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10)
卷之二 (10)
1. 溫暑提綱
又當冬令歸藏之候,其邪從經入絡,經直絡橫,氣血流轉於經,邪伏於絡,則不覺也。即《經》所謂邪藏肌膚者耳。且如風為陽邪,性動而疏泄。如桂枝湯證,以風重於寒,故脈緩而有汗,豈非疏泄乎。寒為陰邪,性靜而凝斂。如麻黃湯證,以寒重於風,故脈緊而無汗,豈非寒性凝斂乎。
若但傷於寒而無風,以冬令之收藏,受陰邪之凝斂,則伏而不顯。必待春陽鼓動而後發,如冰之凝非陽不化。由是推之,不獨體弱邪輕者為然,凡貧苦力食之人,衣單耐寒,日逐積蓄,其臟氣固密,邪不能幹,則伏於脈絡,至其發病,熱勢倍重。為因邪與元氣,究非同類,伏於少陰,與腎陽鬱蒸寒化為熱。
至春少陽氣升,熱邪隨發,故云春必病溫。其蓄之愈久,則熱發愈重,理勢必然。叔和云: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者,因冬傷寒邪所致,良非虛語也。其冬不藏精之人,本體陰傷,至春陽旺,陰不勝陽,必致溫病,類乎內傷,若兼伏邪,其病尤重。然皆為春發之病,均名春溫也。
風溫者,冬至一陽來復,則陽進陰退,立春以後,陽氣漸旺由溫而熱。若又可所言溫和之氣,原不病人。殊不思《靈樞經》云:虛風賊邪,四時皆有。人感虛風,而當溫暖之候,即成溫病,故方書稱為風溫。《經》曰:風者百病之長也,善行而數變。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。
由是見外邪為病,常二三氣雜合而成,多因於邪風風氣鼓盪,眾氣隨之而傷人。故風為諸邪領袖,而稱百病之長。然風即陰陽之化氣,故溫和之陽風,則生物,殺厲之陰風,則戕物,而有時令方位之宜否。若非其時令方位者,雖非殺厲,亦為虛風賊邪,傷人致病。故四時皆有邪風。
春令溫暖,又為風木主令,故風溫之病較三時為多。若方書所稱溫熱冬溫等名,皆可以風溫二字該之。蓋冬令溫和,未必為病。必中邪風而成溫病,溫重,即成熱病,是以不須另分名目也。
暑溫者,《素問·熱論篇》曰: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此雖同論伏氣之病,但自夏至一陰來姤,陽氣漸退。長夏濕土司令,濕土與相火合氣,乃名為暑。暑者,陽盛於外,而陰長於內。若姤卦而至遁至否,陰長之象也。
如人本有伏氣之邪,蓄熱已深,而發病於暑濕之令。熱自內出,蒸汗外流,清其內熱,則汗自止。若止其汗,則熱反不泄,故不可止,而內熱亦隨汗解。若無伏氣,而但感暑令熱邪,體質多火者,熱從火熾,濕隨汗去,是暑而偏於火盛,皆名暑溫也。兼伏氣者病必倍重,嘗見有發病一二日,即昏狂大渴,吐血衄血者。
若僅感時令之熱,而非蓄邪深重,何至如此迅暴。即叔和所云:冬傷寒邪,至夏變為熱病,熱病重於溫者是也。
白話文:
溫暑提綱
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,外邪會經由經絡入侵人體。經絡縱橫交錯,氣血在經絡中運行,邪氣潛伏在絡脈中,因此不易察覺,這就是《經書》中所說的「邪藏肌膚」。例如,風邪屬陽邪,其性活躍而疏泄。像桂枝湯所治的病症,風邪重於寒邪,所以脈象緩慢且有汗出,這就是疏泄的表現。寒邪屬陰邪,其性靜止而收斂。像麻黃湯所治的病症,寒邪重於風邪,所以脈象緊緊的且無汗出,這就是寒邪收斂的表現。
如果單純受寒而無風邪侵襲,由於冬季收藏的特性,陰邪會凝滯收斂,潛伏而不顯露。必須等到春天陽氣鼓動後才會發作,就像冰塊必須靠陽氣才能融化一樣。由此推論,不只是體質虛弱、邪氣輕微的人才會這樣,即使是貧苦勞動者,衣著單薄耐寒,日積月累地積蓄邪氣,臟腑之氣固密,邪氣不易入侵,也會潛伏在脈絡中,等到發病時,熱勢會加倍嚴重。這是因為邪氣和元氣性質不同,邪氣潛伏在少陰經,與腎陽鬱積蒸騰,寒邪化為熱邪。
到了春天少陽之氣上升,熱邪隨之發作,所以說春天容易得溫病。潛伏的時間越久,發病時的熱勢就越重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孫思邈說:「辛苦的人,春夏多溫熱病,是因冬季受寒邪所致。」這句話並非虛言。那些冬季不注重保養精氣的人,本身陰氣受損,等到春天陽氣旺盛時,陰氣不勝陽氣,就會導致溫病,類似於內傷。如果再加上潛伏的邪氣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這些都是春天發作的疾病,統稱為春溫。
風溫病是指,冬至一陽來復,陽氣開始生長,陰氣開始衰退,立春以後,陽氣漸漸旺盛,由溫轉熱。如果只是溫和的陽氣,並不會致病。但不要忘記《靈樞經》說:「虛風賊邪,四時皆有。」人體感受虛風,在溫暖的季節,就會變成溫病,所以醫書稱之為風溫。《經書》說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,善行而數變。」風邪變化多端,就會演變成其他疾病。
由此可見,外邪致病,常常是兩種或三種邪氣混合而成,大多是邪風風氣鼓盪,其他邪氣隨之而傷人。所以風邪是所有邪氣的領袖,稱為百病之長。但風是陰陽之氣的變化,溫和的陽風能使萬物生長,而寒冷的陰風則會傷害萬物,這與時令方位是否適宜有關。如果不在適宜的時令方位,即使不是寒冷的陰風,也會成為虛風賊邪,傷人致病。所以四時皆有邪風。
春天溫暖,又是風木當令的季節,所以風溫病比其他三個季節都多。醫書中所說的溫熱、冬溫等名稱,都可以用風溫兩個字來概括。因為冬季溫和的氣候,不一定會致病。必須是感受邪風而導致溫病,溫邪加重,就會變成熱病,所以不需要另外區分名稱。
暑溫病,《素問·熱論篇》說:「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」這雖然是論述伏氣致病,但從夏至開始,一陰來姤,陽氣漸退。長夏濕土當令,濕土與心火相合,就稱為暑。暑邪是陽氣盛於外,而陰氣盛於內。如果從姤卦到遁卦再到否卦,都是陰氣漸長的象徵。
如果人體本就有潛伏的邪氣,蓄熱已深,在暑濕之令發病。熱邪從內排出,蒸騰汗液外流,排出體內熱邪,汗液就會自然停止。如果強行止汗,熱邪不能排出,所以不可止汗,體內熱邪也會隨著汗液排出。如果沒有潛伏邪氣,只是感受暑邪,體質火旺的人,熱邪由火熾盛而起,濕邪隨汗排出,這是暑邪偏於火盛,都稱為暑溫。如果兼有伏邪,病情會加倍嚴重,曾經見過發病一兩天,就昏迷狂躁、口渴、吐血衄血的病人。
如果只是感受時令的暑熱,而不是蓄積邪氣很深,怎麼會如此迅猛暴烈呢?這正如孫思邈所說:「冬季受寒邪,到夏天變為熱病,熱病比溫病嚴重。」