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2)

1. 論景岳書

春秋二分,陰陽適平,故日行自東而西,則晝夜均;冬夏二至,陰陽極至,故日偏行南北,而晝夜有長短矣。皆為轉旋升降,互交互變,歲序既周,仍復其常。二氣相交不已,則生化之道不息。故主氣升降有常,則春溫夏熱、秋涼冬寒,序有一定。其或春夏忽涼,秋冬反熱者,客氣加臨變化也。

一歲之常變如是,則一日之涼燠陰睛亦如是,推之一時一刻皆然。則陰陽變化之道,安可窮盡哉。夫升降之氣行地中,如人身之營行脈中也;水火,如營中之血氣也。轉旋之氣行地外,如人身之衛行脈外也;日月,如衛外之陰陽也。故人衛氣,晝行於陽,應日之升也;夜行於陰,應日之沉也。

天地陰陽一日之升降,如人之呼吸也。一歲之升降,如營衛之循環也。良由天地人身同出陰陽太極之造化。故《內經》論天人合一之理,莫不互舉互證,不能分析者也。明乎此,則天地陰陽不可偏,偏則災害立至;人身陰陽有偏,則病生矣。豈可以扶陽抑陰,為醫學綱領,反使其偏勝乎。

景岳既注《內經》,又談易理,何故不遵經義,乃謂日遠天寒,以證陽少陰多之偏見。試思日之遠近,相去幾何,而寒熱懸殊,乃至若是乎。且既日遠為寒,其井中反熱何也。由是觀之,自可灼見其非矣。

蓋陰陽變化,莫測其端,現象於日月水火。聖人觀象知理,因日以定月,因月以定歲,因歲以測升降之氣而分節序。因日月運行有遲速,乃勻以大建小建,而定朔望。節氣遷流,與日月又有參差。則以小建之餘,積為閏月。其歲時節序,始能相合,而循環無愆也。是以日月隨轉旋之氣而行,寒熱隨升降之氣而變。

陰陽升降之極,則寒熱若冰炭之殊。此一歲之寒熱,因乾坤大氣之升降也。晝夜有溫涼,因日之偏正出沒也。乾坤大氣,若水之進退;日月流行,如瀾之迴環。源流本末非二體也。但升降之氣有常,轉旋之氣多變。東南木火之方,則多熱,西北金水之方,則多寒。中州以北,寒熱有常者,得升降之氣多也;梅嶺以南,溫涼靡定者,得轉旋之氣多也。

以是見天時地理,氣化民風之錯雜萬殊者,不出陰陽之變化,而二氣流行,豈非充塞乎六合哉。不明乎此,而泥象執形,以昧至理,安可論陰陽乎。

景岳如不明經旨,則不當注經。若明經旨,而故為僻說,以愚後學,則尤非理。世有遵信其說者,惑之甚矣。其後篇《真陰論》,亦言陽以陰為根,陰既為陽之根,豈可反重枝葉而輕根本乎。則扶陽抑陰之說,又見其自相矛盾也。總而言之,陰陽互根於太極,必不可稍偏,偏勝則偏絕,而太極亦毀矣。

故《易》言一陰一陽之為道,《內經》言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夫言平者,不使偏勝也;秘者,勿使發越也。以陽性動而發泄,發泄太過,真元傷耗,故特用一「秘」字。嗚呼!可知聖人之意深矣。此之謂致中和、位天地、育萬物也。今言扶陽,是更助其發泄也。抑陰,則不使其平和也。

白話文:

論景岳書

一年四季,春分秋分時節,陰陽平衡,所以太陽運行軌跡從東到西,晝夜時間相等;冬至夏至時節,陰陽達到極點,所以太陽運行軌跡偏向南北,晝夜時間長短不一。這些都是陰陽轉換、升降、互相交替變化的結果,一年循環結束後,又恢復到常態。陰陽之氣不斷交替,生化之理便生生不息。因此,主氣的升降是有規律的,所以才會出現春天溫暖、夏天炎熱、秋天涼爽、冬天寒冷的季節變化。如果春天夏天突然變涼,秋冬卻反常炎熱,那就是客氣(外來邪氣)入侵導致的變化。

一年四季的常規變化如此,一天之內陰晴冷暖的變化也是如此,推而廣之,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如此。陰陽變化的道理,怎麼可能窮盡呢?地下的升降之氣,如同人體營氣在經脈中運行一樣;水火,如同營氣中的血液和元氣一樣。地外的轉旋之氣,如同人體衛氣在經脈外運行一樣;日月,如同衛氣外的陰陽一樣。所以人體的衛氣,白天運行於陽,應對太陽的升起;夜晚運行於陰,應對太陽的落下。

天地間陰陽一天的升降,如同人的呼吸一樣;一年四季的升降,如同營衛氣的循環一樣。這是因為天地人和人體都源於陰陽太極的造化。所以《內經》論述天人合一之理,總是互相舉證,互相印證,難以單獨分析的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天地陰陽不能偏倚,偏倚就會導致災禍;人體陰陽偏倚,就會生病。怎麼可以把扶陽抑陰作為醫學綱領,反而使其陰陽失衡呢?

景岳既注解《內經》,又講述易理,為何不遵循經義,反而認為太陽遠離,天氣寒冷,來證明陽氣不足陰氣過多的偏見呢?試想一下,太陽遠近相差多少,寒熱卻相差如此之大嗎?而且,既然太陽遠離就寒冷,那麼井水為何反而溫熱呢?由此看來,他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。

陰陽變化,難以捉摸,其現象體現在日月水火上。聖人觀察天象而了解其理,根據太陽確定月亮的運行,根據月亮確定一年四季,根據四季推測升降之氣而劃分節氣。由於日月運行有快慢,所以用大建小建來調整,確定朔望。節氣的推移與日月運行又有所差別,所以用小建的餘數累積起來,形成閏月,這樣一年四季的節氣才能相符,循環無誤。所以日月隨著轉旋之氣運行,寒熱隨著升降之氣變化。

陰陽升降達到極點,寒熱就會像冰炭一樣截然不同。一年四季的寒熱,是因為乾坤大氣的升降;晝夜的溫涼,是因為太陽的偏斜和出沒。乾坤大氣,如同水流的進退;日月運行,如同波浪的迴環。其源頭和流向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個體。只是升降之氣有規律,轉旋之氣變化多端。東南方的木火之氣,就炎熱;西北方的金水之氣,就寒冷。中原以北地區,寒熱有常,是因為得到升降之氣較多;梅嶺以南地區,溫涼不定,是因為得到轉旋之氣較多。

由此可見,天時地利、氣候民俗的複雜多樣,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,陰陽之氣的運行,豈不是充滿天地之間嗎?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拘泥於現象,執著於形狀,而蒙蔽了真理,怎麼能談論陰陽呢?

如果景岳不明白《內經》的旨意,就不應該注解《內經》。如果明白了《內經》的旨意,卻故意發表偏激的言論,來愚弄後學,那就更加不合理了。世上有人相信他的說法,被迷惑得很深。他的後篇《真陰論》,也說陽氣以陰氣為根,陰氣既然是陽氣的根,怎麼可以反而重視枝葉而輕視根本呢?這樣一來,扶陽抑陰的說法,又顯示出其自相矛盾的地方。總而言之,陰陽互相依存於太極,一定不能稍有偏倚,偏倚就會導致極端,太極也會毀壞。

所以《易經》說一陰一陽之謂道,《內經》說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所謂「平」,就是不讓陰陽偏勝;所謂「秘」,就是不要讓陰陽過度發泄。因為陽氣屬動,容易發泄,發泄過度,就會損傷真元,所以特別用了一個「秘」字。唉!可見聖人的用意之深啊!這就是所謂的致中和、位天地、育萬物。現在說扶陽,是更加助長其發泄;抑陰,就是不讓它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