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6)

1. 論景岳書

又曰:雖曰陽為陰偶,而乾陽健運,陰為陽基,而坤靜常寧,然坤之所以得寧者,何莫非乾陽之所為(何以見之)。故曰,如艮其止。止是靜,所以止之便是動(難解)。

陽動陰靜,自然之性也。艮卦,陽自下升,極上而止,有止其所而不動之象。此戒人妄動,言當如艮卦之止靜也。為因吉凶悔吝生乎動,吉,一而已。故君子戒動,取法乎艮。今云所以止之便是動,不知何解?

是以陰性雖狡(坤道柔順,未聞其狡,狡乃論人,非陰陽理),未嘗不聽命乎陽,而因其強弱,以為進退也。所以元貫四德、春貫四時,而大地之道,陽常盈,陰常虧,以為萬物生生之本,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。

陽倡陰隨,陽施陰受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此陰陽體用,相資相成,出於自然。良由太極之一動一靜,二氣流行,進退升降,自有次序,而分春夏秋冬,以成造化之功。元雖首列,而乾之元陽,實孕乎坤之至陰。故春雖首季,而春之發生實根於冬之歸藏。若無歸藏,但有生髮,其氣不早竭乎!如以春陽為重,冬陰為輕,何異見子而忘母,非為知道矣。

天地之道,陰陽自平,方能生化不息,何有盈虧?若常盈虧,則日積月累,盈必更盈,虧必更虧,陰氣早經偏絕,至今何有世界?惟二氣往來進退,亦如水之迴環,勢有緩急,故有六氣變化,主客參差,而致災病。然其進退節候,自有一定,故可測識其變。若謂因強弱以為進退,則強者進多,弱者退多,必雜亂無序,焉能分四季六氣之節候哉。

可見無強弱之異也。

惟是陽如君子,陰如小人。君子,則光明正大,獨立不倚,而留之難。小人則乘釁伺隙,無所不為,而進之易。安得春光長不去,君子長不死。惜乎哉,陽盛必變,逝者如斯。

陽若長在不退,譬如煮飯,熟不退火,成焦炭矣。所以成功者退,一定之理。若但有春而無秋,萬物何以成實乎。今願陽常留,是但貪其生,不願其成也。貪生不得,反以戕生,此後世之妄用桂附,冀其助陽延生,反致傷生者,皆出於此言。迷者至死不悟,可慨而已。

故曰:日中則昃,月盈則虧,亦象夫陽一陰二,反覺陰多於陽。

日昃月虧,則陰陽皆有不足之時矣,何以見陰多於陽乎。且上言陽常盈,陰常虧,為先天造化。今又忽覺陰多於陽,卻從何處覺來。豈先天造化,又不足為憑乎!若以奇象為一,耦象為二,遂謂陰多於陽。則奇即乾陽,乾為天;耦即坤陰,坤為地。是地果多於天乎,可發一笑。

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期頤少而夭折多,此後天人慾之日滋也。

治少亂多,君子少小人多,壽少夭多,皆由人慾日滋。人慾日滋,卻因陰多陽少。所以必須桂附助陽,使陽多陰少,則人慾少,而壽多夭少,君子多而小人少,治世多而亂世少矣。可發一笑。

白話文:

還有另一種說法是:雖然說陽是陰的配偶,但陽氣的運行是剛健有力的,陰是陽的基礎,所以陰應保持靜止安寧,然而陰之所以能安寧,哪個不是因為陽的作用呢?(這點要如何理解呢?)所以說,如同「艮卦」所表示的停止。停止是靜止的,然而能使它停止的正是動的力量(這點很難理解)。

陽動陰靜,這是自然界的本性。艮卦的卦象是,陽氣從下方上升,到達頂點就停止了,有停止在固定位置而不動的意象。這是告誡人們不要輕舉妄動,應該像艮卦一樣保持靜止。因為吉凶禍福都是由於妄動而產生的,而吉祥只有一種。所以君子會戒慎自己的行動,效法艮卦的靜止。但現在說到,能使它停止的正是動的力量,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

所以說,陰的本性雖然有些狡猾(坤道柔順,從來沒聽說它狡猾,狡猾是用來形容人的,不是陰陽的道理),但它從來不會不聽從陽的命令,而是根據陽的強弱來決定自己的進退。因此,元氣貫穿四德,春天貫穿四季,大地的運行規律是陽氣常處於盈滿的狀態,陰氣則常處於虧虛的狀態,這就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,是先天造化的自然現象。

陽氣發起,陰氣隨之而動;陽氣施予,陰氣接受;陽氣使萬物生長,陰氣使萬物收藏。這是陰陽的體用關係,互相依存,互相成就,出自於自然。正是因為太極的一動一靜,陰陽二氣的運行,進退升降,都有一定的次序,所以才區分出春夏秋冬,成就了造化之功。元氣雖然被列在首位,但乾卦的元陽,實際上孕育於坤卦的至陰之中。所以春天雖然是第一個季節,但春天的發生實際上根植於冬天的歸藏。如果沒有歸藏,只有生發,那麼它的氣息不是很快就會耗盡嗎?如果認為春天的陽氣重要,而冬天的陰氣不重要,那不就等於只看到兒子而忘了母親嗎?這就不是懂得天地陰陽運行的道理了。

天地的運行規律是,陰陽平衡才能生生不息,哪有盈虧的說法?如果總是盈虧,那麼日積月累,盈的會更盈,虧的會更虧,陰氣早就偏枯殆盡了,今天怎麼還會有世界存在呢?陰陽二氣的往來進退,就像水的迴環一樣,勢頭有緩有急,所以才會有六氣的變化,主客的差異,而導致疾病的產生。然而它們的進退節候,都有一定的規律,所以可以預測出它的變化。如果說根據強弱來決定進退,那麼強的就進得多,弱的就退得多,必然會雜亂無章,又怎麼能區分四季和六氣的節候呢?

可見陰陽之間並沒有強弱的差異啊。

只是因為陽就像君子,陰就像小人。君子光明磊落,獨立不依靠他人,所以很難留住他。小人則會趁虛而入,無所不為,所以很容易上位。怎麼能讓春光永遠不逝去,君子永遠不死呢?可惜啊,陽氣旺盛必定會衰退,逝去就像這樣。

如果陽氣長久存在而不退去,就好比煮飯,熟了不退火,就會變成焦炭了。所以說成功之後就要退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如果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,萬物又怎麼能成熟結果呢?現在希望陽氣長留,這只是貪圖它的生長,而不希望它成熟。貪圖生長而不可得,反而會傷害生機。後世那些妄用桂附來助陽延年的人,反而導致傷生的結果,都是出自這種想法。迷糊的人到死都不會醒悟,實在可悲啊。

所以說:「太陽到了正午就會偏斜,月亮圓滿之後就會虧缺」,這也好像陽一陰二,反而感覺陰氣比陽氣更多。

太陽偏斜、月亮虧缺,是陰陽都有不足的時候,怎麼會認為陰多於陽呢?而且前面說陽氣常處於盈滿,陰氣常處於虧虛,這是先天造化的規律。現在又突然覺得陰多於陽,又是從哪裡感覺出來的呢?難道先天的造化不足以作為依據嗎?如果用奇數代表一,偶數代表二,就說陰多於陽,那麼奇數代表乾卦的陽,乾為天;偶數代表坤卦的陰,坤為地。難道是說地比天多嗎?真可笑啊。

所以說,太平盛世少而亂世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長壽的人少而夭折的人多,這是後天人慾日益增長的緣故啊。

太平盛世少,亂世多,君子少,小人多,壽命短,夭折多,都是因為人慾日益增長。人慾日益增長,卻是因為陰氣多而陽氣少。所以必須用桂附來助陽,使陽氣多而陰氣少,這樣人慾就會減少,長壽的人就會增多,夭折的人就會減少,君子就會增多,小人就會減少,太平盛世就會增多而亂世就會減少了。真是可笑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