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卷之三
2. 《素問》辨疑
嘗考《靈》《素》內經,雖為醫門之書,凡三才生化之道,包括無遺。而辭簡義廣,精蘊難窺,又兼世遠年湮,多亥豕之訛。若不得其解,闕疑可也。設上下文足以相證,而疑誤顯然者,據理辨之,以俟明者論定。倘不體會本旨,使上下融貫,合乎義理,而率憑臆見以解釋之。則穿鑿支離,失之遠矣!
近有淮陰吳鞠通先生,著《溫病條辨》一書,其《下焦篇》有一條云,秋濕內伏,冬寒外加,脈緊無汗,惡寒身痛,喘咳稀痰,胸滿,舌白滑,惡水不欲飲,甚則倚息不得臥,腹中微脹,小青龍湯主之。其自注曰:此條以《內經》有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之明文,故略示門徑。
《經》謂秋傷於濕者,以長夏濕土之氣,介在夏秋之間,七月大火西流,月建申。申者,陽氣畢伸也。濕無陽氣不發,陽伸極,則濕發重。人感此,至冬寒濕相搏而病矣。雖古經脫落《燥論》,喻氏補之誠是,但不應擅改經文,謂「濕」曰「燥」,是不明六氣運行之道也。蓋《經》所言,乃秋之前半截,喻氏所指,秋之後半截也。
余按此說,大乖義理。而評者反讚美之,以為新奇,眩惑後學,不容不辨。夫《經》言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兩句,註疏家或解作濕鬱成熱,熱傷肺而冬咳嗽者,猶為似是而非。今鞠通作外寒內飲解,則相去更遠。所云脈緊無汗,惡寒身痛者,即仲景《傷寒論》之文也;喘咳稀痰等者,即仲景敘小青龍湯證也。小青龍湯,仲景原為傷寒挾內飲者設,義詳本論,毋庸重贅。
乃鞠通特欲引證《內經》之文,而敘仲景之論,加以「秋濕內伏,冬寒外加」二語。殊不思仲景但云,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。其水或因暴傷,或系久蓄,皆未可知,仲景並無明文。且水系有形之飲,濕為無形之邪,迥然不同。以其水蓄於中,肺氣逆不能降,故或咳或喘。
因肺不能通調水通,三焦氣化不宣,故或腹脹,而小便不利也。若濕邪為病,雖亦小便不利,而體重發黃,肢節痠疼等類,亦皆仲景明文,未嘗見有咳嗽者。奈何以飲作濕,將仲景治傷寒挾飲之法,以證《內經》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之文,可謂張冠李戴矣!此其一也。
夫言陰陽進退者,不出乎大《易》。子月冬至,一陽來復,則陽進陰退,至巳月而陽極,以象乾卦;午月夏至,一陰來姤,則陰進陽退,至未月,陽雖退,而氣尚盛,故與陰爭。爭則有勝負,陽勝則熱,陰勝則濕,濕熱蒸騰,乃名為「暑」。故《經》曰,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也。
暑者,陽盛於外,陰長於內,如姤卦而至遁至否,陰進之象也。譬如火烈水沸,則濕氣橫流。故長夏未月,為濕土主令也。至立秋後,陽漸衰,若否卦之象。不能與陰爭,如火力微,則水不能沸,而濕氣遂收。然火力雖弱,陽焰猶存,則反化燥,故秋為燥金主令也。此陰陽進退,氣化因而變遷,皆出自然之理,非有所造作於其間者。
白話文:
我仔細研究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這兩本醫學經典,發現它們雖然是醫學著作,卻涵蓋了天地人三才的生成變化道理,沒有遺漏。然而,這些經典的文字簡潔,含義深遠,精髓很難理解,加上年代久遠,又有很多文字上的錯誤。如果無法理解,暫且存疑也是可以的。但如果上下文足以互相印證,而發現明顯的錯誤,就應該根據道理來辨別,以便讓明智的人來判斷。如果不能體會經典的本意,讓上下文融會貫通,符合道理,而只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測來解釋,就會牽強附會,離原意差得很遠!
最近,淮陰的吳鞠通先生寫了一本《溫病條辨》,其中《下焦篇》有一條說,秋天濕氣潛伏在體內,冬天寒氣從外侵襲,導致脈搏緊繃、沒有汗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咳嗽有稀痰、胸悶、舌苔白而滑、討厭喝水,嚴重時會氣喘不能躺臥,腹部微微脹滿,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他自己註解說:這一條是因為《內經》有「秋天感受濕邪,冬天會發生咳嗽」的明確記載,所以只是稍微提示一下門路。
《內經》所說的秋天感受濕邪,是因為長夏時節,濕土之氣在夏秋之間,七月份大火星向西移動,月建在申位。申位是陽氣伸展到極致的時候。濕氣沒有陽氣不會發作,陽氣伸展到極致,濕氣就發作得很嚴重。人感受了這種濕邪,到了冬天寒濕交加就會生病。雖然古代經典缺少了《燥論》,喻氏補上是正確的,但不應該擅自修改經文,把「濕」說成「燥」,這是不明白六氣運行的道理。因為《內經》所說的,是秋天的前半段,而喻氏所指的是秋天的後半段。
我認為這個說法,大大違背了道理。但評論的人反而讚美它,認為它很新奇,迷惑了後來的學者,不得不加以辨別。關於《內經》說的「秋天感受濕邪,冬天會發生咳嗽」這兩句話,註解的人有的解釋為濕氣鬱積變成熱,熱邪傷害了肺,所以冬天咳嗽,這種說法還算勉強說得過去。現在吳鞠通解釋為外寒內飲,那就相差更遠了。他說的脈搏緊繃、沒有汗、怕冷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都是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內容;而喘咳稀痰等症狀,則是張仲景描述小青龍湯證的內容。小青龍湯,張仲景原本是為治療傷寒夾帶內飲的病人而設,道理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詳細說明,不需要重複。
吳鞠通特別想引用《內經》的說法,來說明張仲景的理論,加上「秋濕內伏,冬寒外加」這兩句話。卻沒有想到張仲景只是說,傷寒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。這個水氣可能是因為突然受傷引起的,也可能是長期積蓄的,這些都還不確定,張仲景也沒有明確說明。而且水是有形的飲邪,濕是無形的邪氣,兩者截然不同。因為水蓄積在體內,肺氣逆而不降,所以會咳嗽或氣喘。
由於肺無法通調水液,三焦氣化功能不能正常發揮,所以會腹脹,小便不暢。如果是濕邪引起的疾病,雖然也會小便不暢,但會有身體沉重、發黃、肢體關節痠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張仲景明確指出的,並沒有提到會有咳嗽的。怎麼能把飲邪當作濕邪,將張仲景治療傷寒夾帶飲邪的方法,來證明《內經》秋天感受濕邪,冬天會發生咳嗽的說法呢?這簡直是張冠李戴!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說到陰陽的進退變化,都離不開《易經》的道理。冬至是子月,一陽來復,陽氣開始增長,陰氣開始衰退,到巳月陽氣達到極盛,就像乾卦一樣;夏至是午月,一陰來姤,陰氣開始增長,陽氣開始衰退,到未月陽氣雖然衰退,但氣勢仍然旺盛,所以和陰氣相爭。相爭就會有勝負,陽氣勝了就會發熱,陰氣勝了就會發濕,濕熱交蒸,就稱為「暑」。所以《內經》說,夏至之前生病的叫做溫病,夏至之後生病的叫做暑病。
暑病,是陽氣在外旺盛,陰氣在內增長,就像姤卦到遁卦到否卦,陰氣不斷增長的現象。譬如火燒得很旺,水就會沸騰,濕氣就會橫流。所以長夏未月,由濕土主令。到了立秋之後,陽氣逐漸衰退,就像否卦的現象。不能和陰氣相爭,就像火力微弱,水就不能沸騰,濕氣就會收斂。然而火力雖然微弱,陽氣的餘熱還在,反而會化為燥,所以秋天由燥金主令。這是陰陽的進退,氣化也隨之發生變化,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,並不是人為造作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