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評王於聖《慈航集》
《內經》明言寒為陰,風為陽,而火濕合氣,則名暑。今將風寒暑濕,概指為陰。陰陽不明,則六氣變化之理,自不能辨,無怪乎以傷寒而作春溫也。夫傷寒之病,霜降後至春分前則有之。余時縱有暴寒,其氣輕淺,不須用麻黃等湯,即不可名傷寒,不過感冒而已。若大江以南,更少正傷寒證,寒邪既輕,旋隨時氣變成溫熱。
是故四時中病外感者,風溫濕熱,十居七八,而正傷寒,罕見二三也。可笑世俗,無論方土,不拘春夏,但見發熱頭痛,即名傷寒。徒執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語,因名昧實。六氣不分,陰陽不辨,以藥試病,淆誤已多。若再以諸病總因受寒而起,先要溫散之論,橫於胸中,害難勝道矣。
若溫病之發熱頭痛,與傷寒雖同,而傷寒必甚惡寒,須俟邪解方休,以其為陰邪也;溫病則不惡寒,或反惡熱,或初起微有惡寒,一半日即不惡寒而變熱,以其為陽邪也。陰陽之象,迥然可辨,而治法大異,胡可稍涉疑似哉。
醫理精微,通乎造化。若以庸庸之資,雖研窮畢世,莫識其端。豈可以一知半解,輒欲著書立言,似是而非,悖經害道,俾淺學效法,而災及生民,流毒後世。嗚呼!可不慎歟。
白話文:
《評王於聖《慈航集》》
《內經》清楚說明寒屬陰,風屬陽,而火與濕氣結合則稱為暑。現在卻將風寒暑濕都概括為陰,陰陽不明,就無法辨別六氣變化的道理,難怪會把傷寒誤認為春溫。傷寒的病症,只有霜降後到春分前才會出現。其他時間即使有突然的寒冷,其寒邪輕淺,不需要使用麻黃等藥物,也不能稱為傷寒,頂多只是感冒而已。尤其長江以南,真正傷寒的病例更少,寒邪較輕,很快就會隨著時令氣候轉變成溫熱病。
因此,一年四季中外感疾病,風溫濕熱佔了七八成,而真正的傷寒卻很少見。世俗可笑,不論地域,不論季節,只要見到發熱頭痛,就診斷為傷寒。他們只是死抓著《難經》中「傷寒有五」這句話,名字叫對了,實際卻錯了。六氣不分,陰陽不辨,用藥試病,已經造成許多錯誤。如果再把各種疾病都歸因於受寒引起,先要溫散的理論強加於心,那危害就更大了。
溫病的發熱頭痛雖然和傷寒相似,但傷寒一定會非常怕冷,必須等到邪氣去除才能痊癒,因為它是陰邪;而溫病則不怕冷,或者反而怕熱,或者初期稍微有點怕冷,半天時間就不怕冷而轉為發熱,因為它是陽邪。陰陽的表現,明顯可辨,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,怎麼可以含糊不清呢?
醫學道理精深微妙,通達於天地造化。如果只是平庸的資質,即使窮盡一生鑽研,也難以明白其根本。怎麼可以只懂一點皮毛,就妄圖著書立說,似是而非,違背經典,危害醫道,讓淺學者效仿,而使災禍波及百姓,禍害後世呢?唉!實在不可不謹慎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