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1)

1. 論景岳書

又曰:陽主生,陰主殺(《經》言陽殺陰藏,是陽又主殺矣。則必扶陰抑陽,方為善乎)。凡陽氣不充,則生意不廣,而況於無陽乎。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矣。試以太陽證之,可得其象,夫日行南陸,在時為冬。斯時也,非無日也,第稍遠耳,便見嚴寒難御之若此,萬物凋零之若此。

然則天地之和者,惟此日也;萬物之生者,亦惟此日也。設無此日,豈非六合盡冰壺,乾坤皆地獄乎。人是小乾坤,得陽則生,失陽則死。陽衰者,亡陽之漸也。恃強者,致衰之兆也。可不畏哉。

冬則大寒凝冰,夏則大熱如火。南陸北陸,相去無幾,何寒熱不同之甚哉。且如六月之夜,日沉九淵,豈不更遠,何以不似冬之嚴寒,而猶如火爐耶。殊不知塞乎六合者,惟陰陽二氣而已。日月水火,皆陰陽之形象,未可泥象執形,而昧其理也。

夫寒暑往來者,陰陽升降進退也。但一日,則有一日之升降;一歲,則有一歲之升降。自子時陽升,至巳而極;午時陰升,至亥而極。故《內經》曰,日中而陽隴(同隆)為重陽(陽極陰生),日西而陽衰(陽降陰出)日入陽盡,而陰受氣矣(陽入陰升);夜半而陰隴為重陰(陰極陽生),夜半後陰衰(陰降陽出),平旦陰盡,而陽受氣矣(陰入陽升)。此一日之升降也。

或曰,此《內經》論人身營衛之氣升降,非論天地之氣也。答曰,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與天地同一橐籥。知天地之氣,即可知人身之氣;知人身之氣,正可驗天地之氣也。景岳未明至理,且言人是小乾坤,若岐視天人,則不知三才一貫之大道矣。

又如子月冬至,一陽升於九淵之下,為復卦,至巳月而陽極,為乾卦;午月夏至,一陰下升,為垢卦,至亥月而陰極,為坤卦。故夏至後,陰氣自下而升,則井中甚冷,陽氣自上而降,故地上甚熱;冬至後,陽氣自下而升,則井中甚暖,陰氣自上面降,故地上甚寒。此一歲之升降也。

蓋二氣升降,即陰陽相交,其所以然者,陰陽互根於太極。太極動靜,循環無端,故二氣往來,相交不已,其輕清者,為陰陽之氣,重濁者,為陰陽之滓。輕清包外而上浮名天,重濁凝中而下止名地。其氣既包地外,又貫地中。太極動靜有常,故氣升降有序。其外包之氣,又多轉旋,與地中升降之氣,參差變異。

故《內經》以升降者為主氣,轉旋者為客氣,以客加主,則變化出矣。又言日月為陰陽之精氣,水火為陰陽之徵兆。可知日月水火,皆陰陽之形象也。但日月隨轉旋之氣行地外,水火隨升降之氣行地中,迴環往復,無非渾元太極之一氣而已。是故積陽為天,冬至後,陽漸升,則天體漸廣,而日行地上漸久,晝漸長,夜漸短;夏至後,陽漸降,則反是也。

白話文:

論景岳書

又說:陽氣主宰生長,陰氣主宰殺伐(《內經》說陽氣殺伐陰氣收藏,這說明陽氣也主宰殺伐。那麼,就必須扶助陰氣抑制陽氣,才是好的方法)。凡是陽氣不足,則生機就不旺盛,更何況沒有陽氣呢?陽氣來到就萬物生長,陽氣離開就萬物死亡。試以太陽的運行來驗證,就能明白這個道理。太陽運行到南迴歸線附近,正是冬季。這個時候,並不是沒有太陽,只是距離較遠而已,便出現了嚴寒難以抵禦、萬物凋零的景象。

然而,天地間的調和,全憑太陽;萬物的生長,也全憑太陽。如果沒有太陽,豈不是天地間一片冰凍,乾坤都變成地獄嗎?人是小天地,得到陽氣就生長,失去陽氣就死亡。陽氣衰弱,是走向死亡的徵兆;恃強逞能,則是走向衰敗的預兆。不可不警惕啊!

冬天極度寒冷冰雪凝結,夏天極度炎熱像火一樣。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距離相差無幾,為什麼寒熱差異如此巨大呢?再比如六月的夜晚,太陽沉入地平線下,豈不是更遠,為什麼不像冬天的嚴寒,反而像火爐一樣熱呢?殊不知充塞天地間的,只有陰陽二氣而已。日月水火,都是陰陽的形象,不能拘泥於現象和形狀,而忽略其根本道理。

寒暑交替,是陰陽升降進退的結果。一天之中,有陰陽升降的變化;一年之中,也有陰陽升降的變化。從子時(晚上11點到凌晨1點)陽氣上升,到巳時(上午9點到11點)達到極點;午時(中午11點到下午1點)陰氣上升,到亥時(晚上9點到11點)達到極點。所以《內經》說,中午陽氣最盛(陽極陰生),傍晚陽氣衰弱(陽降陰出),日落陽氣消失,陰氣開始受氣(陽入陰升);半夜陰氣最盛(陰極陽生),半夜之後陰氣衰弱(陰降陽出),清晨陰氣消失,陽氣開始受氣(陰入陽升)。這就是一天的陰陽升降。

有人說,《內經》這是論述人體營衛之氣的升降,不是論述天地之氣的。我回答說,人體禀受天地之氣而生,與天地同出一源。了解天地之氣,就能了解人體之氣;了解人體之氣,就能驗證天地之氣。景岳沒有明白這個至理,只說人是小天地,如果把天地和人體割裂看待,就不知道天地人三才一貫的大道了。

又如子月(十一月)冬至,一陽之氣上升於九淵之下,是為復卦,到巳月(三月)陽氣達到極點,是為乾卦;午月(五月)夏至,一陰之氣下降上升,是為姤卦,到亥月(十月)陰氣達到極點,是為坤卦。所以夏至以後,陰氣從下往上走,所以井水很冷,陽氣從上往下走,所以地面很熱;冬至以後,陽氣從下往上走,所以井水很暖,陰氣從上往下走,所以地面很冷。這就是一年的陰陽升降。

總而言之,陰陽二氣升降,就是陰陽相互交感,其原因是陰陽互根於太極。太極的動靜變化,循環往復,沒有終點,所以陰陽二氣往來交感,無窮無盡。輕清之氣是陰陽之精氣,重濁之氣是陰陽之滓(雜質)。輕清之氣包圍在外,向上浮動,稱為天;重濁之氣凝聚在中間,向下沉降,稱為地。其氣既包圍在地外,又貫穿在地中。太極的動靜有其規律,所以陰陽之氣升降有序。外圍的氣體,又多旋轉,與地中升降之氣相互交錯變化。

所以《內經》以升降為主要氣機,旋轉為次要氣機,以次要氣機影響主要氣機,則變化就產生了。又說日月為陰陽之精氣,水火為陰陽之徵兆。可知日月水火,都是陰陽的形象。只是日月隨著旋轉之氣運行在地外,水火隨著升降之氣運行在地中,迴環往復,無非都是渾元太極的一種氣而已。所以積累的陽氣形成天,冬至以後,陽氣漸漸上升,天體就漸漸擴大,太陽運行在地上的時間就漸漸延長,白天就漸漸變長,夜晚就漸漸變短;夏至以後,陽氣漸漸下降,則正好相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