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自序

1. 自序

天地之大,事物之變,莫可涯涘。究之一理而已。見其理,則觸處皆通;昧其理,則動多窒礙。而理之切於身心性命者,自格致誠正外,莫重於醫,以其保衛性命者也。然非格致誠正之功,不能通醫之理,則醫固儒者之事也。原夫《靈》《素》發明天人合一之理,以衛身心性命,為醫經之源。

白話文:

天地浩瀚,萬物變化無窮,難以窮盡。但它們都遵循著同一個道理。理解了這個道理,就能處處貫通;不明瞭這個道理,就會處處受阻。而與身心性命息息相關的道理,除了修身養性之外,沒有比醫學更重要的了,因為它能保護人的生命。然而,不經過修身養性的功夫,就無法通曉醫學的道理,所以醫學本質上是儒家的事業。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闡述了人與自然統一的道理,以保障身心健康和生命,是醫學的源頭。

仲景紹聖軒岐,本《靈》《素》作《傷寒雜病論》,為方書之祖。厥後諸賢相繼闡發,數千年來著述代增,汗牛充棟。則今醫術宜乎勝古,何反不逮?是不患無書,而患多書也。眾說雜陳,純駁不一,學者不能披揀。如涉海問津,既未窺聖經源流,遂各師心自用,授受流傳,而古法愈晦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承襲聖人軒岐的醫學思想,以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為基礎,撰寫出《傷寒雜病論》,成為中醫方劑學的鼻祖。後世醫家紛紛繼承發揚,數千年來著作不斷增加,浩如煙海。照理說,現代的醫術應該遠勝古人,為什麼反而不如呢?這是因為不是缺書,而是書太多。各種學說混雜,真假難辨,學習的人難以辨別取捨。就像大海中尋找方向,沒有深入瞭解醫學經典的源流,就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,相互傳授流傳,導致古老的醫法逐漸沒落。

夫諸家之書,其無義理可取者置勿論。即如古稱大家,若劉河間、張潔古、李東垣、朱丹溪諸先生,各以己之閱歷見解發明經旨一節,或論外邪,或論內傷,或主補氣,或主滋陰。原非執中之論,其辭旨抑揚不無偏處,要在讀者因流溯源,知其理之所歸。倘執其偏,不免各相牴牾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諸家醫書,那些沒有論理依據的,就不予討論。即使是古人所稱譽的大師,例如劉河間、張潔古、李東垣、朱丹溪諸位先生,他們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見解來闡述經典要旨的。有人論述外邪致病,有人談論內傷養生,有的人主張補益氣血,有的主張滋養陰津。這些論述原本並非折中的見解,他們的詞句論述中不無偏頗之處。但關鍵在於,讀者要能夠順著表面的論述追溯到其本源,瞭解他們的道理所指歸何處。如果固執於他們的偏見,就會造成彼此之間的矛盾。

如明張景岳,亦由平日閱歷所見,立論主於扶陽。既稱「全書」,乃又肆議河間丹溪為非,則不自知其偏也。蓋氣化流行變遷靡定,人生稟質南北不同。景岳與河間丹溪相去各百數年,其時氣化,其地風土或各不同,不可相非也。又如張子和,所治多藜藿中人,故其議論以汗吐下為妙法。

白話文:

明朝的張景嶽,根據自己日常的觀察,提出強調「扶陽」的學說。但他稱自己的著作為「全書」,批評河間和丹溪的學說錯誤,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頗。其實,天地間的氣化時時變化,不同地域的人們體質也各有不同。張景嶽與河間、丹溪相差幾百年,他們所處的時代氣候和地方風土可能不同,不能互相指責。再比如張子和,他治療的病人多是貧苦之人,所以他主張以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法為妙法。

薛立齋為太醫,所治多膏粱中人,故其方案多和平溫補,以緩治見功。可知各由其閱歷不同而論說遂異。其餘諸家亦各抒己見以立言,難免顧此失彼之弊。或不明聖經源流,而師一家之說,則必以諸家為非,是以偏視偏,無怪乎各相牴牾也。余幼得羸疾,究心醫理,雖從師請益,歷覽諸家,十年不知端緒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是太醫院的御醫,他醫治的病人大多是富貴權貴,因此他的治療方案多以平和溫補為主,以緩慢的治療方式逐漸見效。由此可知,不同的經歷會導致不同的見解和論述。其他醫家也各有自己的見解,難免會有顧此失彼的缺點。有人不明醫學經典的源流,只學習一家之言,就會把其他醫家的說法當成錯誤的,於是偏頗地看待問題,導致彼此意見相左。我在幼年時就得了虛弱的疾病,專心鑽研醫學理論,雖然拜師求教,博覽各家之作,但過了十年仍未找到頭緒。

蓋以聖經辭簡義廣,理蘊難窺;而諸家之說,各樹旗幟,互相非議,未知孰是。後讀吳門葉天士先生醫案,見其發明奧旨,如點龍睛,而鎔鑄百家,匯歸經義。當時仁術大行,無暇著述,乃於臨證之頃,隨病設施,揭其理蘊,而因時制宜,無法不備。如造化生物,無跡可求,各得自然之用。

白話文:

醫學經典的文字簡潔但意義深廣,其中的道理難以透徹理解。而各家學派各執己見,互相爭論,不知道哪個纔是正確的。

後來我讀了吳門葉天士先生的醫案,看到他發掘醫學經典的深意,就像點亮了龍的眼睛,並且融合了各家學說,匯聚成醫學經典的精義。當時葉先生醫術高明,沒有時間著書立說,就在臨牀治療時,根據不同的病情採取相應的措施,揭示其深層道理,而且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變通,沒有什麼方法是不能備用的。就像大自然孕育萬物,沒有跡象可循,各得其用,自然而然。

與千百年前之仲景心心相印,而得其真傳。嗚呼!若先生者,豈不為我朝之醫聖也與!惜楠生晚,不獲親承提命。幸得讀先生書,略窺醫理之奧,而見諸家意旨所在,醇疵兩不可掩。舍其短而用其長,隨時取益,變化無方,而理無不合矣。然則醫者既患多書,余又何述焉。

白話文:

能與一千多年前仲景大師心意相通,並得到他的真傳。唉!像先生這樣的人,豈不是我們朝代的醫學聖人嗎!可惜我出生得太晚,沒能親自拜師於他。幸好能讀先生的書,略微窺得醫學的奧祕,並看到各家學說的真諦所在,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。舍棄缺點,利用優點,隨時取長補短,變化無窮,但道理卻完全相符。既然醫生們已經苦於書太多,我又何必再寫呢?

特以向來未明之義,各相牴牾,而滋流弊之害者,舉其百中一二,如後條例所云,論其大略。並《內經》所列六氣歷來註疏有未盡當者,據理辨之,就正有道,以為保衛性命之一助。爰名之為《醫門棒喝》,聊取解黏去縛,俾洞見本源之意耳。其由格致誠正而通達斯理者,則以是編為贅矣。

白話文:

我特別針對歷來醫書中不明確的觀點,以及彼此矛盾並造成弊害的觀點,選出其中一兩百條,像後面列舉的條例所說的,簡要地討論它們。同時,對於《內經》中列出的六氣,歷代註疏中有些地方不太合適,我根據道理進行了辨析,並請教於有道理的人,作為保全生命的一種幫助。因此我把這本書命名為《醫門棒喝》,只是想解開糾葛,讓大家透徹地看到本源的意思。至於那些通過格物致知、誠實正直而通曉這些道理的人,就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多餘的了。

道光五年乙酉孟夏會稽章楠識於城東之知非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