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8)

1. 附辨日月體象

在晝則晦,在夜則明,猶之朔夜星多,望夜星少。蓋星月皆自有光,而精氣厚薄不同,有勝有不勝,非借之謂也。

既言星月皆自有光,而晝晦夜明,是謂無日,則月光顯也。朔夜星多,是謂無月,是星光顯也。然則凡有月之夜,其光當圓,不當有缺。而朔夜星光全顯,月光有缺,何也?豈非又相矛盾乎。

譬如火在日下,則無光,置暗室,則光滿室,火光豈亦借日乎。

暗中火光滿室,月既自體有光,夜必常圓,更不當有缺矣。夫日中取火,火從日生,小光在大光中,自然不顯。猶父在,子不得自專也。火為陽,外明內暗;水為陰,外暗內明。火生於日,置暗室則明,水生於月,置暗室能明否耶?以火比月,將陽作陰,可乎否耶?夫水火生於月日,故水火可驗日月之體象,是因流溯源,為一定之理。今以火比月,又以星比月,是不明陰陽至理,徒以臆見揣度,無怪乎將坎離卦理顛倒也。

是以月食雖盡,而紅光隱隱在上必不盡,光自在體,轉而向上也。若借日為光,食盡則掩盡,內映之光,何從而得。且月無光,則星亦無光,何以星明,不因日之遠近而變?

月食而光本無缺,故有見其不食之地,足徵其光非缺也。見其食而內映有光,更可知其內明外暗之體矣。內明外暗,非得日照其光不顯,又可見陰陽精氣互相交感,如磁引鐵之妙也。月為陰精,故體黑無光,借日之光,故隨日轉而有變。星乃五行之氣所結,其自體有光,不隨日轉,則光不變矣。

月是月,星是星,迥乎不同。月無光,何故星亦應當無光耶?何不通若是乎。就如上節所言,星月皆自有光,然星光無圓缺,月有圓缺。豈非因借日光,隨日而轉之故乎,何不思之甚也。月之所以借日顯光者,陰陽交感之理也。人間夫婦,婦因夫貴,猶之月借日光也。故曰天地之道,造端乎夫婦,天人非二理也。

歷家乃以月之對日,如臣避君,故有圓缺。因有圓缺,謂之轉避。殊不思人居下一方而觀有圓缺,其光豈有圓缺哉。如果轉避,陰陽否隔,豈能相交,何穿鑿之甚耶。日月並明而不相悖,以其相交,故並明不相悖,何轉避之有。由是言之,則星斷不能交日,不能交日,而自明其光,則不隨日轉,其光不變矣。

月無光,而借日顯光,故隨日轉。人居一方觀之,遂有偏正背面之殊,乃見光之圓缺時變也,豈不明白易曉哉。

是故乾坤定位。而後有陰陽;陰陽相交,而後有水火;水火既濟,而後有五行。合之則一本,分之則萬殊。體雖同而用各異,用各異,則日月星辰,體象迥殊矣。故羲聖之卦表其體,文王之卦明其用。夫乾為天,天本在上;坤為地,地本在下。乃反名否,何也。蓋謂陰陽各居本位,則二氣否隔不交,今以月對日為轉避,豈非否隔乎。

白話文:

附辨日月體象

白天月亮晦暗,夜晚月亮明亮,如同農曆初一夜晚星星很多,十五夜晚星星很少。因為星星和月亮本身都有光,只是精氣的濃淡不同,有的強盛有的弱勢,並不是借別的光。

既然說星星月亮都有自身的光,白天暗夜晚明,這就說明沒有太陽,月亮的光就顯現出來了;初一夜晚星星很多,這就說明沒有月亮,星星的光就顯現出來了。那麼,凡是有月亮的夜晚,它的光應該圓滿,不應該有缺。但初一夜晚星光完全顯現,而月光卻有缺,這是怎麼回事?難道這不互相矛盾嗎?

比如火放在太陽底下,就沒有光;放在暗室裡,就能照亮整個房間,難道火光也是借太陽的光嗎?

在黑暗中,火光能照亮整個房間;月亮既然自身有光,夜晚就應該總是圓滿的,不應該有缺。太陽底下取火,火是從太陽生出來的,微弱的光在強烈的光中,自然就顯現不出來了,就像父親在,兒子就不能獨自專制一樣。火屬陽,外明內暗;水屬陽,外暗內明。火生於太陽,放在暗室就明亮;水生於月亮,放在暗室也能明亮嗎?用火來比喻月亮,把陽性當作陰性,這樣可以嗎?水火都生於日月,所以水火可以驗證日月的天體現象,這是追溯本源,是一定的道理。現在用火比喻月亮,又用星星比喻月亮,這是沒有明白陰陽的至理,只是憑藉臆測推斷,難怪把坎離卦的道理顛倒了。

所以,即使月食遮蔽了全部月亮,但仍然隱約可以看到紅光在上,這說明月亮的光並沒有消失殆盡,光來自月亮本身,轉而向上。如果月亮的光是借太陽的,那麼月食時就應該完全被遮蔽,內部的光從哪裡來呢?而且,如果月亮沒有光,星星也應該沒有光,為什麼星星明亮,而且亮度不會因為太陽的遠近而改變呢?

月食時月亮的光本身並沒有缺失,所以可以看到沒有被遮蔽的部分,足以證明月亮的光不是缺失的。看到被遮蔽的部分還有內部反射的光,更可以知道月亮是內明外暗的天體。內明外暗,並不是因為太陽照射才顯現光芒,也可以看出陰陽精氣互相感應,就像磁鐵吸引鐵的奇妙現象一樣。月亮是陰精,所以本身黑暗無光,借太陽的光,所以隨著太陽的轉動而有所變化。星星是由五行之氣凝聚而成,本身就有光,不隨著太陽轉動,所以光不會改變。

月亮是月亮,星星是星星,完全不同。月亮沒有光,為什麼星星也應該沒有光呢?為什麼不通這個道理呢?就像前面說的那樣,星月都有自身的光,但星光沒有圓缺,月亮有圓缺。難道不是因為借太陽的光,隨著太陽轉動的緣故嗎?為什麼不深入思考呢?月亮之所以借太陽顯現光芒,是因為陰陽感應的道理。人間夫妻,妻子因丈夫而顯貴,就像月亮借太陽的光一樣。所以說天地之道,起源於夫妻,天人之間的道理不是兩回事。

歷法家認為月亮對著太陽,就像臣子躲避君主一樣,所以有圓缺。因為有圓缺,就說是轉動躲避。卻沒有想到人處於地面觀察月亮才有圓缺,月亮的光本身哪有圓缺呢?如果說是轉動躲避,陰陽隔絕,怎麼能互相感應呢?這太牽強了!日月同時明亮而不互相矛盾,是因為它們互相感應,所以同時明亮而不互相矛盾,哪有什麼轉動躲避呢?由此可知,星星絕對不可能與太陽互相感應,不可能與太陽互相感應,而自身明亮,就不會隨著太陽轉動,它的光就不會改變。

月亮沒有光,而借太陽顯現光芒,所以隨著太陽轉動。人處於地面上觀察,就會有正面背面不同的情況,於是就看到光明的圓缺變化,這難道不明白嗎?

所以,乾坤確定了位置,然後才有陰陽;陰陽互相感應,然後才有水火;水火交濟,然後才有五行。合起來就是一個根本,分開就是萬千不同。本體雖然相同,但作用各異;作用各異,那麼日月星辰,天體現象就迥然不同了。所以伏羲氏的八卦表示其本體,周文王的八卦闡明其作用。乾卦代表天,天本來在上;坤卦代表地,地本來在下。卻反過來命名,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陰陽各居其位,那麼兩種氣息就會隔絕不相感應,現在說月亮對著太陽是轉動躲避,難道不是隔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