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9)

1. 論景岳書

夫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。氣以成形,則凡有形之物,莫非陰陽五行之氣所成,豈可以形屬於陰乎。蓋氣凝而成質形者,氣之結也。質消還為氣。氣者形之通也。是故形象本為一物,總由陰陽五行凝結而成。所以形毀,則氣散而死,如殺傷之類也;氣消則形敗而死,如老病之類也。

夫一靈主於太極,太極生陰陽五行以成形,則謂之生。五行陰陽消散,而太極毀,則靈去而謂之死。消散者,陰陽五行之清氣;遺留者,陰陽五行之濁滓也。濁滓亦終歸於盡而隨氣化矣。既不明稟賦源流,先天后天之理,遂有似理非理之說,以證陰多陽少之僻見,所以惑人者深也。

二曰:寒熱者,熱為陽、寒為陰。春夏之暖為陽,秋冬之冷為陰(若言陰多陽少,莫非秋冬多於春夏乎)。當長夏之暑,萬國如爐,其時也,凡草木昆蟲,鹹苦煎炙。然愈熱則愈繁,不熱則不盛。及乎一夕風霜,即僵枯遍野(冬蟲夏草,冷反活而變蟲,熱反死而變草,又何也?不明陰陽至理,安可以淺見臆度乎)。是熱能生物,而過熱者惟病(南方中熱邪而暴死者,常多於北方中寒者矣)。

寒無生意,而過寒則伐盡,然則熱無傷(是何言與?《內經》論熱病致死者,常多於他病,豈《經》言非乎),而寒可畏,非寒強於熱乎。

《內經》列六氣,火居其二,寒風濕燥,各居其一。今言寒強於熱,是顯悖經旨也。且言熱無傷,寒可畏。果如此說,則仲景之白虎、黃芩、瀉心、承氣等湯,皆為無用;而天下之藥,但須薑桂附子足矣。世俗之見熱病不用涼藥,非寒而妄投桂附致死者,皆出於此言也。

三曰:水火者,水為陰,火為陽也。造化之權,全在水火。而水火之象有四,則日為太陽、火為少陽、水為太陰、月為少陰。此四象之真形,而人所未達也。有聞而異之者曰:月本太陰、火豈少陽,何據云然。曰:陽主乎外,陰主乎內,此陰陽之定位也。陽中無太陰,陰中無太陽,此陰陽之專主也。

日麗乎天,此陽中之陽也,非太陽乎。月之在天,陽中之陰也,非少陰乎。水行於地,陰中之陰也,非太陰乎。火之在地,陰中之陽也,非少陽乎。

陰陽之道,互根互用,變化無方。今曰專主、曰定位,變成死物矣。然用雖變化,而理則一定,如坤與乾配,離與坎配。則日與月配,如乾坤,故稱太陽太陰;水與火配如坎離,故稱少陰少陽。今反以月為少陰,則是以坤配離也。不明陰陽卦象,猶欲談易理乎。且火從日生,故稱少陽;水從月生,乃反稱太陰,是又以子為母矣,何顛倒若是耶。

此等大義,誠丹溪所未知(杜撰創論,誰人能知)。故引日月盈虧,以證虛實,亦焉知水大於日,獨不慮陽之不足,陰之太過乎。

白話文:

論景岳書

天地運用陰陽五行之理,化生萬物。萬物的形體,皆由陰陽五行之氣所構成,怎能單純以形體歸屬陰呢?氣凝結而成形體,形體消散又還歸於氣。氣是形體的根本,形與氣本為一體,皆由陰陽五行凝結而成。因此,形體毀壞,氣則散而死,例如外力殺傷;氣消亡,形體則衰敗而死,例如老病。

生命之靈主宰於太極,太極生化陰陽五行而形成形體,謂之生;陰陽五行消散,太極毀壞,則靈魂離去,謂之死。消散的是陰陽五行中的清氣,遺留的是陰陽五行中的濁質。濁質最終也會消散,歸於氣化。若不明白先天後天之理、陰陽五行之源流,就會產生似是而非的說法,例如偏執地認為陰多陽少,這種謬誤深深地迷惑著人們。

寒熱的本質,熱屬陽、寒屬陰。春夏溫暖屬陽,秋冬寒冷屬陰(如果說陰多於陽,難道秋冬比春夏還長嗎?)。盛夏酷暑,萬物如同在火爐中炙烤,草木昆蟲都承受煎熬。然而,越是炎熱,萬物生長越是繁盛,不熱則不茂盛。一旦秋風霜降,則萬物枯萎。冬蟲夏草,寒冷反而使其存活並變成蟲,炎熱則使其死亡並變成草,這是為什麼呢?不明白陰陽的至理,怎能憑藉淺薄的見解妄加推測呢?所以,熱能使萬物生長,但過熱則致病(南方因中暑而暴亡的人,通常比北方因寒冷而死的人多)。

寒冷沒有生機,過於寒冷則會摧毀一切。然而有人說熱無害,而寒冷可畏,這是什麼道理?(這與《內經》的論述相悖,《內經》認為死於熱病的人比死於其他疾病的人多,難道《內經》錯了嗎?)難道寒冷比炎熱更強大嗎?

《內經》列舉六氣,火佔其中兩種,寒、風、濕、燥各佔一種。現在說寒冷強於炎熱,明顯違背了經書的旨意。而且說熱無害,寒可畏,如果這樣說,那麼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白虎湯、黃芩湯、瀉心湯、承氣湯等等,都將是無用的;天下所有的藥物,只需要生薑、桂枝、附子就夠了。世俗之人不懂得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,反而盲目使用桂枝、附子,導致死亡的,都是因為這種錯誤觀念。

水火,水屬陰,火屬陽。天地萬物的化生,全賴水火。水火之象有四種: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。這是水火四象的真實形態,但大多數人都沒有領悟。有人提出疑問:月亮是太陰,火怎麼是少陽呢?根據是什麼?回答是:陽主外,陰主內,這是陰陽的定位。陽中沒有太陰,陰中沒有太陽,這是陰陽的專屬特性。

太陽高懸於天,這是陽中之陽,所以稱之為太陽。月亮在天,是陽中之陰,所以稱之為少陰。水運行於地,是陰中之陰,所以稱之為太陰。火存在於地,是陰中之陽,所以稱之為少陽。

陰陽之道,互相依存,互相作用,變化無窮。現在說專屬、定位,把陰陽變成死板的東西了。雖然陰陽的運用變化多端,但其根本道理是確定的,就像坤配乾,離配坎一樣。太陽與太陰相配,如同乾坤,所以稱之為太陽太陰;水與火相配,如同坎離,所以稱之為少陰少陽。現在反而把月亮稱為少陰,那就是坤配離了。不明白陰陽八卦,就想談論易理嗎?而且火從太陽而生,所以叫少陽;水從月亮而生,卻反稱為太陰,這不是把子比作母了嗎?怎麼會如此顛倒呢?

這些重要的道理,丹溪(朱丹溪)都沒有理解(他所創立的理論,誰又能完全明白呢)。所以他用日月盈虧來證明虛實,卻不知道水比太陽大,獨獨不考慮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