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史序

回本書目錄

史序

1. 史序

藝亦多術矣,苟有濟於世,精其一足以傳。況衛生救死,甩之善,起呻吟於衽席;用之不善,殺人指下而不覺。如醫之為術不綦重哉!然非窮其理,烏能善其用;非多讀書而善悟,又烏足言窮理。此章子虛谷《醫門棒喝》一書所為有功於醫學也。虛谷,越之會稽人,性恬澹不為利動,不為勢懾。

少羸善病,因究心岐黃,窮日孜孜不倦。與余萍聚粵東,旋走燕冀,遊吳門。丁亥冬復晤羊城,相交垂三十年矣。見其精神益壯,而業亦益進。余家無少長,病輒延治,無不效。乃信之篤,而未究其底蘊也。日者,出所著《醫門棒喝》四卷相示。余羈世務,不諳醫學,展卷茫然,乃息心玩之。

其中論陰陽變化之理,天人合德之要,昔人所誤,今人所疑,無不原始要終,條分縷晰。雖以予之憒憒,猶復心領神會,況習其業而將善其用者哉。知其於此道,不啻三折肱矣。昔予需次京師,宦江右,繼而被議出塞。往反三萬里,見所稱時醫者,所在皆有。設號簿於門,延者按次登籍,日將夕,疾呼於門:先生至矣!主人皇遽延入室,病者倚枕待診,侍者磨墨未竟,疾書方擲筆起。主人趨而尾其後,問病輕重及飲食所宜,匆匆數語,登輿逝矣。

於是如其方,有服之而效者,十二三。服之不效者,亦十二三。服之而危且殆至不救者,十三四矣。走詢先生,漫曰:彼本不治之證,余藥冀生之,命不濟奈何。嗚呼!何不治證之多也。余心疑之未敢與辯也。今得《棒喝》一書,審其是非,辨其疑似。使業醫者讀是書而悟其向之所以失,由是而進求於古,以勉為良醫。

則是書不誠為覺岸之清鍾,迷津之寶筏也哉。余固心焉企之,因識數言,以復之虛谷。時

道光九年歲次己丑季春之朔山陰愚弟史善長頓首拜識

白話文:

[史序]

技藝種類繁多,只要能有益社會,精通一種就足以傳世。特別是醫療救人,若妥善使用,能讓病痛之人康復;若使用不當,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奪人性命。由此看來,醫術的重要性豈止重大?然而,若不深入理解其原理,怎能善加運用?若不多讀書並靈活思考,又怎能說已深入理解其道理。這正是這本書,《醫門棒喝》,由子虛谷所寫,對醫學界有莫大貢獻的原因。

子虛谷,是會稽人,性情恬淡,不為名利所動,不受權勢所脅。他年輕時身體瘦弱,常患病,因此深入研究醫學,日以繼夜地學習,從不懈怠。他與我相遇在粵東,後轉至燕冀,再到吳門。丁亥年冬天,我們再次在羊城相逢,至今相交已近三十年。我見他精神愈發旺盛,醫術也愈發精湛。我家中無論老幼,一旦生病都會請他診治,每次都能見效。我深信他的醫術,但未深入瞭解他的醫學造詣。直到某日,他拿出自己撰寫的《醫門棒喝》四卷書讓我觀看。我忙於世事,不懂醫學,初看時一片茫然,但細心品味後,逐漸理解。

書中深入探討了陰陽變化的原理,天人合一的重要性,以及前人的誤解和今人的疑惑,無不深入淺出,條理分明。即使我這樣一知半解的人,也能心領神會,更何況那些從事醫學,並希望善用醫學的人呢。我認為他在醫學上,已經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。過去我在京城等待任職,後到江右做官,再後來被議論出塞。往返三萬裏,見過許多所謂的時醫,他們到處都有。他們在家門口掛上招牌,病人按順序登記,直到傍晚,他們才匆匆趕來,主人急切地請他們入室,病人躺在牀上等待診斷,護士尚未研好墨,醫生已快速寫下方子,扔下筆起身。主人緊跟在後,問病情輕重及飲食建議,匆匆幾句,醫生便乘轎離去。

病人照著藥方吃藥,約有十分之二三見效,十分之二三無效,更有十分之三四病情加重,甚至無法挽救。我去問醫生,他隨口說:那是不治之症,我的藥只希望能救命,但命不由我啊。唉,為什麼有那麼多不治之症?我心中懷疑,但不敢與他爭辯。現在有了《醫門棒喝》這本書,可以判斷其對錯,辨別其真偽。讓從醫者閱讀此書,明白他們以往的錯誤,從此深入學習古人的智慧,努力成為良醫。

這本書,確實是醒悟之路的清鐘,迷失之途的寶筏。我真心期盼,因此寫下這些話,回覆給子虛谷。

道光九年,季春之初,山陰愚弟史善長敬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