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3)

1. 濕溫

濕溫者,以夏令濕盛,或人體陽虛多濕,而感四時雜氣,遂成濕溫。雖四時皆有,而夏秋為多。濕熱二氣膠黏,淹纏難愈。如從下受,則足腫體重;上受,則頭昏悶。胸滿腹膨,乍寒乍熱,胃不思食,渴不欲飲,大便溏泄,頻而不爽,小便黃赤,短而不利,或變黃疸,或化瘧痢,皆濕熱二氣合病也。良由清陽不振,陰邪竊踞,故宜苦溫芳香,以宣三焦氣化,使小便通利為法。

如藿香正氣、五苓、六和、消暑丸等方,審證選用。仲景言濕家忌發汗,指濕熱在裡者。因其膠黏之邪,汗之徒泄津液傷元氣,而邪仍在,反變壞證矣。既為膠黏之邪,故寒滯之藥,亦不宜用。若見腹滿,妄用大黃攻瀉,則更傷腎元、敗脾陽,脹必愈甚,而至危殆,故又不可下也。

其或濕盛熱輕,尤當用辛熱如姜附之類,使陽氣克振而佐二苓滑石等,以泄其濕。兼表分者可加防己、赤小豆、木通之類,此大法也。吳門薛生白先生,有《濕熱條辨》三十五則,論治甚詳,宜參究之。其黃疸瘧痢等,各按本門論治可耳。

夫陽暑為火,陰暑為濕;無汗身熱為邪閉,有汗熱渴為津泄。表裡虛實,辨別宜清。驅邪養正,不可混施。每見世俗以香薷飲為治暑通套之方,病家不知其害,醫者以為成法,可免褒貶。而不知香薷辛淡而熱,為暑門發汗之品,如傷寒門之麻黃也。不辨有汗無汗,表裡虛實,而混用之,其害多矣。

若黃連瀉心火,厚補溫中開胃,原為治濕熱之藥,而不可治暑溫火盛傷氣之證。以其苦燥傷陰,則熱反不退而化燥病矣。臨證者幸詳辨之。

以上四證,雖源流不同,但有互相兼病者。必參合諸證而施治法,知常通變,神而明之,存乎人耳。

白話文:

【濕溫】 濕溫這病,是在夏季濕氣旺盛,或是人體內陽氣虛弱,濕氣較重,感染了四季中的各種病毒,於是形成了濕溫病。雖然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,但夏天和秋天比較常見。濕與熱兩種氣候交纏在一起,病情容易拖延難以痊癒。如果病從下部開始,會出現腳腫、身體沉重的症狀;如果是上半身感染,則會頭痛、頭暈。胸部悶脹,腹部膨脹,忽冷忽熱,胃口差不想吃東西,口渴卻不想喝水,大便稀軟,頻繁排便但感覺不暢快,小便顏色黃濃,量少且排尿困難,或者轉變成黃疸,或者轉化為瘧疾、痢疾,這些都是濕熱兩種病毒同時發作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身體內的清陽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陰邪之氣佔據身體,所以治療應該使用苦味溫熱且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,來宣導三焦的氣機運行,讓小便能順利排出。

像藿香正氣散、五苓散、六合湯、消暑丸等方子,要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使用。張仲景說,濕病患者不宜大量出汗,指的是體內有濕熱的人。因為這種病的邪氣粘滯,出汗只能白白流失津液,傷害元氣,邪氣仍然存在,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。既然病邪粘滯,所以寒涼的藥物也不適合使用。如果看到腹部脹滿,就胡亂使用大黃來攻瀉,會進一步傷害腎臟和脾臟的陽氣,腹脹會更加嚴重,甚至可能威脅生命,所以也不宜使用攻瀉的療法。

如果濕氣過重而熱氣較輕,應該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,如乾薑、附子等,讓陽氣能夠強烈地抵抗病邪,並輔以茯苓、滑石等利尿的藥物,來排除體內的濕氣。如果病邪影響到皮膚表面,可以加入防己、紅小豆、木通等藥物,這是治療濕溫的大原則。吳門的薛生白先生,寫了一篇《濕熱條辨》,詳細討論了治療濕熱的方法,值得深入研究。對於黃疸、瘧疾、痢疾等疾病,應按照各自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。

陽暑是由火氣引起的,陰暑是由濕氣引起的;沒有出汗但身體發熱,是因為邪氣封閉了身體;有出汗而且感到熱和口渴,是因為津液外洩。表裡虛實,必須清楚區分。驅除邪氣,滋養正氣,不能混為一談。經常看到民間把香薷飲當作治療暑氣的通用方子,病人不知道它的危害,醫生認為這是傳統的療法,可以避免受到批評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香薷的味道辛辣而性質溫熱,是治療暑氣的發汗藥物,就像治療感冒的麻黃一樣。如果不分辨有沒有出汗,表裡虛實,就隨便使用,會帶來很多危害。

黃連能清除心火,厚朴能溫中開胃,原本是治療濕熱的藥物,但是不能用來治療暑氣過旺、火氣傷及氣血的病。因為它們味道苦澀,會傷害陰氣,這樣反而會導致熱氣無法消退,轉化成燥病。醫生在臨牀上應該詳細辨別。

以上四種病,雖然起源不同,但是有可能互相兼併發病。必須綜合考慮各種症狀,才能制定出適當的治療方案。理解基本原理,靈活運用,達到神妙的境界,這就要看個人的能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