靜極則復動,故坤卦變復,即是太極初動之際。所以言「復,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」天地之心,豈非太極渾元之體乎。是觀其用之初動,見其體之所在也。世多不識,故聖人明白教諭,特言天地之心,教人領會此意。
由是可知心為一身之主宰,則主宰天地者太極也。太極渾元未判,尚無陰陽之名。陽者,天也。今言主宰天地者為陽,何不竟言主宰天地者為天可乎?豈非舉其末而昧其本哉。景岳謬誤在此,故論先天后地之理皆錯。先生得毋仍其謬乎!更云扶陽之意,隱含言外,尤為臆見而非理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治療疾病不能偏重於陰或陽。張景岳以扶助陽氣、抑制陰氣的理論來醫治疾病,自稱是根據《易經》的道理,實際上是嚴重誤導人,你反駁他的觀點是對的。但如果說《易經》的卦象本身沒有這個道理,那就不一定了。想想孔子讚美《易經》,在乾卦的卦象上說:「多麼偉大啊,乾元的開始。」又說:「這是統御天道的。」在坤卦的卦象上說:「多麼廣大啊,坤元的開始。」又說:「這是順應承受天道的。」為什麼坤卦不再說偉大,反而說順應承受天道呢?
坤卦的文言說:「這是地的法則,妻子的法則,臣子的法則。」把地的法則和妻子的法則、臣子的法則相提並論,明顯地說明地屬陰,不如天屬陽。
我回答說,「偉大」和「廣大」都是讚美的詞語,沒有高低之分。太極動而產生陽氣,靜而產生陰氣。動到極點就會靜止,靜到極點又會開始動,循環往復沒有間斷。探究它開始的源頭,那麼陽氣先於陰氣,陽氣倡導而陰氣跟隨,陽氣施予而陰氣接受,這是造化自然的道理。就從先後、倡隨、施受來看陰陽的性能和作用,那麼乾卦的陽氣是統御天道的,萬物都從它開始產生。坤卦的陰氣是順應承受的,萬物都從它資助產生。
既然是順應承受的作用,如果把它比喻為人情世事,就如同妻子的法則、臣子的法則一樣。所以用乾卦比喻君主的德行,而說陽是尊貴的。用坤卦比喻母親的儀範,而說陰是卑下的。這裡說的尊卑二字,是從人情世事的角度立的名稱,並非陰陽本身的道理有尊卑之分。所以說一陰一陽叫做道,是說陰陽二氣運行,產生萬物,它們的性能不同,作用則是一致的。所以說「偉大」和「廣大」都是極其讚美的詞語,哪裡有尊卑之分呢?
由此可以知道,伏羲所畫的卦象,只是表明陰陽運行生化、進退消長的道理,並沒有文字語言,更從哪裡看出它有尊卑扶抑的道理呢?所謂尊卑扶抑的說法,完全是儒家為了治理社會而設的比喻罷了。
在《易經》中的地天泰卦說:「小的往外走,大的進來。」天地否卦說:「大的往外走,小的進來。」這清楚地說明了陽大陰小。
既然是陽大,為什麼還要扶助它呢?陰小,為什麼還要抑制它呢?這「扶」和「抑」兩個字,更讓人覺得沒有意義。
至於復卦則說:「復卦,大概可以看見天地的心意吧。」不單單說看見天的心意,而是合起來說看見天地的心意。可見天地都依賴這個陽氣作為主宰,天地間所重視的,只有陽氣,由此可見。即使不說扶助陽氣,但扶助陽氣的意思,也隱含在話外。
這種說法更是誤解了意思,和張景岳說的「統御易道的就是陽氣」的謬論有什麼不同呢?太極還沒有分判的時候,本來沒有陰陽的名稱。陰陽歸根究底,仍然是太極的本體。所以《易經》最初的一畫就是太極的象徵。太極分判之後,就用「⚊」奇數代表陽的形象,用「⚋」偶數代表陰的形象。「⚎」兩個陰陽結合,仍然是《易經》最初一畫的太極。那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錯綜變化,用來表達陰陽進退升降的道理。
爻象代表陰陽,是太極的作用,太極是陰陽的本體,而作用是從本體產生的。所以坤卦純陰的形象,就是太極靜止到極點的時候。靜止到極點就會開始動,所以坤卦變為復卦,就是太極開始動的時候。所以說「復卦,大概可以看見天地的心意吧。」天地的心意,難道不是太極渾然一體的本體嗎?這是從觀察它的作用開始時,來認識它的本體所在啊。世人大多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聖人明白地教導,特地說天地的心意,教人領會這個意思。
由此可知,心是一身的主宰,那麼主宰天地的是太極。太極渾然一體還沒有分判,尚且沒有陰陽的名稱。陽,就是天。現在說主宰天地的是陽,為什麼不乾脆說主宰天地的是天呢?這不是抓住末節而忽略了根本嗎?張景岳的錯誤就在這裡,所以他論述先天後天的道理都是錯的。先生您難道還要沿用他的錯誤嗎!更說扶助陽氣的意思隱含在話外,更是主觀臆斷,而不是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