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8)

1. 論景岳書

乃不明此義,而以喻言,會作實理,已失《易經》本旨。而更以扶陽抑陰,為醫學綱領,非但認影昧體,不啻千里之差。尤恐人不之信,多方引證以實其說,盡皆似理非理,不慮流弊之害,積重難返。此所以不患無書,而患多書也。既昧陰陽至理,故亦不識人生稟賦源流,先天后天之辨也。

即如

《大寶論》中有云,《內經》於陰陽之理,惟恐人之不明,而切切諄諄,言之再四,奈何後學,猶未能明(皆為似是而非之說以障之也)。余請先言其二,而後言其一。夫二者,陰也,後天之形也(將耦作二,已為非理。後天之形,豈止孤陰而無陽乎);一者,陽也,先天之氣也(將奇作一,已為謬矣,先天之氣,豈止孤陽而無陰乎)。神由氣化,而氣本乎天,所以生髮吾身者,即真陽之氣也(神由氣化,則神從氣生矣。

發生吾身者,即真陽之氣,其生神之氣,豈為假陽之氣耶)。形以精成,而精生於氣,所以成立吾身者,即真陰之氣也(成立吾身者,即真陰之氣,生精之氣,又為假陰之氣耶)。

既高談易理,何反舍《易經》精蘊,而取丹書精化氣、氣化神之臆說作藍本,而論先天后天,無怪乎支離顛倒也。豈不聞易有太極,而生兩儀,兩儀即天地。卦象為乾坤,乾坤即陰陽,故又言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也。當天地未分以先,渾然之體名太極,故稱先天,天地既分以後,生化萬物,故名後天。

是故先天者,陰陽未判也;後天者,陰陽已分也。男女構精,妙合而凝,始成一珠,有氣無質,即太極渾然之體,故名先天。既而分形,象如兩儀,名為陰陽,遂生兩腎,百骸次第而成,均名後天也。夫陽即乾、陰即坤,今以陽為先天,陰為後天,則是以乾為先天,坤為後天矣,豈非大錯耶!乾為天,坤為地,「先」字之義安在哉?

太極者,渾然一氣,所以能生陰陽五行萬物者,蓋有主宰存乎其先,即易所謂「妙」,萬物之神也。若神由氣化,焉能主宰太極乎。陰陽不測之謂神,即人之靈明也,亦名為性。今言神由氣化,而氣本乎天,則是先有氣,而後有神也。然則《中庸》當言天命之謂氣,率氣之謂性矣,豈有是理哉。

可見先生本未明易,乃強不知以為知耳。既不自悟,而猶肆詆前賢,貽誤後學。嗚呼!其過深矣。

又曰:何謂一,一即陽也。陽之為義大矣,姑舉其最重要者,有三義焉:一曰,形氣之辨;二曰,寒熱之辨,三曰,水火之辨。夫形氣者,陽化氣,陰成形。是形本屬陰,而凡通體之溫者,陽氣也;一生之活者,陽氣也;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,陽氣也。及其既死,則身冷如冰,靈覺盡滅,形固存,而氣則去。此以陽脫在前,而陰留在後,非陰多於陽乎。

白話文:

論景岳書

作者不明白陰陽的真正道理,卻用比喻來解釋,將比喻當作真實的道理,已經違背了《易經》的本意。更將扶陽抑陰作為醫學的綱領,不僅是認影昧體,更是謬之千里。尤其擔心別人不相信,就多方舉證來證明他的說法,這些證據看起來好像有理,實際上卻是不合邏輯的,沒有考慮到這種說法會造成的禍害,積重難返。這就是為什麼不擔心沒有書,卻擔心書太多。因為不明白陰陽的至理,所以也不了解人生稟賦的來源和流向,先天和後天的區別。

例如,《大寶論》中說,《內經》對於陰陽的道理,唯恐人們不明白,而反覆詳盡地闡述,為什麼後來的學者還是不明白呢?(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來蒙蔽他們)。我想先說“二”,後說“一”。“二”代表陰,是後天的形體(將耦作二,本身就是不合理的。後天的形體,怎麼可能只有陰而沒有陽呢);“一”代表陽,是先天的氣(將奇作一,也是錯誤的,先天的氣,怎麼可能只有陽而沒有陰呢)。神是由氣化生而來的,而氣的根本來自於天,所以滋養我們身體的是真陽之氣(神是由氣化生而來的,那麼神是從氣產生的。滋養我們身體的是真陽之氣,產生神之氣的,怎麼會是假的陽氣呢)。形體是由精氣構成的,而精氣生於氣,所以構成我們身體的是真陰之氣(構成我們身體的是真陰之氣,產生精氣的,怎麼會是假的陰氣呢)。

既然高談闊論《易經》的道理,為什麼反而拋棄《易經》的精髓,而採用丹書中精化氣、氣化神的臆說作為基礎,來論述先天和後天,難怪會支離破碎,前後矛盾。難道沒有聽說過《易經》有太極,而生兩儀,兩儀就是天地。卦象是乾坤,乾坤就是陰陽,所以又說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在天地未分之前,渾然一體叫做太極,所以稱為先天;天地既分之後,生化萬物,所以稱為後天。

所以先天是陰陽未分;後天是陰陽已分。男女結合精氣,奇妙地融合凝結,開始形成一個精子,有氣而無形,這就是太極渾然一體,所以稱為先天。然後分化成形,就像兩儀一樣,稱為陰陽,於是產生兩個腎臟,其他身體部位次第而成,都稱為後天。陽就是乾,陰就是坤,現在以陽為先天,陰為後天,那就是以乾為先天,坤為後天了,這不是大錯特錯嗎?乾為天,坤為地,“先”字的意義在哪裡呢?

太極是渾然一氣,所以能夠生陰陽五行萬物,是因為有一個主宰存在於其先,這就是《易經》所說的“妙”,是萬物之神。如果神是由氣化生而來的,怎麼能夠主宰太極呢?陰陽不可測的叫做神,就是人的靈明,也稱為性。現在說神是由氣化生而來的,而氣本乎天,那就是先有氣,然後才有神。那麼《中庸》中說“天命之謂氣,率氣之謂性”就沒有道理了。

由此可見,先生根本沒有真正理解《易經》,只是強不知以為知而已。既不自知,還肆意批評前賢,誤導後學。唉!他的錯誤太深重了!

此外還說:什麼是一?一就是陽。陽的意義很大,這裡只舉出最重要的三種意義:一曰形氣之辨;二曰寒熱之辨;三曰水火之辨。形氣,陽化氣,陰成形。所以形體屬於陰,而凡是全身溫暖的,都是陽氣;一生之活潑的,都是陽氣;五官五臟的神明不可測的,都是陽氣。等到人死了,身體就會冰冷如冰,靈覺完全消失,形體雖然存在,而氣卻消失了。這是因為陽氣先散失,而陰氣後留存,難道不是陰多於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