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《千金方》房術論
夫言以載道,而言之得以流傳千古者,書也。孟子曰: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是道賴書以明,所以害道者,亦書也。嗚呼!著書固難,讀書不尤難乎。書之無關人心風俗,生民性命者勿論。其關人心風俗生民性命,而言之顯然悖理,人皆能辨之,猶不足以害道。若夫似是而實非,似真而實偽者,其為害道也大矣。
正人心而善風俗,儒者之書也;佐造化而保性命,醫者之書也。世上之書,孰有重於斯二者乎。韓子曰,非聖之書不可讀。然諸子百家,多有羽翼聖經,啟迪後進之功,亦有不容盡廢者。善讀書者,要當先讀聖經以明其理。理明於心,後讀諸家之書,則純駁自分,真偽立辨。
此所以信其所可信,不盡信其所不可信,必以聖經為標則而准之以理也。
即如醫門諸子,若唐之孫真人思邈,亦可稱亞聖矣。著有《千金方》,國初張路玉先生,為醫門大賢,疏《千金方》為《衍義》。其中闡幽發微,功難殫述,即有小疵,誠非淺學所能窺,宜無悖理害道之說雜於其間,必可信矣。乃於二十七卷《養性門》尾後,立有「房中術」一條,以御女而採陰補陽為益壽長生之術。
無論其術驗否,當知天地間未有行悖理喪良之事,而反能益壽長生者。其為害道邪說顯而易見,豈有賢如孫真人,為此害道之邪說哉。必由好奇之人,摭拾附會以偽託耳。後賢因過信孫真人,遂不辨其偽妄,而反衍之,蓋亦千慮之一失也。以丹溪之明,始猶據理而論。言人之生,心火居上,腎水居下,水升火降,生意存焉。
醫者立教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所以遏火之動於妄也。君火不妄動,則相火守位,焉有燔灼之虛焰,飛走之狂勢也哉。然而卒不辨其為偽,繼又矛盾以圓其說曰:《易》兌,取象於少女。兌,悅也,遇少男艮為咸。咸,無心之感也。艮,止也。房中之法,有艮止之義焉,若艮而不止,徒有戕賊,何補益之有。
竊詳《千金》之意,彼壯年貪縱者,水體非向日之靜也,故著房中之法,為補益之助。此可用於質壯心靜,遇敵不動之人也。苟無聖賢之心,神仙之骨,未易為也。
余按丹溪之言,亦知此方之不能無弊,曲為之說,意非不善。惜乎見理未徹,不敢直斥為偽,而遊移其詞,反致矛盾。遂使後世妄人,貪生延壽,邪說彌增,邪行愈熾。至於敗德喪命,莫能數計,甚可悼也。夫《易》以奇偶表陰陽之象。無心之感者,即所謂無思無為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。
此聖人論天理之微炒,必待人慾淨盡,而後虛靈明徹,豁然感通。苟有一毫思為,則此心壅滯,已蔽其明,不能通乎天人合一之理也。其云少男少女者,用喻陰陽生化之道,出乎天理流行之自然。艮其背,不獲其身。則此心寂然,無一毫人慾之萌也。今雲房中之法,有艮止之義,是以愚夫愚婦熾然之欲念,比聖人虛靈明徹,寂然不動之心,烏乎可哉!且言用於質壯心靜,遇敵不動之人,苟無聖賢之心,神仙之骨,未易為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道」,是需要透過言論來傳達的,而能夠讓言論流傳千古的,就是書籍。孟子說過: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道需要依靠書籍來闡明,但也會因為書籍而受到損害。唉!寫書本來就難,讀書更是難上加難啊!那些與人心風俗、百姓生活沒有關係的書,就不必討論了。但是,如果書中內容關乎人心風俗、百姓生活,卻明顯地違背道理,大家都能夠辨別出來,這類書的危害還不大。最可怕的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對的,實際上卻是錯誤的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真的,實際上卻是虛假的,這種書對道的危害就太大了。
端正人心、改善風俗,這是儒家書籍的責任;輔助天地造化、保全性命,這是醫家書籍的責任。世上的書籍,還有比這兩者更重要的嗎?韓愈說過,不是聖賢所寫的書,不可以讀。但是,諸子百家的著作,大多有輔助儒家經典、啟發後人的功用,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。善於讀書的人,應該先讀儒家經典,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心中明白了道理,再讀其他各家的書,就能夠分辨哪些是精華,哪些是糟粕,哪些是真,哪些是假。
這就是說,要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,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不值得相信的,必須以儒家經典作為標準,用道理來衡量。
就拿醫學方面的書籍來說,像是唐朝的孫思邈真人,也可以稱得上是亞聖了。他寫的《千金方》,以及清朝初年張路玉先生,這位醫學界的賢人,註解《千金方》的《衍義》。其中闡述了許多深奧的道理,功勞難以用言語來形容。即使其中有一些小小的瑕疵,也不是淺薄的學者能夠看出來的,應該不會有違背道理、危害學說的內容夾雜在裡面,是值得我們相信的。然而,在《千金方》的第二十七卷《養性門》的最後面,卻有一條關於「房中術」的內容,把通過與女子交合來採集陰氣、補養陽氣的方法,當作是延年益壽的養生之術。
姑且不論這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,我們應該知道,天地間沒有做違背天理、喪失良心的事情,反而還能延年益壽的道理。這明顯是一種危害學說的歪理邪說,難道像孫思邈這樣賢德的人,會寫出這種危害學說的邪說嗎?這一定是那些好奇的人,胡亂蒐集一些資料、牽強附會地偽造的。後人因為過於相信孫思邈,因此沒有分辨出其中的虛妄,反而還加以發展,這也是考慮不周的過失。即使是朱丹溪這樣明理的人,一開始也只是根據道理來論述,說人的身體,心火在上,腎水在下,水向上升,火向下降,這樣才能夠有生命。
醫生教導人們,要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,精神要內斂,這樣才能夠控制火氣的妄動。心火不妄動,相火就能夠堅守自己的位置,哪裡會有虛火的燃燒、亂竄的現象呢?然而,朱丹溪最終也沒有辨別出這是虛假的,反而用矛盾的說法來圓場,說《易經》中的兌卦,是少女的象徵。兌卦,代表喜悅,如果遇到少男的艮卦,就成了咸卦。咸卦,是無心的感應。艮卦,代表停止。房中術的方法,有停止的含義在其中。如果沒有停止,只會傷害身體,哪裡會有補益的效果呢?
我仔細研究《千金方》的意思,他認為那些壯年時貪圖縱慾的人,身體中的水液並不像往常那樣安靜,所以寫了房中術的方法,作為補益的輔助。這種方法只適合那些身體強壯、心境平和,面對誘惑也能夠保持不動的人。如果沒有聖賢的心境、神仙的體質,是不能輕易嘗試的。
我認為朱丹溪的言論,也知道這種方法不能沒有弊端,所以才會委婉地解釋,用意並不是不好。可惜他並沒有徹底地明白道理,不敢直接指出這是偽造的,反而模棱兩可,導致了矛盾。於是就讓後世那些妄想長生不老的人,助長了邪說的流傳,邪惡的行為也越來越猖獗。以至於敗壞道德、喪失性命,簡直難以計數,實在是太可悲了。《易經》用奇數和偶數來代表陰陽的現象。所謂無心的感應,就是指無思無為,靜默不動,感應而通達天下的道理。
這是聖人論述天理的微妙之處,必須等到人的慾望完全消除,才能夠心靈虛明、徹底通達,豁然領悟。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思慮和作為,就會讓心靈阻塞,蒙蔽了它的光明,不能夠通曉天人合一的道理。書中說的少男少女,是比喻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,是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律。「艮其背,不獲其身。」指的是心境寂靜,沒有一絲一毫的慾望萌生。現在說房中術的方法,有停止的含義,這是拿愚昧的男女旺盛的慾念,比作聖人虛明通徹、寂然不動的心境,哪裡可以這樣相提並論呢!況且還說這種方法,適合那些身體強壯、心境平和,面對誘惑也能夠保持不動的人。如果沒有聖賢的心境、神仙的體質,也是不能輕易嘗試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