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《素問》辨疑
又考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此「濕」字,疑亦「燥」字之訛。蓋痿證之因不一,其因於燥者屬肺,因於濕者屬脾。今言上逆而咳,明是肺病燥邪,不應言傷於濕。非敢臆度,以《經》證《經》,其理自明。按本論之前曰: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此論痿之因於濕者。以濕蒙清陽,頭目昏重,如被裹之狀;濕淫筋脈,則軟短馳長,為拘為痿;濕屬於脾,與肺無干,故不咳也。又按《痿論》曰: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。此論痿之因於燥者。夫肺熱而至葉焦,其燥極矣,必致於咳。《經》不言咳,蓋省文,以專論痿故也。
昔賢謂有聲無痰名咳,可見咳者,燥氣也。由是觀之,《通天論》言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者,與此條之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豈非同為肺臟之燥病乎。若果傷濕,則如前條所云,為筋病之痿,而無咳逆可知矣。況秋為燥令,其「濕」字之訛,更可見也,茲附及以質高明何如。
又有吳門薛生白先生,節張氏《類經》為《醫經原旨》,頗有正誤之處。惟言《靈》《素》之文,似秦漢人所作。中有以酒為漿之語,而儀狄造酒,在大禹時,可知非軒岐之書也。余按此說,雖為高見,但讀書當信其理,不可泥其文。上古結繩而治,刻竹為書,流傳典誥,義奧字奇,必經後人翻繹編輯而潤色之,或有後人評註贊翼,攙混於中,則多不類之處。若謂非軒岐之書,斷不可也。
試觀其論陰陽五行生化之道,八風六氣疾病之變,臟腑經脈腧穴之詳,針砭藥餌治療之法,以及天時地理,風土人情,莫不詳盡而明其至理。真所謂造化生心,宇宙在手者也。非天生神聖,其孰能之。夫理,本也;文,末也。安可泥其末而昧其本哉!知道者,或不以余言為河漢乎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辨疑
再考察《生氣通天論》記載:秋季受濕邪侵害,濕邪上逆而咳嗽,最終發展為痿厥病。這裡的「濕」字,我懷疑是「燥」字的誤寫。因為痿證的成因不只一種,由燥邪引起的屬於肺臟病變,由濕邪引起的屬於脾臟病變。現在文中說上逆咳嗽,明顯是肺臟的燥邪作祟,不應該說是受濕邪侵害。我並不是憑空臆斷,而是根據經文來印證經文,其道理自然就明白了。按照本論之前的記載:因為濕邪侵害,頭部感覺像裹了一層東西,濕熱之邪不清除,大筋短縮,小筋鬆弛延長,短縮則為拘攣,鬆弛延長則為痿證。
這是論述痿證因濕邪引起的。濕邪蒙蔽清陽之氣,頭目昏沉沉的,像被裹住一樣;濕邪侵犯筋脈,則筋脈短縮或鬆弛延長,導致拘攣或痿證;濕邪屬於脾臟,與肺臟沒有關係,所以不會咳嗽。又根據《痿論》記載:五臟因肺熱葉焦,導致痿躄。這是論述痿證因燥邪引起的。肺熱到葉焦的程度,其燥熱已經到了極點,必然會導致咳嗽。經文中沒有提到咳嗽,大概是為了簡潔起見,專門論述痿證的緣故。
古人說有聲音沒有痰叫做咳嗽,可見咳嗽是燥邪引起的。由此看來,《通天論》中說上逆咳嗽導致痿厥,與本篇中所說的肺熱葉焦導致痿躄,豈不都是肺臟燥邪引起的疾病嗎?如果真是濕邪侵害,那麼就會像前面所說的那樣,是筋脈病變引起的痿證,而不會有咳嗽上逆的症狀。況且秋季是乾燥的季節,更能說明「濕」字是誤寫的,特此提出,請各位高明指正。
此外,吳門薛生白先生,刪節張介賓的《類經》編成了《醫經原旨》,其中有很多改正錯誤的地方。只是他說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的文字,像是秦漢時期的人所寫的。書中使用了「以酒為漿」的說法,而儀狄造酒是在大禹時代,由此可以知道這不是軒轅黃帝與岐伯的著作。我認為這種說法,雖然是高明的見解,但讀書應該相信其道理,不能拘泥於文字。上古時代用繩子結繩記事,用竹子刻字寫書,流傳下來的典籍訓令,其義理深奧,文字奇特,必然經過後人反覆推敲編輯潤色,或者有後人評註補充,混雜其中,所以會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。如果說這不是軒轅黃帝與岐伯的著作,那是絕對不可以的。
試看它論述陰陽五行生化之道,八風六氣致病的變化,臟腑經脈腧穴的詳盡說明,針灸藥物治療的方法,以及天時地理、風土人情,都詳盡而闡明了其至理。真是所謂造化生於心,宇宙掌握在手中的人啊!如果不是天生聖人,誰能做到呢?道理是根本,文字是枝末。怎麼能拘泥於枝末而忽略根本呢!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或許不會認為我的話像天方夜譚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