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2)

1. 證治大法

2. 春溫

春溫者,寒邪久伏化熱,熱由內發,故初病發熱而渴(仲景云,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也)。並非外感,故不惡寒。或兼頭痛喉疼者,皆內火上衝,其脈必數。治法宜清內熱為主,如黃芩知母,佐甘草和中,薑棗調營衛,化津液而致汗,使熱從汗泄,但必加柴葛為使。蓋邪伏少陰,乘少陽上升之氣而發,鬱勃既久,驟難宣達。

其火內潰,或作暴瀉;外灼,則肢體痠疼;上炎,則頭痛喉痛。故加柴胡,達少陽之氣,因勢導之出外。以少陽為表裡之機樞,則內邪得以外出。《經》所謂火鬱則發之,木鬱則達之。春為風木司令,往往乍寒乍暖,木氣或多鬱而不伸,故柴胡為時令要藥也。再加葛根,入陽明而止渴解肌,肌解而營衛調,津液化,則汗泄而熱去。

或不知此理,見其熱盛,過投寒涼,遏其欲出之勢,其熱反甚而難退矣。如兼喉疼,宜加元參桔梗;泄瀉,宜加白芍去知母,恐知母滑泄也。或熱盛渴甚,可加石膏;舌苔黃厚,內有實滯,而便秘者,可加大黃。此皆治實證之法也。

若冬不藏精,本體陰傷,春發溫病,尺脈空虛,面多油光。其陰既傷,肝風易動,不可輕用柴胡升提其陽,恐致痙厥之變。如初起熱鬱不宣,宜用羚羊、荊芥、鬱金、桑葉、貝母、連翹等,輕清透絡之法,以宣泄之。營衛流通,虛多邪少,當以滋陰為主,如復脈湯加減。便秘加元參、知母;夾食稍佐消導,如枳實山楂之類;胃弱而渴者,宜金匱門冬湯。

總以甘涼滋潤,養陰退熱,不可用苦寒而傷正氣,此大法也。虛實補瀉,當細審詳辨,隨證權宜方為盡善耳。

白話文:

【春季溫病】

春季溫病,是由於寒邪在體內長時間潛伏,逐漸轉化為熱邪,熱邪從體內發出,所以初期發病會出現發燒且口渴的情況(正如張仲景所說,發燒且口渴,不畏寒的病症就是溫病)。這不是由於外感風邪所致,因此不會畏寒。如果併有頭痛、喉痛,那都是體內的火氣向上衝突造成的,脈象一定會加快。治療原則應以清除體內熱邪為主,例如使用黃芩、知母,輔以甘草調和中焦,薑棗調節營衛,促進津液生成,使其出汗,讓熱邪隨著汗水排出,但必須加上柴胡和葛根作為輔助。

因為邪氣潛伏在少陰經,趁著少陽經氣上升的機會爆發,長期積壓後,突然間很難完全疏散。

體內的火氣可能導致急劇腹瀉;外在的熱邪會造成肢體痠痛;如果火氣上沖,就會引起頭痛和喉痛。因此要加入柴胡,引導少陽經氣向外發散,利用其力量將邪氣引出體外。因為少陽經是表裡經氣的樞紐,這樣可以讓體內的邪氣得以排出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,火氣鬱結就應該發散它,木氣鬱結就應該疏通它。春季是風木掌管的季節,天氣常常忽冷忽熱,木氣容易鬱結無法舒展,所以柴胡成為了春季重要的藥物。再加上葛根,進入陽明經,能止渴、解肌,肌膚得到舒緩,營衛就能調和,津液生成,那麼汗液排出,熱邪就會消失。

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看到患者熱度很高,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抑制了邪氣想要排出的趨勢,那麼熱度反而會更嚴重,而且難以退去。如果併有喉痛,應該加入玄參和桔梗;如果腹瀉,應該加入白芍,並且去掉知母,因為知母會導致滑泄。如果熱度高且口渴嚴重,可以加入石膏;如果舌苔黃厚,表示體內有實滯,且有便祕的症狀,可以加入大黃。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。

如果冬天時未能養精蓄銳,身體陰分受損,春天發病,尺脈空虛,臉上多油光。陰分已經受損,肝風容易興奮,不能輕易使用柴胡提升體內的陽氣,以免引起抽搐昏厥的變故。如果剛開始熱邪鬱結未散,應該使用羚羊角、荊芥、鬱金、桑葉、貝母、連翹等,以輕清透絡的方式來宣洩。營衛流通,虛多於邪,應該以滋陰為主,比如使用復脈湯加減。如果便祕,加入玄參和知母;如果有食物積滯,稍微輔以消導藥物,比如枳實和山楂之類;如果胃弱且口渴,應該使用金匱門冬湯。

總的來說,應該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,滋養陰分,退燒,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傷害正氣,這是大的原則。對於虛證和實證的補充和排泄,應該仔細審查,詳細辨別,根據病情適當地選擇治療方法,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
3. 風溫

風溫者,四時皆有,而春令為多。以溫暖之候,感虛風賊邪,遂成風溫。而先傷上焦衛分,肺主衛,為皮毛之合。風為陽邪,而疏泄腠理。故初起發熱而惡風寒,旋即惡熱,則不惡寒矣。不同傷寒惡寒之甚也。或自汗、頭痛、顱脹、胸悶;或咳嗽、喉痛。脈必浮弦而數,或兩寸浮大,皆陽邪在表在上之證也。

熱在表而未入里,故不渴。以其為輕清之邪,先傷肺家輕清之臟。內無濁邪,故舌苔不厚,或微有淡色黃白薄苔。先解衛分之邪,宜薄荷、荊芥、紫蘇、杏仁、貝母、蔥豉之類。若春初木氣未伸,亦可稍加柴胡為使。夏令宜佐涼以救肺,秋冬稍佐溫散。總以先理肺氣為主,否則脈郁入營,或成疹子,或變昏痙。

吳門葉天士先生,有論治風溫二十則。辨析營衛傳變之理,用法淺深之道,最為精詳。宜究心而熟玩之,此不多贅。

白話文:

【風溫】 風溫這種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,但在春季較為常見。在溫暖的季節,人體容易受到虛弱風邪的侵襲,進而導致風溫的產生。風溫首先會影響到身體的上焦衛分,因為肺主導著衛氣,與皮毛相連。風邪屬陽,會使得肌膚毛孔開放。因此,風溫初期會出現發燒並伴隨畏風怕冷的情況,但很快地就會轉變成怕熱,不再畏寒。這和傷寒所引起的嚴重畏寒是不同的。

風溫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汗、頭痛、頭部腫脹、胸悶,或是咳嗽、喉嚨痛等症狀。脈搏通常會呈現浮弦且快,或者兩寸脈浮大,這些都是陽邪在表及上半身的表現。

因為熱邪還停留在表層尚未深入內裡,所以患者通常不會感到口渴。由於風溫是由輕清的邪氣引起,首先影響的是肺這個輕清的臟器。體內沒有渾濁的邪氣,因此舌苔不會太厚,可能只是微微帶點淡黃或白色的薄苔。治療上應先從解除衛分的邪氣開始,可用薄荷、荊芥、紫蘇、杏仁、貝母、蔥豉等藥物。如果是在初春,木氣尚未旺盛時,可以適量加入柴胡。夏季治療則應輔以清涼的藥物以保護肺臟,秋冬則稍微加入溫性的藥物來散寒。總的來說,治療風溫應以調理肺氣為首要目標,否則風邪深入營分,可能會引發疹子,或是導致昏厥、抽搐等症狀。

吳門的葉天士先生對於風溫的治療有二十條論述,他詳細分析了營衛傳變的道理,以及治療方法的深淺程度,非常精確詳細。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熟練掌握,這裡就不多作贅述。

4. 暑溫

暑溫者,夏至後所感熱邪也,古人分陰暑陽暑。蓋夏至以後,相火濕土,二氣交會,合而為暑。或值時令熱盛,或人稟體陽旺,而成陽暑之證,是暑而偏於火者;或值時令濕盛,或人稟體陽虛,而成陰暑之證,是暑而偏於濕者,非同傷寒之陰證也。昔人每用薑桂附子治陰暑,若冷香飲、大順散等,昧者或與傷寒陰證同論,則大誤矣。

因六氣之中,寒為陰,濕亦為陰,雖同屬於陰,而二氣為病不同,治法迥別,豈可混乎!若偏於火而名暑溫者,既為火邪,先傷肺金。肺主氣,氣傷故脈虛無力;肺主皮毛,故皮腠開而自汗。汗多火爍,津液耗而口渴,喜涼飲,宜白虎湯為主;小便不利者,佐六一散,或益元散。

以辛涼甘緩之法,清熱救肺。或氣傷而喘,必加人參,或金匱竹葉石膏湯;若過飲停蓄腹滿者,桂苓甘露飲最妙;如汗多脈弱,宜生脈散;日久氣傷,宜東垣清暑益氣湯,此大法也。倘內有伏熱,如叔和所云:「冬傷寒邪,至夏變為熱病,辛苦力食之人多有之」,如上提綱中所論者,又感暑熱而新久之邪併發。

其勢暴厲,一二日即昏狂大渴,或發斑疹,或吐血衄血,必大劑寒涼,如白虎、三黃、涼膈、犀角地黃、三承氣等,審證選用。若僅感時令暑熱,而無伏邪,何至如是迅暴。故辛苦之人則有之,膏粱中鮮矣,不可不知此理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暑溫」,也就是夏季熱邪所導致的疾病。古人將它區分為「陰暑」和「陽暑」兩種情況。自夏至後,相火和濕土兩種氣候相互作用,結合形成暑熱。如果天氣極為炎熱,或是人體本來就屬陽性旺盛,就會形成「陽暑」的症狀,這類暑熱偏向火熱。反之,如果天氣濕度高,或是人體屬陽性虛弱,就會形成「陰暑」的症狀,這種暑熱則偏向濕潤,但這並非與感冒的陰證相同。

古時,人們常用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材治療陰暑,例如冷香飲、大順散等方,但有人可能會將陰暑與感冒的陰證混淆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

在自然界的六氣中,寒冷和濕氣都屬於陰,雖然同樣屬於陰,但兩者導致的疾病及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,不能混為一談。對於偏向火熱的暑溫,因為火熱的侵襲,首先會傷害到肺部。肺主呼吸,一旦受損,脈搏就會變得虛弱無力;肺還主管皮膚和毛髮,因此皮膚毛孔會開放,導致大量出汗。出汗過多,身體的津液就會消耗,造成口渴,喜愛喝涼水,此時適合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;若是小便不暢,可以輔以六一散或益元散。

透過辛涼甘緩的療法,來清熱護肺。如果出現呼吸困難,必須加入人參,或者使用金匱竹葉石膏湯;若是飲水過量,腹部脹滿,桂苓甘露飲效果最好;如果是汗多脈弱,應選擇生脈散;如果病情拖得久,氣力受損,可以使用東垣清暑益氣湯,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。

如果體內藏有潛在的熱毒,如張仲景所言:「冬天感染寒氣,到了夏天轉變為熱病,這種情況在勞動力強的人身上較常見」,當受到暑熱影響,新舊的病邪同時爆發,病情往往非常急遽,一兩天內就會出現昏迷、極度口渴,甚至皮膚出疹、嘔血或鼻血的情況,這時必須使用大量的寒涼藥物,如白虎湯、三黃湯、涼膈散、犀角地黃湯、三承氣湯等,根據病情來選擇使用。但如果只是受到季節性的暑熱影響,而無潛在的病邪,病情不會如此迅速惡化。所以,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勞動力大的人身上,富貴人家比較少見,這一點我們必須瞭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